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实时荧光PCR技术定量检测转Bt基因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转Bt基因的"克螟稻"为研究材料,通过使用特异的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以已知转基因成份含量的水稻样品为模板建立标准曲线,对转基因水稻的NOS和Bt外源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检测分析.初步建立了转基因水稻定量检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2.
Clonostachys phyllophila and Clonostachys rogersoniana were isolated from rhizosphere soil of Allium tuberosum in Chaoyang, Liaoning Province. It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genus in China. The species was described morphologically and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the culture was stored in the Culture Collection of Liaoning Center of Culture Collection (LCCC).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钒酸氧化法测定128例心力衰竭患者和63例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并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横径(LVEDD);同时进行6分钟步行实验(6MWT).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LVEF与6分钟步行距离(6MWD)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且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程度的加重血清胆红素水平及LVEDD逐步递增,LVEF与6MWD也相应减少,各亚组问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78,P<0.01),而与LVEF呈负相关(r=-0.42,P<0.01).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与左心室功能存在相关性,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的诊断、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6例12小时以内发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在入院后前3天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1),此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1),A组不给予氯吡格雷治疗,B组入院即刻给予氯吡格雷300 mg,继之75 mg.d~(-1)治疗,平均随访30天。观察溶栓血管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事件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而在心力衰竭事件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的比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无主要和次要出血事件发生,轻微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论是否接受择期的冠脉介入治疗(PCI),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继之75 mg.d~(-1)口服,可显著提高溶栓成功率、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发作,且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HBeAg假性结果原因方法: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对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的标本以及HBeAg阳性的标本用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复查。结果:136例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的标本经稀释复查后检出10例HBeAg阳性标本。23例溶血标本引起HBeAg假阳性。结论:钩状效应和标本溶血是引起HBeAg假阴性和假阳性的重要原因。必要时应加以复查,以减少HBeAg的错检和漏检。  相似文献   
36.
禽Ⅰ型副粘病毒各种禽源分离株毒力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测定新城疫病毒(NDV)毒力的经典方法,即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和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对源于鸡、鸽、鹅、珍珠鸡、孔雀、鹌鹑和画眉鸟等7种禽(鸟)源的共14个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广西分离株,分别测定了毒力。同时对分离株F基因的N一端前段和HN基因的e末端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并绘制系谱树。结果发现,分离株的MDT在36h~75h之间,除1株鸽源毒株gxp22的ICPI值为0外,其余分离株在1.09~1.95之间;除孔雀源的分离株gxpc52在F基因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R-R-F^117之外,其它13株均为^112R-R-Q-K-R-F^117,都符合强毒株的特征。所有分离株与国内参考强毒株F48E8和国外参考强毒株HER/33在HN基因e末端终止密码子的位置相同,也符合强毒株的特征。根据F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的系谱树发现,近几年来在广西流行的APMV-1毒株的基因型为Ⅶd亚型;根据HN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的系谱树表明,广西各种禽源APMV-1分离株可分为2个群。研究的结果表明,根据F基因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和HN蛋白翻译的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判定APMV-1毒力的结果,都与毒株在临床上的致病情况相符。因此,根据F基因和HN基因序列和结构的特征,均可以判定APMV-1临床分离株的体内致病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2003年下半年收集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急性结膜炎标本中的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情况及其型别。方法采集59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结膜炎患者的结膜拭子标本,在观察和分析接种细胞的病变(CPE)情况的基础上,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特异性检测CPE阳性细胞中腺病毒核酸的存在情况,并对PCR阳性扩增产物进行病毒型别的分析。结果70.7%(41/59)的急性结膜炎标本接种于培养细胞后可以引起明显的CPE;其中,53.6%(22/41)的CPE阳性标本可以扩增出腺病毒核酸,RFLP分析证实68.18%(15/22)的腺病毒感染为Ad3型,31.82%(7/22)的腺病毒感染为Ad7。结论2003年下半年哈尔滨市急性结膜炎主要以腺病毒3、7型感染为主。提示结合病毒分离培养和PCR—RFLP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急性结膜炎相关的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38.
神经放电加周期分岔中由随机自共振引起一类新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改变实验性神经起步点细胞外[Ca^2 ]时,放电节律表现出从周期1节律转换为周期4节律的加周期分岔序列。其中,周期n节律转换为周期n 1节律的过程中(n=1,2,3)存在一种新的具有交替特征的节律,该新节律为周期n簇与周期n 1簇放电的交替,并且周期n 1簇的时间间隔序列呈现出整数倍特征。确定性神经放电理论模型(chay模型)只能模拟周期n节律直接到周期n 1节律的加周期分岔序列;而随机chay模型可以模拟实验中的加周期分岔过程和新节律。进一步,新节律被确认是经随机自共振机制产生的。这不仅解释了实验现象,也将随机自共振的产生区间从以前认识到的Hopf分岔点附近扩大到加周期分岔点附近,同时扩大了噪声在神经放电和神经编码中起重要作用的参数区间。  相似文献   
39.
以蚕豆根尖为材料,研究重铬酸钾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致畸效应。采用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为诱变剂,测定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重铬酸钾能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率,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微核率随重铬酸钾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高于一定浓度后反而呈下降趋势;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均使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增大;重铬酸钾还能诱导蚕豆根尖细胞产生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且产生多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结论是重铬酸钾对蚕豆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致畸效应。Abstract:We studied the aberrant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otassium dichromate on Vicia Faba root tip cells. The micronucleus and chromosome aberration assa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micronucleus rate and chromosome aberration rate of Vicia faba root tip cells induced by potassium dichromate.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potassium dichromate could increase the micronucleus rate of Vicia faba root tip cells. Within certain range of concentration the rate of micronucleus was found to b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otassium dichromate concentration,but beyond this range the rate of micronucleus decreased with further increase of potassium dichromate concentration. The potassium dichromat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could increase the cell mitosis index. Besides,it also caused various types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and the rates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 were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as that potassium dichromate has obvious teratogenic effect on vicia faba root tip cells.  相似文献   
40.
李莉  邱子健  陈瑛  孙寓娇 《动物学报》2004,50(5):808-816
棘尾虫是细胞表面具有特殊纤毛结构排列方式的复杂下毛类纤毛虫。其镜像骈体的两列纤毛结构几乎完全是左右对称排列 ,一个是正常方式排列的 ,另一个是相反方式排列。本文包括两项移接实验 :1)将棘尾虫口对镜像骈体一侧细胞的后半部分倒转 180°与另一侧细胞的前半部分对接 ;2 )将此种骈体一侧后半部分调转90°与另一侧细胞的前半部分对接。接后定时分期固定接块 ,以蛋白银染色法 ,观察其发育过程及结果。实验 1的发育结果为有的仍形成口对镜像骈体 ;有的成为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实验 2的发育结果为全部成为口对镜像骈体。两项实验结果均可用位置值假说解释 ,实验 1属于位置值插入的结果 ;实验 2为位置值添加的结果。为何实验Ⅰ有的发育成口对镜像骈体有的发育成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 ,而实验 2却全部发育成口对镜像骈体呢 ?这是接块发育中是否发生对折的结果。Shietal.(1991)认为与预存的缘棘毛和是否具有完整表膜的面积大小有关系。接块在发育中是否发生对折与接块的伤口一侧面积大小和具完整表膜有关系。接块具完整表膜和缘棘毛的一侧由于新缘棘毛和口围带的发育生长 ,造成该侧的伸张 ,产生前后两接块向伤口一侧对折的压力 ,从而接块发生对折形成口对镜像骈体。我们认为还应有其它因素 :(1)与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