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9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适合膜片钳技术的逼尿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为排尿相关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平台.方法:采用H型胶原酶和木瓜蛋白酶相混合的鸡尾酒酶液对新鲜离体的大鼠膀胱逼尿肌条在37℃条件下振荡消化,α-actin免疫荧光染色对分离并培养的原代细胞进行鉴定,在膜片钳工作台上分别对其进行L型钙电流和BKca钾电流的全细胞记录.结果:可获得大量的单个逼尿肌细胞.经过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为平滑肌细胞.分离细胞活性良好,在膜片钳实验系统上可记录到多种通道电流.结论: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活性好的逼尿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膜片钳技术.  相似文献   
102.
广西柳城巨猿洞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含爪兽化石最丰富的第四纪化石点。该化石点的爪兽上颊齿原尖强壮,呈圆锥状;次尖发育,呈新月形;原脊完全退失;m3齿带更发育;可归入我国第四纪较常见的中国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 sinense)。但柳城巨猿洞的标本明显比我国其他第四纪地点的爪兽较小,尤其是比早更新世晚期的代表小很多。在形态特征方面,柳城巨猿洞的爪兽与重庆巫山的最为接近,而与安徽繁昌及湖北建始的差异较大;但在牙齿的宽/长比值方面,却与安徽繁昌的最为接近。我国已发现的爪兽化石以单个牙齿为主,在分类鉴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牙齿测量的点散布图,可以有效地检验对零散爪兽牙齿齿序的鉴别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103.
陈曦  同号文 《人类学学报》2015,34(4):553-564
长期以来,泥河湾盆地的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聚焦于类群演化和生物地层,缺乏对化石埋藏过程和居群生态的专门研究。近年来,山神庙嘴化石点的正规发掘及丰富的化石发现为引入化石埋藏学方法探讨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山神庙嘴化石点直隶狼化石的骨骼部位组成、居群死亡年龄和生物成层过程进行了研究。骨骼部位组成的分析显示直隶狼的不同骨骼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保存,但在居群层面可能仍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本文借鉴现生灰狼中常用的牙齿磨耗法、犬齿髓腔闭合率法对山神庙嘴直隶狼的死亡年龄进行了判断。直隶狼的死亡年龄以老年为主,死亡方式为衰老、疾病导致的磨耗型死亡,可能对应了较小的生态压力。直隶狼的埋藏方式为快速的原地埋藏,在被埋藏前受到其他食肉动物和湖滨水流的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临床病理讨论会教学效果。方法将66名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3名,设定第一组为传统教学即为对照组,第二组为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教学即为实验组,并选取《病理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章节的消化性溃疡和病毒性肝炎两节课程,进行教学实验。通过成绩考核(包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实验技能)、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探讨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模式在病理学课程中理论和实验教学上的效果。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证实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模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成绩考核无显著性差异。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工协作能力,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并无差异。实验组学生69.7%(23/33)认可这种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模式的教学法。结论微信平台临床病理讨论会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效果不比传统教学方法差。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以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Benth.)O.Kuntze)为材料,采用BGISEQ-500测序平台对风轮菜根、茎和叶的小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其黄酮类物质合成途径中参与调控的microRNA(miRNA)及其靶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鉴定出的保守miRNA有86个,属于26个家族,...  相似文献   
106.
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IPI)是萜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本文在丹参转录组高通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丹参IPI基因(SmIPI)进行了克隆及序列分析。SmIPI脸长1234bp,包含681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22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结构分析表明,SmIPI亲水性α/β蛋白,包含有IPI结构域,在序列组成、结构及活性位点等方面与其他植物的IPI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SmIPI在丹参生长的各个时期和不同组织器官中差异表达,其表达受病原菌和茉莉酸甲酯的诱导。  相似文献   
107.
对丹参EST序列进行Blast分析,获得一个新的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基因,命名为SmLTP1(GenBank注册号为EF187461)。该基因cDNA全长593bp,包含一个长为357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11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植物nsLTP的典型结构,即4对二硫键,4个a-螺旋,1个可结合和容纳脂肪酸分子的类似口袋状的疏水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SmLTP1基因在丹参不同组织器官中差异表达,其表达受病原菌和茉莉酸甲酯的诱导,显示SmLTP1基因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8.
菌株SCY311是从河南省凤凰山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一株放线菌。为了明确其分类地位, 在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组分测定等传统分类学方法的基础上, 测定和分析了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 菌株SCY311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基内菌丝呈褐色; 气生菌丝灰色至鼠灰色, 不产生可溶性色素, 无吸水现象; 孢子链卷曲, 末端形成闭合或开放螺旋; 孢子椭圆或圆柱状, 表面形成结节状突起; 生理生化特征和在国际链霉菌计划(ISP)培养基上的培养特  相似文献   
109.
臭氧胁迫对植物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列淦文  叶龙华  薛立 《生态学报》2014,34(2):294-306
近年来,由于光化学反应的臭氧前体增加,全球植物受对流层臭氧(O3)胁迫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臭氧污染被认为是造成东欧、西欧和整个美国的大片森林衰退和枯死的主要原因。臭氧胁迫严重影响植物叶片对光能的利用,通过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导致其光合速率的降低,影响光合产物的产量。臭氧对植物的影响与植物体内代谢物质的积聚量紧密联系。臭氧胁迫引发植物的各种防御保护机制,刺激抗氧化系统,影响膜系统,改变其体内碳和矿质养分的吸收并引起它们的重新分配,诱导其基因表达的深层变化。为了适应臭氧胁迫环境,植物通过生理生化机制的调节来保证其生命活动。如细胞通过调节渗透物质的含量来保持渗透势的平衡;细胞内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以清除自由基,避免或者减轻细胞受到伤害;改变代谢途径以保持能量储备和降低代谢速率。可见,生态环境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影响。这个观点将在臭氧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中得到证实,也是生物进化论的另一种证据。综述了臭氧对光合生理、呼吸代谢、抗氧化系统、膜系统、矿质养分的吸收和分配与分子生理等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并提出臭氧胁迫对植物生理影响的今后研究方向与未来研究热点是:(1)加强在植物个体和群落水平上臭氧胁迫对植物生理影响的研究;(2)臭氧影响下植物的基因调控和相关信号传递网络系统的机理;(3)通过分子标记、基因图谱、基因组学和转基因技术等方法研究选育适应臭氧胁迫环境的植物;(4)尽可能在接近自然条件的环境中开展研究;(5)臭氧胁迫对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及其树种主要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6)建立模型评估臭氧对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不同孔径多孔β-TCP材料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后的体内血管化,探索孔隙大小对人工骨材料体内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血管内皮细胞与连通径均为100μM,而孔径分别为200-300μM和300~400μM两种不同孔隙结构β-TCP材料复合后包埋入36只成年新西兰兔的腿部肌肉内,相同结构的空白β-TCP材料作对照,术后2、4、8周对材料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计算新生血管密度。结果: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材料血管形成启动过程早于空白对照组,术后第4周血管管腔已基本成形,并基本稳定,至第8周开始血管充盈,微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同孔径的材料比较发现,不论是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材料还是空白材料,孔径300~400μM的材料内新生血管密度显著显著高于孔径200-300μM材料(P0.05)。结论:材料孔隙较大的材料更有利于材料体内的血管化,而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后,更加快了其血管化进程,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材料孔隙间的连通是影响材料体内血管化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论将为改善人工骨材料体内血管化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骨移植材料的最优结构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