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7 毫秒
61.
素有"毒剂之王"之称的芥子气(HD)是目前危害最大的化学战剂之一,染毒后在体内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其对中毒诊断、溯源性分析以及毒理机制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采用同位素稀释-NCI-GC/MS分析方法监测和鉴定了HD体外全血染毒后产生的血红蛋白N端缬氨酸加合物(HETE-Val);其次,研究了不同剂量HD(0.02~0.15LD50)经皮染毒家兔体内HETE-Val的时效、量效关系.结果表明,HETE-Val与家兔中毒剂量间有良好的量效关系,而时效关系表明染毒后15min内即可产生并检测到HETE-Val,一周内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但至染毒后第103天仍可监测到该加合物.与血红蛋白N端缬氨酸加合反应的HD仅占HD染毒总量的~0.15‰,与家兔血液反应的HD约占HD染毒总量的~1%.表明HETE-Val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并可应用于HD暴露的确证和化学武器核查的溯源性检测.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以聚羟基脂肪酸酯家族中的新成员羟基丁酸和羟基己酸共聚物(PHBHHx)为基础,采用与聚乙二醇(PEG)共混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证实:PHBHHx与PEG 共混物中比例为3:1及2:1时,两者完全物理相容。而PEG在共混物中比例升高时则导致相分离,成为部分相容体系。PEG掺入显著提高材料亲水性及表面自由能,使血管平滑肌细胞(RaSMCs)及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细胞粘附及增殖大幅度提高,并且均具有一定的PEG含量依赖性。其中对RaSMCs的作用最为明显,RaSMCs能在PEG/PHBHHx比例为1:1的共混膜(E1X1)上持续增殖至融合,而HUVECs则呈粘附较差的类球形形貌,证实E1X1可以潜在应用于复合血管组织工程支架中的近内膜基材。  相似文献   
63.
采用HPLC检测法研究5,脱氧腺苷钴胺素和甲基基钴胺素的水溶液在不同光源及不同照度下的光解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光能量的增加光解速度加快。利用脱氧腺苷钴胺素的光解性质,探索了一种检测发酵液中维生素B12含量的新方法。将含有钴胺素的细胞破碎液完全光解后,测定光解后的产物羟基钴胺素,以此来确定维生素B12产量。此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应用于发酵生产维生素B12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64.
灰树花提取物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化学发光法比较了灰树花各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灰树花子实体和菌丝体的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灰树花菌丝体水提物(GFME)、灰树花子实体水提物(GFE)、灰树花子实体水提多糖(GFP)、灰树花子实体碱提多糖(GFAP)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均小于1.0 mg/mL,其他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也均小于3.0 mg/mL。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仅GFME、GFMP、GFE有清除作用,其他的提取物清除作用很弱。  相似文献   
65.
建立了中药直立白薇中对羟基苯乙酮和2,4-二羟基苯乙酮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ZOR-BAXS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醋酸水溶液(35:6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5nm。对羟基苯乙酮在1.04~104.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2,4-二羟基苯乙酮在0.25~2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其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40%和93.28%,RSD分别为3.71%和1.63%。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为白薇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6.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选择适当浓度双氧水处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用自红豆杉科的植物(Taxus cuspidate)中分离纯化的四种紫杉烷类化合物Taxine B、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干预过氧化应激模型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微量酶反应比色法筛选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化合物,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改变,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发现氧化应激模型细胞活力明显减低,应用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后细胞活力显著提高,细胞核形态改变明显减轻,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明显减少.结果表明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可以减少细胞内氧自由基含量,减轻细胞核损伤,提高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oxLDL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以50μg/L oxLDL刺激24、48h后,收获细胞用于后续实验:①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NA加合物εdA水平;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内4-HNE修饰蛋白;③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4-HNE修饰蛋白水平。结果oxLDL刺激EC及SMC中DNA加合物εdA水平及4-HNE修饰蛋白水平均较未刺激细胞组明显升高。结果 oxLDL诱导的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其继发的DNA损伤可能为oxLDL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8.
金丽  周华  赵沙沙  杨伟  牛司强  汪德强 《微生物学报》2012,52(11):1415-1420
[目的]核黄素( vitamin B12,riboflavin)是辅因子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和黄素单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FMN)的前体物,对生物体的生物合成至关重要.如果细菌不能够从外界摄取足够的黄素( flavin)就需要自身合成核黄素以维持菌体的生存与增殖.3,4-二羟基-2-丁酮-4-磷酸合成酶(3,4-Dihydroxy-2-butanone-4-phosphate synthase,DHBPs)为核黄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之一.在镁离子存在的情况下,DHBPs将5-磷酸核酮糖(ribulose-5 -phosphate,Ru5P)转换成3,4-二羟基-2-丁酮4-磷酸(3,4-dihydroxy-2-Bu-tanone-4-Pho-sphate,DHBP)和甲酸盐(formate),生成的DHBP为核黄素合成的必需原料之一.人类没有合成核黄素的相关途径,因此细菌参与合成核黄素的DHBPs等相关酶就有望成为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点.本课题通过对肺炎链球菌的DHBPs进行克隆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鉴定,为开展其三维结构的解析和抗菌药物设计提供重要的工作基础.[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DHBPs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W28-DHBPs.将其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 DE3)中表达,用Ni离子亲和层析及离子交换(DEAE)纯化获得有活性的DHBPs后,进行酶学性质鉴定.[结果]酶切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质粒pW28-DHBPs,在E.coli BL21中表达了可溶性DHBPs,纯化后获得了纯度为95%的靶蛋白质,经分子筛分析DHBPs在溶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对DHBPs进行酶学性质分析表明,在25℃、pH为7.5和Mg2+存在的情况下,DHBPs具有将5-磷酸核酮糖转换成DHBP和甲酸盐的活性.[结论]第一次成功克隆并在E.coli BL21中表达了一种肺炎链球菌合成核黄素的相关酶—DHBPs,纯化后的重组DHBPs具有较好的5-磷酸核酮糖分解活性,这为解析其三维结构和基于结构进行的新一代抗菌药物设计提供重要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69.
【目的】3-羟基丙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平台化合物,期望得到一株能够高产3-羟基丙酸的菌株。【方法】从土壤及粪便筛选并对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复合诱变。【结果】得到了一株能够利用丙酸发酵生产3-羟基丙酸的酵母Y-11,经生理生化鉴定及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Candida sp.(假丝酵母)。以Y-11为出发菌株,经紫外-亚硝基胍-60Coγ复合诱变得到了突变性状稳定且可遗传的高产菌株5-13B,其3-羟基丙酸的产量为11.78 g/L,是出发菌株的2.46倍。【结论】对出发菌株和突变株的发酵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突变株的3-羟基丙酸产量、对底物丙酸的转化率、产物3-羟基丙酸的积累性能及丙酸的耐受性均优于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70.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一种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由结构表达型β亚基和氧调节型α亚基组成。在低氧环境下,HIF-1调控一系列促进细胞成活的基因,这些基因涉及血管生成、铁代谢、葡萄糖代谢和细胞增殖与存活。α亚基主要受到诸如乙酰化、羟基化、磷酸化和相扑化等转录后修饰,这些修饰可以稳定或激活HIF-1的活性。除氧环境外,胞内氧化还原稳态、铁代谢、线粒体代谢物和生长因子还可通过影响转录后修饰进而调节HIF-1的活性。此外,近来的研究表明HIF-1在病原学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在中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这样的脑紊乱疾病中提供潜在神经保护作用。本文总结了HIF-1研究的最新进展,谨以此文献给忻文娟教授80周年诞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