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对不同菌株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的全菌蛋白采取SDS-PAGE结合考马斯亮兰染色和染色两种染色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碳噬菌临床分离株和参考菌株间各临床分株间泳图图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2.
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对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内螺旋体和球菌的百分比组成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研究,为牙周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8 例经门诊确诊为成人牙周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三组,均施以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其中A 组和B 组分别给予艾利克及洗必太含漱液含漱。所有患者每周复诊一次,采集龈下菌斑,进行刚果红染色,镜检计数螺旋体及球菌的百分比,同时检测患处牙龈指数(GI) 。结果 A、B 组患者经治疗1 周后,GI值变化极为显著(P< 0.01) ,螺旋体的减少及球菌的增加也极具显著性(P< 0.01) ,至3 周时趋于稳定;C 组则在1 周时GI值及菌斑组成的变化有显著性(P< 0.05) ,至2 周时变化才最为明显(P< 0.01) ,4 周时趋于稳定。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使螺旋体百分比显著降低,球菌百分比显著增加。口腔含漱液作为一种牙周炎的辅助用药,可明显改善菌斑的组成,促进正常口腔卫生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3.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重度牙周炎伴咬合紊乱患者临床牙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1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重度牙周炎伴咬合紊乱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分配原则把患者分为隐形组与传统组各45例。传统组给予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隐形组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6个月。在矫治前及矫治6个月后观察牙周指标,并检测龈沟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治疗后隐形组的总有效率为97.8 %,与传统组的84.4 %相比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牙周指数都明显低于治疗前,隐形组与传统组相比也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L-1β与TNF-α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隐形组与传统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隐形组的牙龈萎缩、牙周粘连、牙根吸收、牙釉脱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7 %,明显低于传统组的24.4 %(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早期矫治重度牙周炎伴咬合紊乱能抑制龈沟液炎症因子的表达,能改善牙龈指数与菌斑指数,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简便方法。方法麻醉后,用大镊子固定暴露牙龈,再用眼科弯剪对两侧牙齿周围牙龈划割剥离,每天喂10%的白砂糖水和白砂糖水浸泡的软饲料。结果两周后出现牙周袋,三周后动物蜷曲少动,牙周袋加深,牙周袋有食物残渣,触之易出血,牙槽骨呈弹坑状吸收至根尖,并且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改变。白细胞数量增加,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结论此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普及,实验周期短,2~3周即可形成典型牙周炎,并可见牙周袋形成,模型稳定,个体差异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5.
武曦  张纲  谭颖徽 《生物磁学》2011,(13):2587-2589,2593
牙周炎的病理过程受全身和局部因素的综合调控,一些调查研究显示高原牙周炎患病率高于平原地区,显然高原特殊环境在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高原低氧环境下牙周病变组织的变化、可能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制剂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凋亡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含有不同浓度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制剂(0、1.25、2.5、5、10、20g/L)的培养液对人牙周膜细胞进行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指数;透射电镜下观察HPDLC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在1.25、2.5 g/L的浓度下对HPDLC的凋亡率和超微结构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5、10 g/L的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小且超微结构显示细胞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增多,细胞突起增多;而在高浓度药物20 g/L的作用下,凋亡率有所增加,细胞发生退变,溶酶体增多。结论:5、10 g/L的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制剂对体外培养的HPDLC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高浓度药物20g/L则对HPDLC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牙周炎是由致病菌引起的牙周慢性炎症性疾病,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可导致牙齿脱落,并增加机体罹患系统性疾病的风险.基于牙龈局部的抗菌药物治疗已呈现出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组织渗透性有限,因而治疗效果仍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8.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CP)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龈沟液微小核糖核酸(miR)-21、miR-34a表达水平与牙周指标和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失衡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14例CP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2DM分为CP合并T2DM组36例和单纯CP组78例,另选取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三组牙周指标、龈沟液miR-21、miR-34a表达和外周血Th1、Th2、Th17、Th1/Th2/Th17、血清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P合并T2DM患者龈沟液miR-21、miR-34a表达与牙周指标和外周血Th1、Th2、Th17、Th1/Th2/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CP合并T2DM患者牙周指标与外周血Th1、Th2、Th17、Th1/Th2/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单纯CP组、CP合并T2DM组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BI)、附着丧失(AL)、探诊深度(PD)依次增加,龈沟液miR-21和外周血Th2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NF-γ)依次降低,龈沟液miR-34a和外周血Th1、Th17、Th1/Th2/Th17及血清IL-4、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依次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P合并T2DM患者龈沟液miR-21表达与PLI、BI、AL、PD和外周血Th1、Th17、Th1/Th2/Th17及血清IL-4、IL-10、IL-17、TNF-α呈负相关,与外周血Th2和血清IL-2、INF-γ呈正相关(P<0.05);而miR-34a则与之相反。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P合并T2DM患者PLI、BI、AL、PD与外周血Th1、Th17、Th1/Th2/Th17和血清IL-4、IL-10、IL-17、TNF-α呈正相关,与外周血Th2和血清IL-2、INF-γ呈负相关(P<0.05)。结论:CP合并T2DM患者龈沟液miR-21低表达和miR-34a高表达,与牙周状况差有关,可能通过调节Th1/Th2/Th17失衡参与CP合并T2DM进展。  相似文献   
109.
摘要 目的:观察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牙周功能和龈沟液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介素-33(IL-33)的影响,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gP患者119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牙周基础治疗)和联合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例数分别为58例和6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牙周功能[牙周袋深度(PD)、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临床附着丧失(AL)]和龈沟液TSLP、IL-33水平,根据PD判断联合组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治疗后PD、GI、PLI、AL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龈沟液TSLP、IL-33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61例采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AgP患者,6个月后复查发现,PD<4 mm的患者有38例(预后良好组),PD≥4 mm患者有23例(预后不良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牙周-正畸联合治疗AgP患者的预后与患牙上下/前后分布位置、患牙最深PD值、牙槽骨高度基线值、PLI、根型态异常情况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牙分布位置为下颌牙、根型态存在异常情况、患牙分布位置为前牙、患牙最深PD值偏大、PLI偏高、牙槽骨高度基线值偏高均是牙周-正畸联合治疗AgP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单纯的牙周基础治疗相比,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AgP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局部炎性反应。同时,患牙上下/前后分布位置、患牙最深PD值、牙槽骨高度基线值、PLI、根型态异常情况均是牙周-正畸联合治疗AgP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对慢性牙周炎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及同期79例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观察和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龈沟液中的骨硬化蛋白水平,并分析牙周临床指标与龈沟液骨硬化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及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后1个月,但附着丧失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的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1=0.876,P10.001;r2=0.842,P10.00;r3=0.913,P10.001;r4=0.903,P10.001)。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明显上调,并与与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可作为慢性牙周炎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