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目的:研究低聚异麦芽糖对模拟失重大鼠肠道益生菌的影响以及与骨钙代谢变化的关系。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FC组;普通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SC组,模拟失重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SS组,模拟失重低聚异麦芽糖组(饲喂普通饲料 低聚异麦芽糖),实验期21d。结果:SC组大鼠肠道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饲料钙的表观吸收率、股骨骨密度(BMD),骨钙含量以及骨钙素(BGP)的水平显著低于FC组,而血钙水平明显高于FC组;SS组大鼠肠道益生菌数量,饲料钙的表观吸收率,骨密度,骨钙含量以及骨钙素水平较SC组高,血钙水平显著低于SC组。结论:低聚异麦芽糖可以促进模拟失重大鼠肠道益生菌的增殖,减少股骨骨质的丢失,提高股骨BMD,增加骨形成,对骨代谢产生一定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2.
模拟失重对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肠球菌、肠杆菌、类杆菌、乳杆菌以及双歧杆菌进行定量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大鼠盲肠上皮细胞的组织变化。结果:过路菌群中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加显著;原籍菌群中双歧杆菌减少十分明显,乳杆菌的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类杆菌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SD大鼠盲肠出现了肿胀细胞,上皮细胞颈毛排列紊乱、稀疏。结论: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肠道微生态出现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3.
结肠清洗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结肠清洗对人肠道菌群的影响和结肠清洗后肠道微生态平衡再建的过程。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一组为结肠清洗后食用普通膳食,另一组为结肠清洗后,先食用航天食品,后食用普通膳食,在选定的时相点收集粪便,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类杆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定量测定。结果结肠清洗后,肠道所有的微生物数量均显著减少,7d后肠道菌群恢复正常。结论结肠清洗引起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航天食品不利于肠道微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条件下,施普瑞螺旋藻对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将基础饲料中加入5%的螺旋藻作为处理组饲喂大鼠,用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肠球菌、肠杆菌、类杆菌、乳杆菌以及双歧杆菌定量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大鼠盲肠上皮细胞的组织变化,结果:螺旋藻处理组过路菌群中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变化并不明显;原籍菌群中双歧杆菌较对照组显著增多,类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差异没有显著性,模拟失重条件下SD大鼠盲肠上皮有肿胀细胞出现,并且肠道上皮绒毛排列紊乱、稀疏、而螺旋藻处理组中只发现有少量的肿胀细胞,上皮绒毛致密,排列较整齐。结论:旋普瑞螺旋藻具有纠正在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饮用加银水对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及骨钙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饮用加银水对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及骨钙代谢的影响。方法 :30只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地面对照组 ( GC)、模拟失重对照组 ( SC)和模拟失重饮用 0 .2 0 mg/ L 加银水组 ( SS) ,实验期 2 1d。第 7、14和 2 1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类杆菌定量测定 ,并测定饲料钙表观吸收率 ;第 2 1天取右侧股骨测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结果 :骨密度和骨钙含量 SC组显著低于 GC组 ,SS组也低于 SC组 ;SC组和 GC组比较 ,SC组出现厌氧菌群的减少和需氧菌群的增加及饲料钙表观吸收率的下降 ,且这种变化出现较早 ,SS组和 SC组比较 ,SS组出现以厌氧菌群中 G 菌的减少和需氧菌群G-菌的增加为主的菌群失调及饲料钙表观吸收率的下降 ,且这种变化出现较晚。结论 :饮用 0 .2 0 mg/ L 加银水可以加重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和骨钙代谢的紊乱 ,但需要较长的作用时间 ,且其微生态的失调以 G 细菌减少为主的厌氧菌群减少型  相似文献   
6.
囊膜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是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第一步 . 禽副粘病毒 -2 (APMV-2) 囊膜表面糖蛋白有 2 种,与宿主受体结合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HN) 及介导膜融合的融合糖蛋白 (F). HN 蛋白的茎部区域 (stalk region) 与球状头部区域 (globular head region) ,以及 F 蛋白的 3 段七肽重复区域 (heptad repeat , HR) 都可能与膜融合直接相关,将 5 段多肽进行基因的构建与表达研究 . 根据已发表的禽副粘病毒 -1 (APMV-1) 氨基酸序列,应用 BLAST 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以确定 APMV-2 相应区域,使用搭桥 PCR 或普通 PCR 方法构建基因,分别克隆入表达载体 pGEX-6p- Ⅰ获得重组质粒,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 BL21 (DE3) ,表达后获得可溶性融合蛋白, 3C 蛋白酶酶切后的蛋白质混合物经 Glutathione-Sepharose 4B 亲和层析纯化,最终获得可溶性、高纯度的 5 段多肽 . 应用 LearnCoil-VMF 软件与 ExPASy 系列软件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进行预测与分析 . 分子筛实验结果表明, F 蛋白的 HR1 与 HR2 可形成六聚体结构,圆二色谱实验结果则表明,六聚体蛋白富含 α 琢螺旋结构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