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目的比较羊血、马血巧克力平板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和生长情况。方法将送检的痰标本及流感嗜血杆菌标准菌株ATCC10211分别接种于羊血、马血巧克力平板上,置烛缸中,36气培养24h,比较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及其生长情况。结果(1)2种巧克力平板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34.5%。(2)标准菌株ATCC10211在马血巧克力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直径0.5-1.0mm,而在羊血巧克力平板上生长差,菌落大小如“沙粒”,肉眼难见。结论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使用马血巧克力平板效果优于羊血巧克力平板。  相似文献   
82.
目的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供临床借鉴。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培养标本中所分离到的细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到细菌239株,其中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b)131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G+c)99株,占39.8%(99/236),真菌占6.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检出率分别是54.2%和48.6%,只对亚胺培南、特治星和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超过85%,G+c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是42.9%和89.2%,只对万古霉素敏感(100%),检出的肠球菌已出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复杂,产ESBLs菌和MRS菌株检出率高,临床应重视血培养检测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3.
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位于血液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之间,不仅是CSF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构成血液-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B)的组织基础.CP参与脑组织中一些血源性多肽的输送以及自身多肽合成的生理过程,在维持脑微环境动态平衡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运用MALDI-TOF/TOF和LC-MS/MS液质联用系统分析了成年SD大鼠血液-脑脊液屏障(即脉络丛组织)中的多肽组.共鉴定到163个多肽(P0.001),这些多肽为69种蛋白质的降解肽段,其中ATP合酶(ATP synthase),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血红蛋白(hemoglobin),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β珠蛋白(beta-globin)这5种蛋白质的肽段数占总肽段数的50%以上,并且部分多肽序列相似度高,类似其前体蛋白的逐步降解片段,而这些前体蛋白质的分子量多数在10kD至20kD之间.上述研究结果为SD大鼠脉络丛组织的生理功能研究及组织多肽组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84.
了解柞蚕Antheraea pernyi感染微孢子虫初期血淋巴内免疫系统及刺激应答相关蛋白质种类, 本研究以柞蚕5龄雌幼虫的起蚕(结束4眠, 刚完成蜕皮的幼虫)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为材料, 对感染后血淋巴利用SDS-PAGE进行分离后, 利用LC-MS/MS质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对差异蛋白质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 感染微孢子虫144 h后, 血淋巴中分子量约为44 kD (AP44)和28 kD (AP28)的蛋白质条带表达量增高。质谱分析AP28和AP44蛋白质条带样品, 共鉴定117个不重复蛋白质, 其中2个样品共有蛋白质12个, AP28独有蛋白质52个, AP44独有蛋白质53个。对质谱数据利用COG数据库进行搜寻鉴定, 显示AP28和AP44的鉴定蛋白质中涉及柞蚕免疫系统及刺激应答生物过程的蛋白质共有29个, 其中AP28中包括热激蛋白、 泛素样蛋白、 泛素结合酶E2、 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 微管结合蛋白、 溶菌酶、 ADP-核糖基化因子、 防御蛋白、 肽聚糖识别蛋白等15个, AP44中包括DRK、 酚氧化酶原、 类免疫球蛋白等10个; 二者共有热激蛋白hsp21.4、 酚氧化酶原、 抗菌肽等4个。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研究柞蚕对微孢子虫的免疫应答及防御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不同盐度条件下中华绒螯蟹亲蟹行为及血淋巴生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定淡水对照组、盐度18适应组、盐度30骤变组(18→30)和盐度0骤变组(18→0),采用视频记录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条件下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的8项行为学指标变化,并测定了血淋巴渗透压及离子、血蓝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蟹封闭反应行为仅发生于盐度组(盐度18组和盐度30骤变组),且盐度30骤变组封闭反应时间显著高于盐度18组(P<0.05);腹部开合行为仅见于盐度0骤变组;盐度组第一触角回缩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5项行为学指标活动频率均于盐度0骤变组最高。各实验组亲蟹血淋巴渗透压及离子浓度均高于外界实验水体,且均随盐度升高而增大。血蓝蛋白含量随盐度的降低而升高,盐度0骤变组血蓝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盐度30骤变组(P<0.05)。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亲蟹在0~30盐度范围内进行高渗透压调节,腹部开合行为是其在低盐度环境下暴露尾肠吸收水中离子的一种行为策略,封闭反应有助于机体减少高盐度坏境下水的吸收及扩散失盐。  相似文献   
86.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 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 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 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 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 m)、距离水源较近(50~100 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相似文献   
87.
为研究IGF-Ⅰ和MGF长期基因治疗对哺乳动物血糖代谢的生理影响,首先构建了包含MGF和IGF-Ⅰ全长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然后使用活体基因导入仪将其导入小鼠的左侧股四头肌,每2周一次共导入3次,首次导入15周后进行糖耐量测定实验。实验证实IGF-Ⅰ的长期持续表达会导致小鼠的糖代谢能力降低,血糖最高值可达到12.07±1.35mmol/L比对照(10.15±0.87mmol/L)和MGF组(10.58±0.61mmol/L)有显著性的升高(P<0.05),MGF单独存在情况下在糖代谢方面则没有上述作用,但是IGF-Ⅰ和MGF共同导入的小鼠的血糖调节能力更明显减弱,其最高值(16.30±2.69mmol/L)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01)。因此推测与胰岛素进行拮抗作用的主要是IGF-Ⅰ的N段序列,而产生与糖代谢相关功能的则为暴露的IGF-ⅠC段序列;另一种可能是MGF促进了肌肉细胞对外源DNA的吸收和表达因此其可以作为基因导入的佐剂。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联合血必净(XBJ)对内毒素(LPS)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防治作用。方法将50只绵羊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乌司他丁组(C组)、血必净组(D组)和乌司他丁+血必净组(E组),每组10只。利用LPS建立MODS模型,并以UTI、XBJ和UTI+XBJ进行防治。观察各组的体征表现,测定不同时点各组的血气、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 UTI+XBJ组绵羊的体征表现明显减轻、死亡率明显降低,PaO2、生化指标和白细胞数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较单独应用能明显改善LPS诱导的MODS动物体征表现、降低死亡率,对肺脏、肝脏和肾脏等多脏器损伤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评估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可行性.方法 将血培养瓶放入Bact/Alert 3D 60血培养系统进行培养筛选.选取78份含革兰阴性杆菌的阳性血培养瓶进行试验.抽取培养液,用BD真空分离管离心血细胞.在收集到足量菌液后,用VITEK-32革兰阴性菌鉴定药敏卡做直接鉴定药敏试验.用标准方法及亚培养后的鉴定药敏试验对直接鉴定药敏试验进行评估.结果 VITEK-32直接鉴定试验,78株中的74株(94.9%)准确鉴定,直接药敏试验标准符合率95.6%.KB法血标本直接药敏试验标准符合率96.2%,但微小错误率高于VITEK-32直接药敏法.结论 Bact/Alert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VITEK-32细菌鉴定和药敏对革兰阴性菌是切实可行的,可大幅度缩短时间,为临床及时修正用药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张国荣  彭松庆  张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8):750+759-750,759
目的对手工法双相血培养瓶和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的阳性率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血液标本同时接种双相血培养基和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配套血瓶中,将阳性结果移种血平板,如为阴性再移种巧克力平板。结果370例血培养,双相血培养瓶阳性25例,阳性率为6.76%(25/370),树脂需氧(儿童)瓶BACTEC9120报警显示阳性59例,阳性率为15.9%(59/370),阳性标本移种到血平板及巧克力平板阳性54例,阳性率为14.6%(54/370),假阳性5例,假阳性率为1.4%(5/370),共有29例树脂需氧(儿童)瓶阳性,而双相血培养瓶为阴性,P〈0.001。结论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提高阳性率,缩短阳性的报告时间优于传统的双相血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