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歧杆菌的遗传学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最主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在微生态学上属于原籍菌群,它与其它生理性细菌成员构成一个微生物群落,并与宿主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因为双歧杆菌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生物拮抗、免疫调节、营养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所以双歧杆菌被开发成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等并已成为微生态制剂的核心。目前双歧杆菌可分为32个种型[1]。其中已用于微生态制剂的生产菌种有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和青春型双歧杆菌等。自从1899年Tissier发现双歧杆菌至今,双歧杆菌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中益生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生态学的深入发展 ,微生态调节剂也迅猛地发展起来。从上世纪梅奇尼科夫在欧洲提倡饮用酸牛奶以来 ,微生态调节剂逐渐风行于世界各地。近十年来 ,微生态制剂在我国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其中大部分为益生菌制剂 ,除一少部分为正式药品用于临床外 ,大多为保健食品。目前我国卫生部批准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有 :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青青双歧杆菌、保加利亚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在其审批过程中 ,其益生菌菌种要求经过卫生部认定部门的系统鉴定 ,规定其活菌…  相似文献   

3.
双歧杆菌寡核苷酸探针的制备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人类肠道微生态中 ,双歧杆菌是仅次于类杆菌和优杆菌的第三大菌属。双歧杆菌可能占全部可培养肠道菌群总数的 2 5 % ,所以是肠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由于双歧杆菌能提高肠道微生态的定植抗力 ,有效拮抗致病菌的侵入 ,并被认为是基本不致病的微生物 ,所以已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益生菌 [2 ]。成人最常见的分离菌为青春双歧、长双歧、短双歧杆菌等 ,婴儿双歧常见于婴儿。传统的鉴定以形态学和表型 (如胞内和胞外碳水化合物酶的酵解试验 )作为基础 ,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而且由于双歧杆菌是专性厌氧菌 ,一般不通过酵解途径获得能量 ,…  相似文献   

4.
双歧杆菌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虎 《生物学通报》1995,30(12):18-19
双歧杆菌的开发应用曹虎(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22230)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对双歧杆菌的研究逐渐深人,发现了它与肠道生理共生菌的一些新功能,并迅速在食品和医药工业中进行生物工程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互双歧杆菌开发现状1.回双歧杆菌因子的开发与应用微...  相似文献   

5.
双歧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双歧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重庆630046蓝景刚,胡宏近年来,对双歧杆菌的研究十分活跃。本文将就双歧杆菌的表面结构、酶、细胞外分泌物质、颗粒和核酸等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及其与微生态制剂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对双歧杆菌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制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双歧杆菌(bifutobacterium)是由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TIS-SIER于1899年采用厌氧培养法首次从健康母乳婴幼儿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性厌氧菌,它是人体中很重要的益生菌,是健康人肠道内定植且数量占优势的一种细菌,具有一系列特殊生理保健功能,与人类的许多病理、生理现象密切相关,现已确认双歧杆菌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双歧杆菌作为一种优良的生态菌种,具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生物拮抗、免疫调节和营养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因此双歧杆菌被开发成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和食品等领域,并已成为微生态制剂的核心。目前人用益生菌制品已有二百余种。从成分上看有的是单纯的活菌制剂,而有些除益生菌外还配合有双歧因子及其他成分,  相似文献   

7.
双歧杆菌及微生态制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Tissier于 1899首先发现双歧杆菌 (Bif idobacterrium)以来 ,双歧杆菌及其制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已报道双歧杆菌属的 3 2个种 [1]栖居于人和动物 (牛、羊、兔、鼠、猪、鸡和蜜蜂等 )的肠道、反刍动物的瘤胃、人的齿缝和阴道等部位。其中除齿双歧杆菌可能是病原菌外 ,其他种尚无致病性的报道。近年 ,含有一定数目活菌的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尤其是含有双歧杆菌的微生态制剂。据19 94年统计 ,国内约有 60多种含双歧杆菌的产品投入市场。在国外 ,含双歧杆菌的食品也十分流行 ,特别是在日本、欧洲和北美。据…  相似文献   

8.
次最低抑菌浓度抗生素对双歧杆菌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八种抗生素在次最低抑菌浓度(Sub-MIC)下对双歧杆菌和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间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次最低抑菌浓度的抗生素均能显著地抑制双歧杆菌的粘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对双歧杆菌粘附的抑制有剂量及时间效应。提示抗生素抑制双歧杆菌的粘附可能是其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益生菌,被广泛应用在乳制品和微生态制剂生产中。本文围绕双歧杆菌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的演化历史、最新分类,以及其多相分类法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对近年来双歧杆菌属的新种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水貂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TPY培养基,从健康水貂的粪便中分离培养、筛选出2个肠道菌株。方法细菌培养、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培养出的2株菌株为双歧杆菌,其中1株为长双歧杆菌,另1株为青春双歧杆菌;双歧杆菌对氯霉素极其敏感,对阿米卡星耐药。结论本实验为毛皮特种经济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不同消化道重建肠道微生态的差异性及双歧杆菌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125例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空肠间置吻合术42例作为A组(其中26例给予双歧杆菌干预),行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43例作为B组(其中25例给予双歧杆菌干预),行食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40例作为C组(其中23例给予双歧杆菌干预)。获取患者手术情况,定性、定量分析各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及梭杆菌数量,分析肠道微生态差异性、双歧杆菌干预效果、肠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及远期疗效。结果C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A、B组(P<0.05),双歧杆菌干预对该指标无影响。组间比较,术后A、B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及梭杆菌数量高于术前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术前(P<0.05),术后C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及梭杆菌数量高于A、B组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A、B组(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及梭杆菌数量低于未干预组而双歧杆菌、乳杆菌高于未干预组(P<0.05)。C组患者胃食管返流征、倾倒综合征发生率低于A、B组(P<0.05)。结论行食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的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恢复及提高远期疗效。另消化道重建术前应注意益生菌补充,对提高手术效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双歧杆菌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生理性细菌之一。双歧杆菌是能在健康人肠道内定植的益生菌 ,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该菌占总菌群的 92 %以上 ,现在已确认双歧杆菌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1 ] 。双歧杆菌在健康成年人及长寿老人的胃肠道内是优势菌 ,当机体患病或衰老时肠道双歧杆菌较正常人少 [2 ] ,其数量随年龄变化呈动态变化趋势 ,并与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密切相关 ,因此引起了医学领域内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国内针对双歧杆菌曾多次召开微生态学术讨论会 ,在国际上 ,1990年在日本举行国际双歧杆菌专题讨论会 ,对双歧杆菌的生理、生化、分类、作…  相似文献   

13.
双歧杆菌在维持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致病菌入侵和定植、调节机体免疫能力、降低胆固醇含量等机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双歧杆菌的分类及分布情况,综述了双歧杆菌的生理功能及在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医药、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现状和开发情况,分析了双歧杆菌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双歧杆菌的分离驯化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从重庆市正常人群肠道中筛选出的5株双歧杆菌经厌氧→微氧→有氧的方式进行了数百次传代驯化,最后选送3株送国家认可的法定菌种鉴定单位认可为:86321两歧杆菌、86043青春双歧杆菌和86274婴儿双歧菌。它的成功为我们进一步开发系列双歧产品奠定了很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研究与防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改变及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以 Western大白鼠为模型。结果 :发生溃疡性结肠炎时动物体重、双歧杆菌活菌计数、G+ / G-菌相对数均发生显著性降低 (P>0 .0 1) ,且伴随相关体征、结肠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检查的恶性改变 ;对照组及预先双歧杆菌灌肠 1周后再行诱导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双歧杆菌与常规药物均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但双歧杆菌治疗作用疗效好于常规药物疗法 ,说明微生态调节剂是防治该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双歧杆菌的耐药性与质粒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的耐药性与质粒的关系。方法 对17株5种来自微生态制剂的双歧杆菌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和质粒检测,利用溴化乙锭消除其质粒;比较质粒消除前后耐药性的改变。结果17株双歧杆菌对氨基糖式类和多肽类抗生素呈强抗性;除1株短型双歧杆菌B157存有2.7Kb和5.6Kb两种质粒外,其余菌株均未质粒,消除后持粒的B157株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未改变。结论 此17株双歧杆菌的耐药性与质粒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双歧杆菌对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部分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OT)和血浆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免法测定20例用双歧杆菌和19例未用微生态制剂治疗的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治疗前和治疗7d后空腹及餐后1h的血清GAS、血浆MOT和血浆SS水平,结果与20例正常儿童比较,并分析三种胃肠激素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例空腹和餐后的血清GAS、血浆MOT和血浆SS水平高于正常儿童。除空腹未用微生态制剂病例的血清GAS水平外,治疗前两组病例血中的三种胃肠激素水平高于治疗7d后。治疗7d后双歧杆菌治疗病例空腹和餐后的血清GAS和血浆MOT水平低于未用微生态制剂病例,且血清GAS水平与正常儿童差异无显著性。治疗7d后血浆SS水平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另两组病例治疗前空腹和餐后三种胃肠激素间均无关联,治疗7d后的双歧杆菌治疗病例和正常儿童GAS与SS和MOT与SS则呈正相关。结论:双歧杆菌制剂对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儿童胃肠激素的分泌有调理作用,应用双歧杆菌治疗的患儿血清GAS、血浆MOT和血浆SS水平较未用微生态制剂的患儿更快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耐药菌株急剧增多,加剧了耐药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威胁。有研究表明,益生菌自身含有的耐药基因或耐药质粒等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传递给人体肠道中的致病菌,导致耐药菌感染。随着双歧杆菌相关微生态制剂的广泛应用,通常以活菌形式进入人体的双歧杆菌,与肠道内原籍菌群混合生长,致使其携带的耐药性基因片段在肠道菌群中水平转移,从而导致某些致病菌具有耐药性。因此,研究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耐药性基因转移有着十分迫切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双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了双歧杆菌的耐药机理,为进一步筛选安全的双歧杆菌菌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双歧杆菌微生态调节剂的人体服用效果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歧杆菌微生态调节剂的人体服用效果实验中德联合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47魏华付金衡佘世望江西乳品厂梅国和徐书升1材料与方法1.1菌种双歧杆菌BD-2,中德联合研究院生物工程室分离。1.2材料双歧杆菌试液(含109个/ml);实验动物:18-22g昆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合剂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杂种犬23只,分3组:对照组(n=7)仅作剖腹探查,另16只复制ANP模型后,分为微生态调理组(n=8)和ANP组(n=8)。测定血中胰淀粉酶、内毒素,作脏器细菌培养、病理检查和肠粘膜菌群分析。结果:ANP组胰、肠病理损害严重,血淀粉酶(AMY)和内毒素(LPS)持续升高。肠粘膜大肠杆菌及类杆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100%。与ANP组比较,微生态组胰、肠病理损害减轻,肠粘膜类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加,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脏器中细菌移位率由100%降为62.5%,数量减少10-40倍,血淀粉酶及内毒素水平下降2~3倍。结论:双歧杆菌合剂可减轻ANP后肠粘膜的损害,调整菌群失调,保护肠屏障功能,对防治ANP后肠道细菌易位和肠源性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