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8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51.
近年来,含有单链DNA的大肠杆菌噬菌体M13,fd和fl迅速发展为一类新的DNA克隆载体,由于它们具有某些其他载体所没有的优点,因而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一、基本性质 单链DNA噬菌体按其形态可分为两类:1)多面体单链DNA噬菌体,如G4,φX174,S13等。2)丝状单链DNA噬菌体,包括M13,fd和fl。M13和fd的全序列已  相似文献   
152.
作者动态性地介绍了美国近几年来基因工程的概况及其成就和进展,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科研管理、组织、以及研究人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有许多独到之处,可供借鉴。但他们的情况适合于他们的社会制度,我们该怎么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3.
刘文  胡巍  王洪海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1):58-62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上有1/3多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u砂cobacteriumtaberculosis,Th),并导致每年有300万人死亡。最近几年,由于抗药性和多重抗药性结核杆菌(MDR--Th)的出现以及人免疫缺损病毒(HIV)侵染,Th在世界范围内复苏,现行的医疗手段越来越无能为力,急需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结核[’]病原性分枝杆菌生长缓慢,MtUberculosis繁殖一代大约需24h,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个菌落至少需要3—6周时间。Mlaprae不能体外培养,必须在鼠…  相似文献   
154.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所公布的病毒…  相似文献   
155.
噬菌体脱毒机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噬菌体处理河流弧菌Ⅱ的时间不同,细菌菌落的透明度和超微结构也不一样。在吸附后7h开始菌落出现透明度的变化,首先是不透明(乳黄色)的菌落占绝对优势,但已出现半透明和透明菌落,培养到48h时,几乎全部变为透明菌落。透明菌落不再能与其噬菌体吸附而产生噬斑,也不会再感染鲍而产生脓疱病。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透明菌落的菌细胞形状和结构大都发生变化。细胞壁薄,细胞质浓缩集中在细胞的一侧或一端。不透明菌落细胞形状正常,细胞壁完整,细胞质外延使细胞横切面呈指环状。电镜观察不同时间取样发现,1号样品细胞结构无明显变化。2号样品多数细胞产生外膜泡。3号样品许多细胞结构与1号相似,但在一些细胞的附近出现成簇的外膜泡和噬菌体。4号样品细胞结构变化较大,细菌的核区被破坏,在细胞的周围发现许多噬菌体。5号样中发现许多菌细胞被破坏,也在一些细胞内发现噬菌体。6号样中透明菌落和不透明菌落细胞结构变化明显。7号样几乎所有菌落都变为透明状,许多细胞破裂等。  相似文献   
156.
利用15肽随机肽库确定抗TNF单抗表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抗TNF的T5单抗作为筛选配基,对经DNA碱基组成分析证明具有良好随机性的15肽库进行亲和筛选.经过三轮筛选后,以硝酸纤维素膜斑点印迹法观察到良好的富集效果.由第三轮挑选出的31个克隆进行DNA测序,结果推出的优势克隆的短肽为CYRRPAGGLPGICSA等,竞争性ELISA实验证明带有以上短肽的噬菌体与TNF能竞争性地与T5单抗结合.该多肽可能是T5单抗所识别的模拟表位  相似文献   
157.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是将编码外源肽或抗体的可变区DNA 片段插入噬菌体或噬菌粒的基因组中,以融合形式与噬菌体的表面蛋白共同表达于噬菌体表面,经过“吸附———洗脱———扩增”过程筛选并富集外源肽或 特异性抗体。其中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可以模拟体内抗体产生和成熟过程,不经细胞杂交,甚至不经免疫制备针对任何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58.
研究旨在筛选烈性噬菌体, 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病害防控增加新的选择。以副溶血弧菌Vp13为宿主菌, 通过二层琼脂平板法筛选, 分离到了2株烈性噬菌体SX-2和SX-F。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 利用DNase I、 RNase A、Mung Bean Nuclease和Hind Ш酶进行噬菌体核酸类型鉴定, 并对噬菌体的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SX-2核衣壳头部长约110 nm, 宽约50 nm, 尾部长约150 nm, 宽约10 nm, 为典型的复合体制; SX-F核衣壳呈正六边形, 长约为56.86 nm,宽约50.74 nm, 未观察到尾部, 推测为正二十面体对称; 核酸测定结果显示两者均为线性双链DNA。依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九次报告, SX-2符合肌尾噬菌体科特征, SX-F符合盖噬菌体科特征。噬菌体SX-2和SX-F对85株弧菌裂解结果显示: 噬菌体SX-2能够裂解23株副溶血弧菌和1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噬菌体SX-F能够裂解19株副溶血弧菌和1株溶藻弧菌。SX-2和SX-F的最佳感染复数均为0.0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 SX-F的潜伏期约10min, 裂解期约70min, 裂解量为116.2; 噬菌体SX-2的潜伏期小于10min, 裂解期大约70min, 裂解量为209.3。两株噬菌体生物学特性表明SX-2与SX-F均为烈性噬菌体, 这为进一步探讨噬菌体防治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9.
分离鉴定一株侵染烟草青枯雷尔氏菌的烈性噬菌体,观察其形态特征,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为采用噬菌体疗法防治烟草青枯病提供技术储备。以烟草青枯菌TB15-15为宿主菌,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噬菌体;分离得到的噬菌体经纯化浓缩,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提取噬菌体DNA,进行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其全基因组的结构特征,比较基因组分析明确其进化关系。以TB15-15为宿主菌,从长期种植烟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青枯雷尔氏菌烈性噬菌体。电镜观察显示,该噬菌体属于有尾噬菌体目、短尾噬菌体科。基因组全长42 042bp,GC含量为63.2%,含有46个开放阅读框,比较基因组分析确定该噬菌体为一株新的青枯雷尔氏菌烈性噬菌体,命名为RS-PⅡ-1。以烟草青枯菌为宿主菌,分离到一株新的青枯雷尔氏菌烈性噬菌体RS-PⅡ-1,明确了其形态和基因组特征,为防治青枯病的噬菌体疗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0.
【目的】从新疆石河子地区奶牛粪样中分离裂解性大肠杆菌噬菌体(Escherichia coli phage),对其进行纯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利用双层平板法从奶牛粪样中分离、纯化噬菌体,将纯化后的噬菌体浓缩液用醋酸双氧铀负染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对该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测定噬菌体的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结果】分离并纯化出一株裂解性噬菌体vB_EcoM_XJ2,噬菌斑圆形不透明,直径0.7 mm–1.2 mm;电镜显示其头部呈正多面体对称,有可伸缩性尾部;核酸类型为双链DNA,基因组大小为75.617 kb,G+C%含量为42.09%;其核酸序列与大肠杆菌噬菌体NJ01和vB_EcoP_SU10相似性高达94%。生物学特性研究显示该噬菌体能裂解多株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能耐受60°C左右高温,在pH 5.0–11.0范围内效价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15 min,暴发期为95 min,裂解量约为10.6 PFU/cell。【结论】vB_EcoM_XJ2是一株在不同温度、不同酸碱性环境中有较强适应能力的裂解性肌尾科大肠杆菌噬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