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石家庄市滨河湿地公园秋季增湿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红娟  黄华芳  王健  张聪聪  左晓明 《生态学报》2014,34(17):5077-5086
滨河湿地公园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景观资源。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2012年10月10—12日和2013年9月27—29日、10月2、3、6日晴朗无风(或风速小于0.2 m/s)的天气条件下,在石家庄市太平河滨河湿地公园,选择不同结构的下垫面——水泥路面(宽约14 m)、乔-草绿地(宽约58 m)、灌木林(宽约22 m),对距地面1.5 m高度内的大气湿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监测,并选择了面积相近、无植被和水体等环境因素影响的裸地进行了比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在秋季白天各时段增湿效应的垂向和横向变化规律,分析了各类下垫面增湿效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区的增湿效应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强,其相关系数可达0.8以上。白天以10:00—14:00气温较高时段增湿效应最明显,平均较8:00高4%左右,较18:00高8%左右;2植被的增湿效应在近地面处较强,而自0.2 m高度向上各监测高度段以公差为1%—2%的数列递减;3秋季白天,不同下垫面的增湿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灌木林、乔-草林、河流、水泥路面,其中灌木林较乔-草林的增湿效应强约5%—7%;4同一绿地,当结构和郁闭度无明显变化时,其增湿效应在相同季节基本稳定;5虽然秋季绿地增湿效应与夏季相比明显减弱,但绿地增湿效应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增湿效应的垂向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结构绿地的增湿效应差异等在不同季节仍具有一致的规律。滨河湿地公园不同结构类型区域的合理配置,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了一类具有非线性发生率的SEIS传染病模型,给出了其基本再生数R_0.当R_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当R_0〉1时,得到了唯一的地方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3.
罗峰  熊强  王健  雷朝亮 《生态学报》2004,24(12):2789-2793
在光照周期为 12 L:12 D、土壤含水量为 15 %的 5种恒温条件下 (15℃、2 0℃、2 5℃、30℃和 35℃ ) ,以丝瓜花为饲料研究了棉露尾甲未成熟期 (卵期、幼虫期和蛹期 )的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 ;同时 ,在同样的光照和温度、棉球保湿的条件下 ,研究了温度对成虫寿命及繁殖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 ,未成熟期各虫态发育速率随温度呈抛物线变化 ,30℃时发育速率最大 ;15℃时卵孵化率最高 ,2 0~ 30℃时 ,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显著高于低温 (15℃ )和高温 (30℃ ) ,平均分别可达 96 .3%和 93.2 % ,低温和高温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成虫寿命同温度之间呈负的线性关系 ,雌虫寿命普遍长于雄虫 ,30℃时雌虫的产卵期最长 ,繁殖力最大 ,最高可达 14 6粒 /雌 ,产卵期和产卵量与温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104.
爪鲵皮肤的显微结构和呼吸作用(图版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报道了爪鲵皮肤和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腺体和毛细血管的分布特点。其表皮较薄,由2~7层细胞构成,真皮厚度与腺体大小有关,致密层在腹部较厚而在其他部位稀少。爪鲵皮肤不仅具有粘液腺和颗粒腺,而且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类似脂肪细胞构成的腺体,该腺体只分布于体背部与体腹部的交界处。颗粒腺集中在躯体和尾的背部,粘液腺主要集中分布于腹部。毛细血管在皮肤中极其丰富,背部分布密度明显大于腹部。毛细血管分布于表皮下,并常向表皮突起,突起处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皮肤的血气呼吸屏障,以保证皮肤有效的呼吸作用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5.
选育优良的鸟嘌呤核苷(鸟苷)产生菌是实现发酵法生产鸟苷的前提,在鸟苷发酵的建立和改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分析了鸟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根据代谢控制发酵“进、通、节、堵、出”五字原理,提出鸟苷高产菌的育种策略:鸟苷高产菌株在遗传学上应具备Ade^-,red^-、NP^-、8-AG^r(或8-AX^r)、MSO^r,SG^r,AAR^r,Sm^r等遗传标记,并详述了其育种实例。  相似文献   
106.
针对现有相关文献中离子通道电生理数据繁多且分散的特点,开发了一套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电生理实验数据库。数据库中目前主要包括钠离子通道序列数据、调制剂分子结构和序列数据,并收集整理了文献中调制剂和通道相互作用时的电生理学数据和药理学数据。系统实现了数据的收集、录入、存储和查询,为后期进行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础。用户可以通过网址http://biodb.sgst.cn/DICE对数据库进行访问。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测定了棉蚜及棉花嫩梢不同溶剂提取液对中华通草蛉捕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受害嫩梢及未受害嫩梢提取液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捕食行为无明显影响;棉蚜虫体浆液、棉蚜水提液,均含有很强的利它素活性物质,而棉蚜无水乙醇提取液利它素活性物质含量甚微,中华通草蛉各龄幼虫对棉蚜水提液均表现有明显的滞留和调转行为.  相似文献   
108.
L-色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流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建立了谷氨酸棒杆菌合成L-色氨酸(L-Try)的代谢流量平衡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出发酵中后期的代谢流分布并通过MATLAB软件线性规划得到Try理想代谢流分布。结果表明75.15%的碳架进入糖酵解,24.85%的碳架进入HMP途径;但与理想代谢流相比,应从遗传改造和发酵控制方面降低TCA循环的代谢流,减少副产氨基酸的生成,摸索最适的溶氧控制对提高Try产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9.
为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建立一套用于研究蛋白分子转录激活活性的系统,首先以质粒pTe-Off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yc-his为基础,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ZHO1(用于插入待测基因并作为该系统的阴性对照),pZHO2(用于作阳性对照),此外,该系统还包括质粒pTRE-luc(编码Firefly荧光素酶报道基因)和质粒pRL-TK(编码Renilla荧光素酶基因,用作内参对照),为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分别将质粒pZHO1,pZHO2,pZHO3(编码p53分子N端转灵激活区73个氨基酸片段,作为实验组)与质粒pTRE-luc和pRL-TK共轨染至C4-2,MCF-7,COS7 3种不同的细胞株中,通过检测各转染组细胞中Firefly荧光素酶相对活性的大小来判断该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系统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检测目的分子的转录激活活性。  相似文献   
110.
土壤中甲螨孳生与铬污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土壤中甲螨孳生的种群数量与土壤铬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于某大型化工厂周围土壤 10 m、1km、10 km及远郊农田土壤设立采样点 ,各采集 5 0份样本 ,每份样本采集 (10× 10× 10 )cm3的土壤 ,置 Tullgren电热分螨器中分离甲螨 ,计算甲螨在不同环境中的密度、丰度、优势属 ;同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化工厂周围土壤及远郊农田土壤样本中的铬含量。结果 :化工厂周围土壤总体甲螨的密度、丰度和优势度分别为 1975 7(131.71± 2 8.34)个 / m2、131.7个 /样本、嗜草甲螨、门罗点肋甲螨 ,远郊农田土壤甲螨的密度、丰度和优势度分别为 984 5 (6 5 .6 3± 18.36 )个 / m2、6 5 .6 3个 /样本、滑菌甲螨、嗜草甲螨、被盖头甲螨、棒菌甲螨、新小奥甲螨、普通尖棱甲螨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化工厂周围土壤及远郊农田土壤总体铬浓度分别为 (0 .2 5± 0 .0 7) mg/ kg、(0 .0 8± 0 .0 2 ) m g/ kg,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化工厂周围土壤 10 m、1km、10 km、处甲螨的密度分别为 16 4 89(32 9.78± 31.2 2 )个 / m2、2 2 5 7(45 .14± 9.4 5 )个 / m2 、10 11(2 0 .0± 3.33)个 / m2 ,化工厂周围土壤样本的甲螨密度较高 ,与远效农田土壤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