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报道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能下行系统的脊髓末梢以及脊髓内的α受体在吗啡镇痛机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皮下注射6mg/kg 吗啡可使脊髓中的 NE 代谢终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盐(MHPG·SO_4)含量升高,提示脊髓 NE 的更新加速;反复多次注射吗啡引起吗啡镇痛耐受的动物,该反应消失。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可部分对抗全身注射小剂量吗啡的镇痛作用,选择性的α_1受体阻断剂哌唑嗪或α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有类似作用。阻断脊髓α_1或α_2受体对脊髓蛛网膜下腔直接注射微量吗啡的镇痛作用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下行 NE 能系统在吗啡镇痛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电针刺激加速大鼠中枢脑啡肽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和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85,37(3):265-27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纹状体、下丘脑、丘脑、桥延脑内甲啡肽和亮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MEK,Ir-LEK)的含量。脑室注射氨基肽酶抑制剂 bestatin(B)或“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T)各50μg 并不影响脑内 Ir 脑啡肽含量,合并应用 B T 各50μg 仅引起下丘脑 Ir-MEK 含量轻度上升。这说明安静状态下中枢脑啡肽的更新率不高。给大鼠电针30min 使纹状体和下丘脑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40%(33—52%)(P<0.01)。在脑室注射 B T 各100μg 以及腹腔注射非特异性肽酶抑制剂 D-苯丙氨酸250mg/Kg的基础上电针,则使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120%(94—147%)(P<0.01)。以上结果说明30min 电针刺激既促进脑啡肽的合成,也促进其释放。由于前者超过后者,因此静态含量升高。在中枢脑啡肽含量升高的同时,电针镇痛效果加强。说明由于肽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而积聚于脑内的脑啡肽是具有功能意义的。  相似文献   
53.
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吗啡10μg 可引起明显的镇痛作用,并有部位特异性。在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抗甲啡肽 IgG20μg 或抗强啡肽 IgG20μg,均能大部分对抗 PAG内注射吗啡引起的镇痛作用,这提示甲啡肽和强啡肽参与自 PAG 到脊随的下行抑制作用。本实验利用蛋白质 A-琼脂糖 CL-4B 亲和层析柱从血清中纯化 IgG,这种方法简单,提纯速度快,且 IgG 纯度高,为中枢微量注射抗体研究神经肽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54.
麻醉性镇痛药受体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药理系罗浩教授应邀于1980年8月访问上海、北京等地。在京期间进行两次学术演讲。现将其中之一报道如下。为什么要研究阿片受体近年来生物科学界对烟碱受体、胰岛素受体、阿片受体等的研究蓬勃开展。但并非每种药物的作用都经受体转递,例如巴比妥和酒精的作用就不一定经过受体。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具有立体构型特异性(L 型有效),微量药物即有效(如埃托菲的有效量为毫微微克分子水平),以及可被纳洛酮拮抗等特点,说明其药理作用过程中有受体参与。阿片受体的研究受到特别重视,是因为它与新型麻醉性镇痛药的设计以及吗啡耐受等问题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发现,吗啡、脑啡肽、β-内啡肽等可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亚型,从而引起对此课题的更大兴趣。阿片受体研究中的两个重要进展本世纪40年代英国的 Beek 和 Kazy 对吗啡分子进行分割而研究其构  相似文献   
55.
脑的功能活动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从神经化学方而来看,希望所测物质的含量尽可能反映出动物死前瞬间的实际值。这就要求在最短(以毫秒计)时期内使脑内的酶系统停止活动,以避免死后变化,这一直是神经化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由于合成酶和降解酶不一定同时失活,某种神经化学物质的死后变化可以是含量升高也可以是降低。例如大鼠断头后30秒内,脑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急剧升高,至90秒  相似文献   
56.
Prion:199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董昕王晓民韩济生(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3)1997年正值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Nobel)逝世百年之际,瑞典卡罗琳斯卡研究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  相似文献   
57.
甘丙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甘丙肽存在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它以其广泛的抑制功能参与调节胃肠、泌尿生殖系统平滑肌收缩,胰岛素、垂体激素的分泌而实现它作为神经调制物在外周和中枢的作用。它协同吗啡镇痛、抑制记忆过程的作用将具有很高的临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8.
我们曾经报道,给大鼠脑室注射 cAMP,外源性地提高脑内 cAMP 水平,引起大鼠的电针镇痛效应显著减弱,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已知裂解 cAMP 的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茶碱能提高脑内 cAMP 含量,而 PDE 激活剂咪唑则能降低脑内 cAMP 水平。因此本文用脑室注射 PDE 抑制剂氨茶碱或 PDE 激活剂咪唑的方法以图改变中枢内源性 cAMP 的水平时对电针镇痛的影响。结果表明氨茶碱能拮抗电针镇痛,而咪唑则对电针镇痛有加强作用。这与外源性注射 cAMP 的结果一致,说明脑内 cAMP 可能是对抗电针镇痛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伏核之间存在着双向性的联系,构成内源性镇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作探讨下丘脑弓状核区(ARH)和β-内啡肽(β-EP)能纤维在这一神经联系中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家兔伏核内微量注射吗啡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PAG内注射β-EP抗血清所对抗,当损毁ARH后上述对抗效应消失。但是,损毁ARH的家兔其基础痛阈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伏核内注射吗啡仍能引起明显的镇痛效应,而且这种效应仍能被PAG内注射纳洛酮所削弱。以上结果提示,(1)从伏核到PAG的下行镇痛通路中有ARH及β-EP能纤维的参与;(2)除β-EP外PAG内尚有其它阿片肽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0.
许多工作证明,给小鼠(Pomeranz,1976)、大鼠(范少光等,1979)、兔(北京医学院基础部针麻原理研究组生理组,1977)、猴(黄晔等,1978)等动物和人体(Mayer,1977;江振裕等,1978)注射鸦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针刺镇痛效应便显著减弱。给大鼠电针后,脑内鸦片样物质活性明显增加,且与针效有平行关系(汤健、韩济生,1978)。说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endogcnous opiate-like substanee,OLS)在针刺镇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脑内释出的OLS以很快的速度发生酶解,例如将脑啡肽注入大鼠脑室,一分钟内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