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4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39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81.
乙烯诱导下草莓果实采后RNA代谢与蛋白质合成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莓草果实在乳白时期采收(开花后约40d),分别用10μl/L,50μl/L和100μl/L的外源乙烯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果实大分子RNA和poly(A)+RNA水平以及poly(A)+RNA与总RNA的比例均有增高。果实体内RNA酶活性和体外蛋白质的合成水平也升高。乙烯很可能是促进草莓果实成熟衰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2.
雌性特异血清蛋白存在于成熟雌性大阪鲫鱼血清中,雄鱼则无。注射雌二醇可诱导雄鱼及成熟雌鱼合成这种蛋白质并引起鱼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增加,糖元颗粒减少。从诱导的大阪鲫鱼血清中分离出电泳纯的雌性特异血清蛋白的分子量为466000±4000(n=10),电泳谱带有3条,用纯的雌性特异血海蛋白制备的兔抗鱼抗血清不与雄鱼血清发生免疫反应,而与正常成熟雌鱼及诱导鱼的血清形成1条免疫沉淀线。免疫细胞化学定位诱导及成熟雌鱼的肝细胞核外细胞质有阳性颗粒,在卵母细胞外围有成团的阳性颗粒分布。  相似文献   
83.
利用枯草杆菌的分泌系统构建分泌型表达载体表达和分泌外源基因产物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我们用鸟枪法克隆了枯草杆菌染色体的启动子和信号肽序列,将克隆的序列连接到能在枯草杆菌中复制的质粒pUB18上,获得分泌型表达载体pUS186。为了测试构建的载体pUS186的功能,将地衣杆菌α-淀粉酶基因的缺失了启动子和信号肽序列的片段重组进该质粒,经过Bal31酶切,T4DNA聚合酶补齐等处理,获得pUSA186Ⅱ及pUSA186Ⅰ系列质粒,将这些重组质粒转化枯草杆菌QB1130(amy-)后都能向胞外分泌淀粉酶,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基因表达水平比用原有的启动子高1-2倍,蛋白质分泌率在84-96%之间。  相似文献   
84.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偃麦草染色体组;(b)来源于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5个部分双二倍体中,小偃784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表明在长穗偃麦草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又不同于小麦的染色体组E和F,而小偃7430和小偃68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很可能是E和F染色体组的重组体;(c)小偃784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和中5及小偃78829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基本相同,而中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F,这意味着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中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染色体组E。部分双二倍体中酯酶及醇溶蛋白偃麦草染色体特征带的存在和发现,为这些染色体或其片段导入小麦后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85.
86.
我们采用三硝基甲苯(TNT)与大鼠晶状体体外培养的方法,动态观察了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蛋白质巯基、蛋白质结合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变化,发现随着三硝基甲苯作用时间的延长,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及蛋白质巯基均减少,蛋白质结合巯基及二硫键交联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其中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变化皆达到了统计学上显著意义水平(P<0.05)。  相似文献   
87.
除草剂普杀特(Imazethapyr)对玉米根尖蛋白质和DNA合成的影响刘支前(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应用化学系,北京100094)关键词:普杀特,玉米,蛋白质,DNA80年代美国氰胺公司开发的咪唑淋酮类除草剂,由于其高效低毒、杀草谱广,又因对某些农作物具...  相似文献   
88.
小麦初生叶接种条锈菌毒性生理小种(CY29)及其弱毒突变菌系(CY29-mut3)后,呈不亲和反应的寄主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合成能力在接种后24h显著高于未接种对照,但其后逐渐降低,直至接近对照;而呈亲和性反应的寄主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合成在侵染早期与对照相近,但与膜结合蛋白质在96h时大大高于对照。对接种叶中核糖体的密度梯度分析证实:呈不亲和反应寄主叶片游离多聚核糖体及亲和反应的寄主内与膜结合多聚核糖体均有特异性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寄主的抗病和感病反应均与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9.
本文对蛋白质中二硫键附近的残基进行了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平行和反平行残基间存在着特异的配对规律。这种残基间的相互作用或识别,可能与蛋白质折叠过程中正确地形成二硫键有关。该结果有助于蛋白质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以粤油 116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材料,对不同处理种子的除子叶“种胚”(以下简称“种胚”)的蛋白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花生种子活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其“种胚”内出现一种新蛋白质( pI6.2、MW 10 KD),随种子老化程度加深,含量逐渐增多.我们认为该蛋白质与花生种子老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作为该种子老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