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潘氏闭壳龟(Cuora pani)是中国特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非法贸易加之栖息地破坏等,其野外种群数量十分稀少。本研究旨在利用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标记揭示潘氏闭壳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以期为中国潘氏闭壳龟的种群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次共研究14只潘氏闭壳龟个体,其中,6只原产地为四川广元,8只产地未知。结果表明,在14只潘氏闭壳龟样本中鉴定出Cyt b单倍型、ND4单倍型和R35单倍型各2个,且均有1个新单倍型;Cyt b、ND4和R35基因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440、0.143和0.154,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0 41、0.000 19和0.000 63;各单倍型的平均遗传距离(p)均小于0.01。基于三个基因联合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潘氏闭壳龟与金头闭壳龟(C.aurocapitata)互为单系进化支,且中性检测和核苷酸错配分析显示,潘氏闭壳龟群体近期历史上可能未经历群体扩张事件。潘氏闭壳龟群体遗传多样性低,种内变异小,群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低,建议应加强对中国潘氏闭壳龟野外种群的基础研究和保护力度,同时规范人工繁殖,以避免近亲繁殖和种群衰退。  相似文献   
22.
【背景】用于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的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HI)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营养物质,是一种优质、经济的蛋白来源。【目的】利用亮斑扁角水虻幼虫(Hermetia illucens larvae, HIL)制备蛋白胨用于细菌培养,为亮斑扁角水虻的应用方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亮斑扁角水虻幼虫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酶解条件,对比分析HIL蛋白胨和市售胰蛋白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性状,并进行细菌培养、生物化学试验,利用两种蛋白胨分别培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模式细菌并通过生长动力学分析评价应用效果。【结果】制备HIL蛋白胨的最佳酶解工艺为按1.3%(质量分数)添加复合酶(胰酶:碱性蛋白酶质量比为1:1),在pH 7.0、54℃条件下反应4 h,此时HIL的水解度为(19.34±0.15)%。HIL蛋白胨和市售胰蛋白胨的功能性状和生物化学试验差异不显著(P>0.05)。大肠杆菌ATCC25922在HIL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的Xmax和λ分别为6.44和2.45,在市售胰蛋白胨生长的...  相似文献   
23.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将巨大芽孢杆菌胞外青霉素酰化酶通过共价键连接到醋酸纤维素载体上,制成的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表观活力达2000 u/g左右(PDAB法)。水解lO%(w/v)的青霉素G钾盐落液,使用30批,保留活力70%以上。6-氨基青毒烷酸(6-APA)总收率平均达88.37%。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水解青霉素G的最适pH为9.95,最适温度为55℃,表观米氏常数为1.093×10-2mol/L,在pH 5.8-10.7,温度45℃以下酶的活力稳定。  相似文献   
24.
2007年2月4日12:30左右,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莫里(97°50′E,24°01′N,海拔900m)瀑布进行观鸟活动时,于瀑布前约50m的林缘多石小溪旁用Olympus8×42和Swarovski EL8.5×42双筒望远镜观察到地鸫一只,观察时间约10min,并拍摄下照片。经鉴定是大长嘴地鸫(Zoothera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用于E2蛋白功能、开发CSF新型疫苗以及建立相关血清学诊断方法等研究。方法采用RT-PCR扩增CSFV E2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将该基因插入到pFast-BacHT A载体中,构建重组转座载体后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Bacmid质粒后转染sf9昆虫细胞,传毒3代,对表达蛋白进行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成功克隆CSFVE2基因,其核苷酸序列为1119 bp。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表达E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证实表达蛋白能够被CSFV标准阳性血清识别。结论在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中的成功表达了CSFV E2蛋白,与CSF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26.
笔者1987年9月8日在吉林省张广才岭老爷岭山采到一份标本,生于阔叶树腐木上,经鉴定为短孔棘刚毛菌(Echinochaete brachyporus)隶属于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棘刚毛菌属(Echinochaete)。棘刚毛菌属为多孔菌科中一个较小的属,现已见报道的共有6种1变种,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对于本属及其种类在我国未曾有记载。本文对该属的概况及新记录种的特征、分布作了报导。  相似文献   
27.
“三生”空间的优化布局,有赖于对"三生"空间变化所产生的地域功能效应的认识,社会生态服务价值分析为这一效应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以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采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感知的社会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类型,最终获取有效问卷与填图393份,提取空间数据点1830个。通过质性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湿地公园建设以来"三生"空间变化对社会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探讨地域功能的尺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与效应。研究表明:(1)湿地公园建设以来"三生"空间格局变化剧烈,主要表现为生产空间转换为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前者占据主导地位,呈带状分布在邛海湿地周围,后者则呈斑块状分布在各村落周边;(2)利用Nvivo11软件进行质性分析,将归纳出的6种社会生态服务价值与区域性、地方性地域功能相联系,发现在城郊保护地"三生"空间变化中,区域性地域功能增益明显,而地方性地域功能表现出增益与贬损交织的复杂变化特征,不同尺度地域功能间存在协同与冲突的多重关系;(3)研究指出区域"三生"空间配置过程中,既要关注地域功能在地域间的水平综合均衡,也要兼顾不同尺度地域功能间的垂直综合均衡,才能实现区域效益的最优化。城郊保护地在受到外部结构化力量和社区内部适应能力的双重作用下发生地域功能转化,社区参与的质性空间评价则为认识地域功能转化过程、效应及调控策略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28.
目的:建立SV40病毒在Vero细胞上培养的方法,观察其生长过程,获得SV40病毒,并建立相应的SV40病毒检测方法,为SV40灭活疫苗的制备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在Vero细胞上培养和增殖SV40-776株病毒。收获病毒后,应用PCR、免疫荧光以及克隆特异性片段进行测序比较来鉴定SV40病毒。结果:SV40在Vero细胞中增殖很快,并且使细胞出现明显的病变。小规模分离到了SV40病毒颗粒,获得了病毒DNA。不同的鉴定方法均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结论:探讨了SV40病毒病变的基本过程,建立了病毒的培养、增殖和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禽流感病毒A型和H5亚型RT-PCR检测试剂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和鉴定A型、H5亚型禽流感病毒 (AIV) ,研发一种高效实用的检测手段。方法 根据Ming ShiuhLee报道的文献设计、合成引物 ,采用反转录和PCR一步法对A型、H5亚型禽流感病毒cDNA进行扩增和电泳鉴定 ,组装成禽流感病毒RT PCR试剂盒 ,对H1~ 15亚型AIV参考株、38份AIV国内分离株进行检测试验。结果 建立了A型、H5亚型禽流感病毒RT PCR检测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组装试剂盒 ,用A型试剂盒检测时 ,全部AIV毒株均为阳性 ,能检测 1 10 2 4血凝单位禽流感病毒 ;用H5亚型试剂盒检测时 ,仅有H5亚型AIV参考株和 19株H5亚型AIV分离株呈阳性 ,其余H1~H4、H6~H15参考株和H7、H9分离株以及 1株H5分株均为阴性 ,能检测1 6 4血凝单位禽流感病毒。 2种试剂盒对实验感染鸡病料检出率均为 10 0 %。结论 研制的AIVA型、H5亚型RT PCR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0.
因耕作和侵蚀的共同作用,农田坡地景观多为坡上侵蚀、坡下沉积的空间格局,同时伴随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稳定机制的差异.为探明长期耕作的农田黑土有机碳库积累-损耗特征,采用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以典型黑土区不同开垦年限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侵蚀-沉积作用的不同稳定机制碳库(游离未保护碳、物理保护碳、化学保护碳、生物化学保护碳)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长期耕作与侵蚀导致坡下沉积区显著富积SOC,4种碳库含量整体表现为沉积区显著大于侵蚀区;黑土区坡耕地SOC以化学保护碳库和生物化学保护碳库为主(>90%),侵蚀区主要积累化学保护有机碳(84.6%),沉积区主要积累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51.4%);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4种碳库积累速率随着碳稳定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为生物化学保护碳库(48%)>化学保护碳库(42.2%)>物理保护碳库(6.4%)>游离未保护碳库(3.4%);游离未保护有机碳库占比和积累速率最小,但其对外界干扰最敏感,在黑土管理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