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阴道分泌物酵母样真菌分离培养及其药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阴道分泌物酵母样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药敏临床意义。方法从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到的196株酵母样真菌,采用API-20Aux和ATBFUN GUS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株酵母样真菌中,分离率最多的前3种是白色念珠菌(80.5%)、葡萄牙念珠菌(9.5%)和光滑念珠菌(5.6%),酵母样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敏感率最高,达94.5%和92.6%,5-氟胞嘧啶、咪康唑、益康唑和酮康唑只有43.6%~58.1%。结论真菌性阴道炎主要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感染的酵母菌除了对多烯类药物敏感率高外,对其他抗真菌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供临床借鉴。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培养标本中所分离到的细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到细菌239株,其中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b)131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G+c)99株,占39.8%(99/236),真菌占6.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检出率分别是54.2%和48.6%,只对亚胺培南、特治星和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超过85%,G+c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是42.9%和89.2%,只对万古霉素敏感(100%),检出的肠球菌已出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复杂,产ESBLs菌和MRS菌株检出率高,临床应重视血培养检测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谱与药敏谱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分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菌种构成与耐药性。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阳性菌药敏复合板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nitrocefin法测定β-内酰胺酶。结果表皮葡萄球菌与溶血葡萄球菌共占CNS的70.4%;甲氧西林耐药株(MRCNS)与甲氧西林敏感株(MSCNS)各占77.8%、22.2%;药敏试验结果提示MRCNS仅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MSCNS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与中介株;β-内酰胺酶在MRCNS、MSCNS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1.7%、78.1%。结论临床分离的CNS以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MRCNS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宜密切监测CNS的分离状况与耐药性,并严格限制万古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以避免耐万古霉素CNS的出现与流行。  相似文献   
4.
新型隐球菌感染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本文探讨以Cp G为佐剂开发抗新型隐球菌疫苗的可行性。将经新型隐球菌甘露糖蛋白(mannoprotein,MP)或/和Cp G-ODN刺激过的DCs经气管接种于实验鼠,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FN-γ的产生。将新型隐球菌接种于实验鼠气管内,取气管旁淋巴结细胞与经新型隐球菌MP(mannoprotein)或/和Cp G-ODN预处理过的DCs共培养,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的产生。结果显示,经MP刺激过的DCs共培养可诱导淋巴细胞产生IFN-γ。以MP为抗原,Cp G-ODN为佐剂的疫苗可以保护小鼠抵御新型隐球菌感染。本研究证实了隐球菌甘露糖蛋白MP通过DCs诱导了Th1型反应,并提示了以Cp G-ODN为佐剂基于MP制备新型隐球菌疫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鲍曼不动杆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与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AmpC酶、超广谱β-内酰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产生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阴性菌药敏复合板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改良酶提取物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E试验MBL试条检测MBLs。结果 AmpC酶和ESBLs产酶株总检出率为26.8%(57/213),未检出产MBLs株。药敏结果提示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其次是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高,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是介导其耐药的机制之一,亚胺培南仍是治疗该菌感染最为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