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综述了乳脂球的形成及结构、乳脂球膜蛋白质的成分的研究进展及多种功能,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2.
羽叶鬼灯檠中的单萜二糖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羽叶鬼灯檠 (RodgersiapinnataFranch .)的根茎中分离得到 6个单萜二糖苷 ,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 :(E ) 3,7 dimethyl 1 O [α L rhamnopyranosyl (1→ 6 ) β D glu copyranosyl] oct 2 en 7 ol (1) ,(E ) 3,7 dimethyl 1 O [α L arabinofuranosyl (1→ 6 ) β D glucopy ranosyl] oct 2 en 7 ol (2 ) ,geranyl 1 O α L arabinofuranosyl (1→ 6 ) β D glucopyranoside (3) ,gera nyl 1 O α L rhamnopyranosyl (1→ 6 ) β D glucopyranoside (4 ) ,geranyl 1 O β D xylopyranosyl (1→6 ) β D glucopyranoside (5 ) ,geranyl 1 O α L arabinopyranosyl (1→ 6 ) β D glucopyranoside (6 )。其中化合物 1为新化合物 ,单萜二糖苷类化合物系首次在该属中发现。  相似文献   
43.
烟草气孔特性、抗氧化酶活性与臭氧伤害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2连续两年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10个烤烟基因型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的变异情况及其与抗臭氧伤害的关系;2002年在控制条件下采用低温加臭氧的方法处理烟草植株,研究分析了烟草叶片遭受臭氧伤害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臭氧伤害的关系。结果表明:烤烟不同基因型对臭氧伤害的抗性存在显著的差异。烟草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与臭氧伤害引起的气候斑点病具有相关关系,在烟株下部叶中,其相关性分别达到显著(R2001=0.68,R2002=0.65)和极显著水平(R2001=0.87,R2002=0.80)。因此,下部叶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可以作为抗病育种的选择指标。在控制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只有低温加臭氧复合因子才能诱发烟草叶片产生臭氧伤害症状。烟草叶片低温下遭遇臭氧伤害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升幅与气候斑点病病情指数负相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略有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急剧下降。抗性较差的烟草基因型抗氧化酶反应不敏感,臭氧伤害症状严重,抗性较强的烟草基因型抗氧化酶反应敏感,臭氧伤害症状较轻。低温和臭氧同时作用明显影响了活性氧清除系统,致使系统中酶活性比例失调,POD活性急剧下降,可能是烟草叶片产生臭氧伤害的原因之一,SOD和CAT活性升高对消除臭氧伤害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44.
近20年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测评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它是反映口腔疾病及其防治对患者的身体机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影响的多维综合评估体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在临床和基础科研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的报导却凤毛麟角,乏善可陈.本文旨在通过对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测评体系的综述,以探讨我国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5.
长舟马先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玄参科长舟马先蒿的化学成分,我们从其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环烯醚萜苷和12个已知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1D,2D-NMR,HSQC,HMBC,ROESY,MS)分别鉴定为gardoside methylester(1)、7-O-acetylgardoside methyl ester(2)、verbascoside(3)、leucosceptoside A(4)、jionoside D(5)、martynoside(6)、2″-O-acetylmartynoside(7)、uridine(8)、adenosine(9)、benzyl alcohol-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0)、2-phenylethyl 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1)、apigenin(12)、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3),其中7-O-acetylgardoside methyl ester(2)为一个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46.
观察了抗P-选择素凝集素-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和IL-10两种抗炎物质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以及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SCF、GM-CSF、TGF-β1、Flt-3L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 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成熟过程中分别用PsL-EGFmAb和IL-10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采用RT-PCR检测IL-12p35、IL-12p40mRNA表达;以及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显示,PsL-EGFmAb和IL-10对DC表面CD11c、CD83、CD80、CD86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且PsL-EGFmAb可下调HLA-DR表达,同时两者也能抑制DC内IL-12p35、IL-12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研究结果表明,PsL-EGFmAb和IL-10对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合成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能影响和调抑DC成熟及其递呈抗原功能。  相似文献   
47.
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在鸡遗传变异中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之后的第三代分子标记,通常呈双等位基因多态。本文从SNP的特点、SNP的发现与检测、SNP数据库、SNP的频率及其与表型的关系等方面简述了SNP在鸡遗传变异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8.
肝素的抗炎作用与抗细胞粘附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桂芝  周同  张玉梅  李晓  刘巍  陈楠 《生命科学》2003,15(4):224-227,199
肝素类药物具有抗凝以外的包括抗炎在内的多种生物学活性。炎症反应是多种因子、细胞参与的复杂的病生理过程,其物质基础是粘附分子介导的白细胞粘附及其粘附级联反应。近来研究证实肝素抗炎机制主要与抗细胞粘附调节有关,肝素通过竞争抑制L—、P—选择素与其配基sLe^X的结合,阻止白细胞粘附活化及调抑炎症级联反应,进而起到抗炎作用。对肝素抗炎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抗粘附/抗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9.
目的:评价胎儿生长受限(FGR)对高血压和先兆子痫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对437例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的妊高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将其分为四组:妊高症-适于胎龄儿组(GH-AGA)组:244例;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组(GH-FGR):78例;先兆子痫-适于胎龄儿组(PE-AGA):76例;先兆子痫-胎儿生长受限组(PE-FGR):39例.测定指标:是否需要二线治疗,是否延期妊娠,是否增加产褥期时间,分娩年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围产期死亡率和是否发生新生儿畸形.结果:存在胎儿生长受限的妊高症和先兆子痫患者的二线治疗明显增加:GH-AGA组:15.4%;GH-FGR组:32.8%;PE-AGA组:28%;PE-FGR组:50%.在妊高症和先兆子痫的患者中与适于胎龄儿组相比,胎儿生长受限组延期妊娠上有统计学差异:(31.3±5.4vs20.7±3.4天和35.3±4.5vs22.2±3.1天;P<0.001).分娩年龄(P<0.001):35.5±2.3岁vs35.6±2.5岁和34.4±1.7岁vs33.1±2.3岁.出生体重明显不同:(P<0.001):2,271±759.1克vs1,817.59±396.9克和2,196±685.17 vs1,465.80±441.7克.死亡率GH-FGR组2.56%(2例)和PE-FGR组10.2%(4例).没有新生儿畸形发生.结论:妊高症和先兆子痫增加了低出生体重的风险,另一方面FGR对高血压和先兆子痫患者的结局,围产期发病率和胎儿死亡率以及对孕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治疗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0.
水朝阳旋覆花中新的细胞毒活性麝香草酚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朝阳旋覆花(1nula heliamhus-aquatica)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麝香草酚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8-hydroxy-9,10-dioxyisopropylidene-thymol(1),10-hydroxy-8,9-dioxyisopropylidene—thymol(2),8-hydroxy-9,10-diisobutyryloxy—thymol(3)和8,10-dihydroxy-9-isobutyryloxy—thymol(4)。肿瘤细胞毒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在6种肿瘤细胞株上(K562,HT-29,SGC-7901,DU145,MDA-MB-231,U251)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2活性最强,它的IC50值为4.20~33.12umol/L。具有细胞毒活性的麝香草酚类化合物是首次在该种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