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急性冷应激对牦牛乳腺上皮细胞 HSP70 mRNA 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急性冷应激对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热休克蛋白70 (Heat stress protein,HSP70) 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以急性冷刺激10℃ 为典型研究环境,分析了HSP70 mRNA 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乳腺上皮细胞在10℃分别冷处理2 h、4 h、6 h 和8 h,其HSP70 mRNA 的表达量变化均不显著(P >0. 05);分别在10℃冷处理2 h、4 h、6 h 和8 h,再复温培养4 h,HSP70 mRNA 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 <0. 01),于6 h 达到峰值;在10℃先冷处理4 h,然后分别复温2 h、4 h、6 h 和8 h,HSP70 mRNA 的表达量亦均显著增加( <0. 01),并于4 h 达到峰值。结论:急性冷应激诱导牦牛乳腺上皮细胞HSP70 表达量的增加不是发生在冷处理过程中,而是发生在复温过程中,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冷处理时间的增长表达量增高。  相似文献   
32.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是一种对兔具有高度致病性和致死性的病毒,所引发的疫病俗称"兔瘟",其病死率高达100%,是一种对养兔业危害性比较严重的重要传染病.RHDV在分类地位上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兔病毒属(Lagovirus).  相似文献   
33.
胃肠宁对利血平所致大鼠脾虚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胃肠宁对大鼠脾虚证模型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和胃肠宁组,每组9只.采用利血平复制大鼠脾虚模型,连续灌胃14 d后,处死大鼠,分离肝、十二指肠和血清,测定各组大鼠血浆LDH、AKP、AchE、CK和肝组织匀浆中SOD、MDA、GSH-Px、NOS含量变化,并观察各组大...  相似文献   
34.
为了研制口蹄疫抗原表位突变标记疫苗,本研究以含有Asia 1型口蹄疫病毒(FMDV)c DNA全长的感染性克隆p Asia 1-FMDV作为骨架,将3D蛋白中第27位氨基酸的H和31位的氨基酸N分别突变成Y和R,从而突变3D蛋白的一个抗原表位,将构建的带有突变表位的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成功拯救出一株突变FMDV。经比较后发现,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亲本毒株相似。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抗重组病毒的血清与亲本病毒有良好的反应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病毒诱导的抗体能与突变的表位合成肽反应而不与野生型病毒的表位合成肽发生反应,从而区分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综上所述,这株抗原表位突变FMDV有望作为口蹄疫标记疫苗候株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35.
旨在对甘肃河西的临泽、甘州、武威、金昌、高台5个地区283头西门塔尔杂交类群NGB基因第3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及变异特征进行系统分析,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283头西门塔尔杂交类群NGB基因第3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的多态性,且对群体内各等位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共检测出5个等位基因(A、B、C、D、E),表现为5种基因型(AA、AB、AC、AD、AE)。其中甘州、武威、金昌西门塔尔杂交类群NGB基因均只检测到AA、AB 2种基因型,高台西门塔尔杂交类群检测到AA、AE 2种基因型,临泽西门塔尔杂交类群检测到AA、AB、AC、AD 4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的频率在5个群体中最高,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对不同SSCP带型的对应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共发现6个核苷酸突变位点(75 bp C→T,78 bp C→G,128 bp G→A,214 bp G→A,232 bp C→T,233 bp G→A),其中第75 bp和第78 bp处的突变位点位于内含子区域,其余4处突变位点均位于外显子区域。第214 bp处的核苷酸突变导致甘氨酸(Gly)突变为丝氨酸(Ser),第232 bp处核苷酸突变导致精氨酸(Arg)突变为色氨酸(Trp),第233 bp处核苷酸突变导致精氨酸(Arg)突变为谷氨酰胺(Gln),经χ2检验结果显示,5个地区的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在此3个突变位点上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临泽、甘州、武威、金昌、高台西门塔尔杂交类群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0582、0.0196、0.0196、0.0161、0.0159,均属于低度多态(PIC0.25)。  相似文献   
36.
摘要:【目的】构建含有RGD受体结合位点口蹄疫病毒(FMDV)Asia1/JS/China/2005株的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方法】采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Asia1型FMDV含有预期突变的全长cDNA克隆pFMDV-RGD。pFMDV-RGD重组质粒经NotI线化后,与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真核质粒pcDNAT7P共转染BHK-21细胞,进行FMDV-RGD病毒拯救。【结果】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FMDV含有RGD受体位点的Asia1/JS/China/2005全长cDNA克隆。共转染实验获得拯救病毒,对拯救的病毒分别进行序列测定、间接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乳鼠致病性分析,表明成功拯救了含有RGD受体结合位点的Asia1/JS/China/2005株FMDV。【结论】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含有RGD和RDD受体结合位点2个拯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是一种对兔具有高度致病性和致死性的病毒,所引发的疫病俗称”兔瘟”,其病死率高达100%,是一种对养兔业危害性比较严重的重要传染病。RHDV在分类地位上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兔病毒属(Lagovirus)。迄今所发  相似文献   
38.
猪链球菌2型溶菌酶释放蛋白诱导上皮细胞融合和凋亡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猪链球菌2型(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的致病作用迄今不明,为此,以Hep2细胞为上皮细胞体外模型,将纯化的MRP溶液和细胞共孵育,光镜观察,发现MRP可诱导细胞发生两种典型形态学变化:一是诱导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随后巨细胞发生凋亡;二是诱导单个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和流式细胞分析确证MRP具有诱导上皮细胞凋亡的功能,凋亡率达18%。证明MRP可单独作为SS2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39.
马麝全血和被毛矿物元素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了马麝主要树叶饲料和健康马麝全血、被毛中6种微量元素(Cu、Mn、Fe、Zn、Mo、Se)及2种常量元素(Ca、Mg)的含量,并与当地健康山羊的全血和被毛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麝的10种树叶饲料为低Se饲料,被毛中Cu、Mn、Zn、Ca、Mg含量明显高于全血水平,而Fe则反之。马麝全血和毛样中的各元素分布比较集中,离散度均很小。  相似文献   
40.
[背景] 马铃薯黑痣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一种典型土传病害,目前该病害生物防治的菌种资源比较有限,相应菌株生防机制的研究更是缺乏。[目的] 明确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 solani) JT18的拮抗菌QHZ11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效果,揭示QHZ11对黑痣病的部分防治机理。[方法] 在灭菌土壤中分别接种R. solani JT18(CK),R. solani JT18和普通有机肥(Organic Fertilized,OF),R.solaniJT18和氨基酸有机肥(AA+OF)及R. solani JT18和QHZ11生物有机肥(BOF11),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等方法,研究马铃薯全生育期不同处理R.solaniJT18在马铃薯根际和植株不同部位的数量变化及拮抗菌QHZ11与R.solaniJT18的数量消长规律,同时比较不同处理黑痣病的病情指数及相应的防效。[结果] RT-qPCR结果表明,随马铃薯生育进程的推进,马铃薯根际、根系和匍匐茎R.solaniJT18的数量在各处理中均呈现先升高至块茎膨大期到达峰值后下降的趋势,而且各部位R.solaniJT18的数量为CK>OF>AA+OF>BOF11且根际>根系>匍匐茎;拮抗菌QHZ11的数量变化趋势与R.solaniJT18相同,但峰值在块茎形成期,并且同时期同一部位QHZ11的定殖数量均显著高于R.solaniJT18,甚至高出2个数量级,说明QHZ11占用了一定的营养资源和生态位点,严重抑制了R.solaniJT18的生长和繁殖。病情结果表明:CK病情指数最高,OF、AA+OF和BOF11处理均显著低于CK,其中BOF11处理发病最轻;生防结果则相反,为BOF11>AA+OF>OF处理,说明普通有机肥、氨基酸有机肥及生物有机肥均可不同程度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其中以生物有机肥效果最显著。[结论] QHZ11以有机肥为载体施入土壤后,可以通过在马铃薯根际及植株不同部位竞争营养和生态位点,从而有效抑制黑痣病病原菌R.solaniJT18的生存和繁殖,起到显著的生防效果,这对QHZ11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研究QHZ11的生防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