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成年牦牛心室壁微血管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BS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和血管炭素墨水灌注、组织切片法研究了成年牦牛心脏微血管的构筑特征,首次对各级微血管的管径和毛细血管的密度进行了测量,并对成年牦牛心室壁的微血管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为 78.50±10.23 μm ,16.24±2.27 μm ,6.57±2.28 μm.其管径范围分别为12.5~100 μm,12.50~19.99 μm,6.25~12.50 μm.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一般经3-4级分支才发出毛细血管,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级分支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87.64±4.87 μm, 69.46±6.67 μm, 48.52±5.77 μm,30.45±5.44 μm.其范围分别为79.55~95 μm, 59.31~79.55 μm,37.50~59.31 μm,19.99~37.50 μm.成年牦牛心肌层毛细血管的密度为2 528±263根/mm2,靠近心外膜处毛细血管的密度为1 864±179根/mm2,心内膜毛细血管的密度为1 636±235根/ mm2.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铸型表面呈典型的"树皮样"结构,偶尔可见卵圆形的内皮细胞核压痕.成年牦牛心脏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铸型形态呈锥状,铸型表面有环行缩窄.成年牦牛心脏的毛细血管铸型表面光滑,有环形缩窄,无内皮细胞核压痕.成年牦牛心肌层中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平行,并形成"H"形或"Y"形的广泛吻合,而在靠近心内膜处毛细血管形态较为扭曲,毛细血管多形成平面或立体的吻合.成年牦牛心脏微静脉管径多在300 μm以下,管腔扁且不规则,微静脉铸型呈"树根"样结构.  相似文献   
162.
羊痘病毒P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PCR方法扩增全长P32基因和截去跨膜区的P32基因(MP32),将其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和已插入CpG序列的pcDNA3.1-CpG中,构建pcDNA3.1-P32、pcDNA3.1-CpG-P32和pcDNA3.1-CpG-MP32质粒;用脂质体法转染BHK-21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验证其表达效果;经肌肉免疫注射健康BALB/c小鼠,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在免疫后的第3、5周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和CD8 T细胞亚群.结果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在BHK-21细胞中都能表达P32蛋白;免疫小鼠血清在免疫第2周后均能检测到羊痘特异性IgG抗体;免疫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数目和CD4 /CD8 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所构建的真核载体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并能刺激小鼠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3.
在分析鸭瘟病毒gB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设计一对引物克隆gB蛋白N端抗原性较好的抗原域编码基因.将克隆的基因定向插入pET-32a的EcoR Ⅰ和HindⅢ之间,构建了gB蛋白主要抗原域原核表达载体pET-gB1.将pET-gB1质粒转化BL(21)宿主菌后,对培养和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实现了DPV gB蛋白主要抗原域的高效表达.免疫印迹试验表明获得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应用His·Bind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DPV gB蛋白,以纯化的重组gB1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鸭瘟病毒抗体的igB1-ELISA.结果表明,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6.5μg/mL,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80,阳性标准初步定为:待检血清OD490>0.4,且待检血清OD490/阴性血清OD490>2.应用igB1-ELISA对鸭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igB1-ELISA与全病毒包被的iDPV-ELISA符合率达到95.6%.  相似文献   
164.
Staphylococcal nuclease and tudor domain containing 1( SND1,Tudor-SN)是一种参与基因调控的转录共激活因子蛋白,本研究意在克隆牦牛泌乳相关基因SND1,分析其生物特性,研究其蛋白在乳腺的表达。采集牦牛泌乳期乳腺组织,胰蛋白酶消化法得到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纯化到3代, 采用RT-PCR扩增克隆SND1基因,测序并拼接,并用相关生物信息软件分析牦牛SND1基因特性;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牦牛SND1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定位分析。获得如下结果:牦牛SND1基因全序列为3294 bp,含有2733 bp的ORF,共包含20种氨基酸。SND1基因编码蛋白为非分泌蛋白,非跨膜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牦牛SND1基因与野牛、家牛、藏羚羊、山羊、猪、野骆驼、马、黑猩猩、人、褐家鼠的同源性分别为99%、98%、96%、94%、91%、90%、90%、89%、89%、85%;系统进化树表明与野牛和家牛的进化水平较近,与人和鼠的进化水平较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ND1蛋白在分泌上皮细胞(乳腺上皮细胞)和导管上皮细胞呈阳性高表达,在肌上皮细胞呈弱表达。免疫荧光显示,SND1蛋白在乳腺上皮细胞胞核高表达,胞质弱表达。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SND1对牦牛泌乳机能的调节提供了相关依据,也为高寒哺乳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5.
牦牛FSHR 基因部分序列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分析牦牛FSHR 基因5’端及第一外显子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性,为从遗传角度上解决牦牛产犊间隔过长的问题提供参考。以4 个种群的667 头牦牛为研究对象,应用PCR-SSCP 方法检测FSHR 基因的多态性,并用最小二乘法分析雌性个体该基因多态性与产犊间隔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扩增片段共获得牦牛FSHR 基因940 bp 的序列,由5’端和第一外显子组成,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对应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共发现9 处突变位点,其中一处位于开放阅读框内,但属于同义突变。不同种群间的产犊间隔差异显著(P <0. 05);FSHR 基因不同基因型对产犊间隔影响差异不显著(P > 0. 05),但AB、LL、LM、LN 及RT 基因型均有缩短牦牛产犊间隔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6.
肠道黏膜氧化损伤与畜禽的生长发育和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褪黑素作为一种吲哚胺类化合物,具有明显抗氧化保护作用。为探究褪黑素对肠黏膜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时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选取原代小鼠空肠黏膜上皮细胞,利用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处理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并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褪黑素预处理上皮细胞,检测细胞损伤、氧化产物、抗氧化酶和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处理后,黏膜上皮细胞明显受损,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抗氧化酶表达水平降低。而褪黑素能明显减轻细胞氧化损伤程度、抑制丙二醛的产生并增加抗氧化酶的表达。同时,褪黑素还能显著减少炎性因子白介素-6的表达,并增加趋化因子白介素-8的表达。因此,褪黑素可以缓解自由基增加诱发的空肠黏膜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并能够减轻细胞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建立湿热、寒湿泄泻大鼠模型,采用白头翁汤与理中汤治疗湿热、寒湿泄泻模型大鼠,分析湿热、寒湿不同证型泄泻大鼠临床症状、细胞密度、氧化应激等指标的差异,为探索泄泻“同病异治”的治疗特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CON组);湿热泄泻模型组(DHD组);湿热+白头翁汤组(DHB组);湿热+理中汤组(DHL组);寒湿泄泻模型组(CDD组);寒湿+理中汤组(CDL组);寒湿+白头翁汤组(CDB组)7个组。番泻叶+湿热、寒湿环境建立湿热、寒湿泄泻大鼠模型,采用白头翁汤和理中汤进行“以方测证”研究,记录各组大鼠的临床症状。HE染色观察脾组织病理学变化。AB-PAS染色观察结肠、回肠中杯状细胞,回肠中潘氏细胞密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Nrf2、HO-1、AQP-4的表达量。结果 (1)湿热、寒湿泄泻大鼠模型成功建立,湿热泄泻大鼠临床症状更明显。(2)白头翁汤、理中汤可有效改善湿热、寒湿泄泻大鼠的临床症状与脾病理组织变化。(3)泄泻大鼠肠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密度均降低(P<0.01),湿热泄泻大鼠更明显。白头翁汤、理中汤可分别提高湿热、寒湿泄泻大鼠肠杯状...  相似文献   
168.
为了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1(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1,IFIT1)在蓝舌病病毒1型(Bluetongue virus serotype 1,BTV1)感染复制过程中的作用,首先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到BTV1感染绵羊睾丸细胞后IFIT1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升高,利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羊IFIT1基因,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其克隆到质粒载体pcDNA3.1/(+)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OV-IFIT1,将其转染BHK-21细胞,观察到IFIT1基因在细胞内的成功表达,然后利用BTV1感染质粒pcDNA3.1-OV-IFIT1转染的细胞,从病毒的mRNA转录、蛋白表达和病毒滴度的变化评价IFIT1对BTV1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IFIT1在细胞中的过表达可显著抑制BTV1复制,相反,敲低IFIT1的表达可促进BTV1的复制。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干扰素刺激基因IFIT1在BTV1感染复制过程中的作用,这将有助于揭示BTV1和宿主细胞IFIT1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也为抗病毒药物研发...  相似文献   
169.
以RAW 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究苦豆子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的抗炎作用和机制。采用水煎煮、水超声、75%乙醇回流和75%乙醇超声分别制备苦豆子水煎煮提取物(water decocting extract, WDE)、水超声提取物(water ultrasonic extract, WUE),75%乙醇回流提取物(ethanol reflux extract, ERE)和75%乙醇超声提取物(ethanol ultrasonic extract, EUE),D101大孔树脂吸附法制备苦豆子总生物碱提取物(total alkaloids extract, TAE)和总黄酮提取物(total flavonoids extract, TFE),水提醇沉法制备苦豆子总多糖提取物(total polysaccharides extract, TPE),通过酸性染料比色法、NaNO2-Al(NO3)3-NaOH分光光度法、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TA、TF和TP的含量,并采用正交法初步设计TAE、TFE和TP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