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萤火虫是一类美丽而神秘的昆虫。唐代诗人虞世南有诗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人不识,独自暗中明,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萤火虫的形态和行为学特征;南宋诗人陆游脍炙人口的诗句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更是展现了无论男女老少对萤火虫的喜爱和痴迷。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胸窗萤Pyrocoelia pectoralis Oliver 4龄幼虫捕食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Benson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解剖幼虫消化道进行观察,发现幼虫的食道在与上颚基部骨化结构相连处分为2支,呈Y型结构,分别与2个上颚的中空管道相通;无毒腺结构存在。将幼虫头部及消化道各部分提取液注射到灰巴蜗牛体内后发现中肠提取液对蜗牛的致死效果显著高于头部和消化道其它部分提取液对蜗牛的致死效果(df=68,P<0.05),比较不同浓度中肠提取液对蜗牛致死效果的差异后发现,浓度为5 mg/mL的中肠提取液对蜗牛的致死时间(15.96±4.48)min与幼虫正常捕食的时间(14.47±2.32)min最为相近。  相似文献   
3.
对水生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Gorham)成虫和幼虫发光器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发光器由明显的2层组成:反射层和发光层。反射层由排列紧密的“尿酸囊泡”构成,具有发达的气管结构,对光起反射作用;发光层由大量发光细胞构成,内含典型的发光颗粒、线粒体、内质网及大量糖原,该层通过发光细胞胞质内的生化反应而发光。2层均由非细胞层膜包被,间距25~30μm。发光器腹节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发光层、反射层和内部细胞层。幼虫发光器球形,由背射层和发光层构成,由非细胞层膜包被。背射层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内含大量“尿酸囊泡”。发光层细胞膜相互绞缠,含有2种类型的发光颗粒:“致密”型和“凋亡”型,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无定形颗粒,发光细胞之间分布着大量的气管、微气管及神经末梢,可观察到神经突触。与条背萤相比,陆生种成虫反射层和发光层均无非细胞层膜包被,2层间无明显间距,发光颗粒形状不规则,气管通常形成2分支;陆栖种幼虫发光层形状差异较大,背射层由单层或2~4层细胞构成;相似点在于,成虫发光器都由均由反射层和发光层构成,发光细胞内都含发光颗粒、线粒体及大量糖原,都具有发达的气管结构,发光颗粒相似。幼虫发光器都由背射层和发光层构成,都具有发达的气管和直接的神经支配,发光颗粒相似,都由非细胞层膜包被。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棉蚜及棉花嫩梢不同溶剂提取液对中华通草蛉捕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受害嫩梢及未受害嫩梢提取液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捕食行为无明显影响;棉蚜虫体浆液、棉蚜水提液,均含有很强的利它素活性物质,而棉蚜无水乙醇提取液利它素活性物质含量甚微,中华通草蛉各龄幼虫对棉蚜水提液均表现有明显的滞留和调转行为.  相似文献   
5.
萤火虫(鞘翅目:萤科)两性交流中的闪光信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萤火虫两性交流闪光信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萤火虫发光器因种而异,多数发出黄绿色萤光,闪光信号的频率、光谱、强度及其时空分布的闪光模式包含着两性交流信息。萤火虫闪光交流系统有两种分类方法,其一是萤火虫具两个类型的闪光信号交流系统,及系统和系统,前者多在旧大陆,后者多在新大陆;其二是萤火虫具6个类型闪光信号交流系统,即HP,LL,LC,PR,CR和LB型,其中PR型与系统相对应,HP型与系统对应。萤火虫两性交流闪光信号常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外界物体的干扰使两性闪光交流的效率受到影响。萤火虫两性交流的闪光信号起源于鞘翅目的幼虫阶段,并起警戒天敌的作用,经过两性选择成为成虫两性交流的一种途径,进而成为新大陆的一些萤火虫间捕食猎物和逃避天敌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杨树枝把田间诱蛾试验,单把日平均诱蛾4.17头,雌性比为1.72;在加拿大杨树枝把中加入棉铃虫性诱剂诱芯后,单把日平均诱蛾5.5头,雌性比为1.86.鲜加拿大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26.67%;经过堆放2天的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的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44.44%.  相似文献   
7.
条背萤幼虫水生适应性形态与游泳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条背萤Luciolasubstriata幼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对游泳行为的适应。形态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条背萤幼虫存在二态现象。1~2龄幼虫虫体扁平,多毛。有7对呼吸鳃,分别位于腹部第1~7节。3~6龄幼虫虫体扁平呈船形,无呼吸鳃,靠气管呼吸。二者均具有扁平桨状的足、燕尾状尾节及位于尾节末端的圆柱形粘附器官。条背萤幼虫游动时身体腹面朝上,呈仰泳姿态,足向后划水。3~6龄幼虫仰泳时足共有8种摆动姿势。幼虫仰泳时足摆动1个周期所需时间为(0.611±0.16)s。腹部末端可上下左右摆动,当幼虫向前游动时,尾部上下摆动1个周期所需时间为(1.795±0.44)s。幼虫的游泳速度为(0.85±0.16)mh。仰泳中的幼虫改变方向时,头部和尾部同时向身体的一侧弯曲,当头部与尾部呈近90°时,幼虫用力将尾部伸直,此时水产生一个反作用力继续推动幼虫转向,幼虫转向的范围为0~90°。条背萤2种类型幼虫呼吸系统的不同决定着幼虫外部形态的差异及游泳行为的不同,而导致这种呼吸系统、形态及运动行为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条背萤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8.
付新华 《昆虫学报》2009,52(7):783-790
为了探讨胸窗萤Pyrocoelia pectoralis Oliver, 1883的防卫行为, 对成虫的反射性出血行为及幼虫的翻缩腺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胸窗萤具有复杂的多重防卫行为策略。成虫利用闪烁、 假死、 反射性流血进行防卫, 幼虫则利用闪烁、 假死和微小的翻缩腺体进行防卫。反射性流血发生在雄成虫的前胸背板和鞘翅边缘, 而雌成虫仅在前胸背板边缘观察到有反射性流血行为。扫描电镜观察到直径大约32 μm的圆坑状结构环绕前胸背板或鞘翅边缘一圈。雌虫鞘翅牙也具有相似的圆坑状结构。幼虫具有9对乳头状的翻缩腺体, 位于中胸、 后胸和第1~7节侧板上。超薄切片发现, 腺体表面的棒状结构内部中空, 棒状结构连接一个发达的分泌细胞。细胞内连接棒状结构的部位着生致密的管状内质网。行为学实验发现, 胸窗萤血液对蚂蚁具有非常有效的拒避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雷氏黄萤Luciola leii Fu and Ballantyne幼虫的呼吸系统及其呼吸行为。结果表明: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系统中只有气管无气囊。前胸、中胸和后胸均分布有气门,无气管鳃,腹部1~8节分布有气门和气管鳃,气门腔基部和气管鳃基部相连,呈"√"状,气管鳃内气管与气门气管相连通。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行为分为3种:利用胸部气门呼吸、腹部气门呼吸和气管鳃呼吸,其中以腹部气门呼吸为主。  相似文献   
10.
条背萤的闪光求偶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栖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 (Gorh.)发出单脉冲周期性特异闪光信号进行求偶。室外观测发现,在23℃、86% RH时,雄萤飞行求偶闪光信号脉冲闪光持续时间为0.52 s,间隔时间为0.28 s,闪光信号的最大亮度为0.6 lx; 雌萤求偶信号周期为 0.67 s,最大亮度为0.4 lx。雄萤发出求偶信号0.22 s后,雌萤发出两个连续的回应信号。第一个回应信号为0.49 s,第二个为0.41 s, 两个回应信号的间隔时间为0.11 s。雄萤发现雌萤回应信号后,降落至离雌萤5~10 cm处,继续发出闪光信号,但闪光脉冲频率减小,闪光脉冲时间为1.23 s,间隔时间为0.50 s。条背萤交配时呈“V”或“一”字形交配姿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