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国特有种大卫鼠耳蝠线粒体D-loop区串联重复序列以81bp为重复单元,重复3~7次。54%的个体具有4个串联重复序列,与5~7个串联重复序列的现有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重复单元的遗传差异受所在位次影响,具有明显的家族性或区域性特点。串联重复序列和相对保守的第一重复单元构建的ML树均形成了3个明显的分支,分别定名为东南区、西南区和南方区。线粒体重复序列区域间的差异暗示其可能经历了多次进化,并以东南区变异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2.
α-半乳糖苷酶酶解B型长臂猿细胞回输A型长臂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基因重组咖啡豆α 半乳糖苷酶体外处理B型长臂猿红细胞 ,使其转变为O型 ,再回输给A型长臂猿 .α 半乳糖苷酶可以清除B型长臂猿红细胞表面B抗原 ,而不影响红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在受体体内存活 .α 半乳糖苷酶酶解的B型红细胞输给A型血的长臂猿 ,未发生输血反应 ,受血猿的血液及尿液常规指标与输血前相比 ,无明显变化 .  相似文献   
43.
以往研究表明,许多成年雄性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不能表达正常的社群性行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大熊猫正常社群性行为与性情特征、展示、以及饲养管理的关系。通过调查获得大熊猫展示和饲养管理的数据,询问饲养员得知2001年繁殖季节中大熊猫的社群性行为发生频次,然后评估社群性行为能力。研究对象是分布在中国4个繁育中心的37头(12头雄性和25头雌性)成体大熊猫。通过提供新物品和气味来评估大熊猫情绪反应状况。情绪反应分为3类:畏惧、访问和访问玩耍。在有饲养员陪同玩耍的一组里,雌、雄大熊猫的"访问玩耍"的分值都较高。"畏惧"类的雌性大熊猫气味标记行为少,表达的性行为也少,并且更多地攻击接近它们的雄性,或者不理睬雄性。在繁殖季节前就接近雄性大熊猫围栏的雌性,表现出更多的气味标记行为和性行为。这些雌性的"访问玩耍"分值也高。"访问"分值高的雄性大熊猫,接近雌性的行为更多。那些与饲养员接触时间少的雄性大熊猫倾向于攻击雌性,与那些攻击性小的雄性相比,这些雄性倾向于能够接受丰富性低的环境。这些结果表明,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大熊猫的畏惧,在大熊猫和饲养员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在繁殖季节之前,增加雌性和雄性之间的熟悉程度。  相似文献   
44.
袋鼠和袋鼭同属一科,其实是同一类动物,只不过人们习惯地把大型的称做袋鼠,中小型的称做袋鼭罢了.它们是最典型的澳洲有袋类动物,共同特征是:后肢特别长,特别发达,适于双足跳跃前进;尾又长又壮,跳跃时有平衡作用,坐下停留时可做支柱.雌兽都有很发达的的袋囊,内有4个乳头,但通常只有2个有机能.袋鼠科种类很多,共有17属50多种,产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附近岛屿,并引入新西兰.  相似文献   
45.
亚洲象是中国一级濒危保护动物,改善圈养亚洲象的繁殖状况是亚洲象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社群压力对圈养雌性亚洲象应激和动情状况的影响,从而探究圈养雌性亚洲象长期不动情的原因。通过放射性免疫法检测雌性亚洲象尿液中皮质醇、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以及粪便中皮质醇和雌二醇水平,以雌激素水平反映亚洲象的动情状况,以皮质醇水平反映亚洲象的应激状态,以争斗行为和友好行为的发生情况反映圈养群体的社群压力。研究发现:(1)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斗争行为,处于从属地位的个体受到更多的攻击行为;(2)优势个体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处于从属地位个体的皮质醇水平;(3)优势个体的雌二醇和孕酮具有小幅周期性波动,而从属个体的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圈养亚洲象群体中优势个体对从属个体的行为抑制可能是导致从属个体雌激素水平低,长期不能参与繁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6.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其夜栖地利用情况,以期为后续的黑嘴松鸡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2017—2018年1—2月采用样线法、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量法、因子分析法、GPS定位等方法,对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夜栖地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种群密度为(1.18—8.06)只/km~2,即每平方千米分布有黑嘴松鸡1—8只;(2)黑嘴松鸡夜栖卧迹长为(52.64±9.28) cm、宽为(26.55±6.91) cm、高为(17.11±3.78) cm;(3)黑嘴松鸡夜栖地利用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夜栖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夜栖区选择、夜栖微生境选择;(4)夜栖生境类型对以兴安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具有绝对的选择性(100%);夜栖区对林缘雪地和林中乔木树下的偏好利用较高(75.00%);夜栖微生境选择通过隐蔽因子、应急逃逸因子、温度因子来判定,隐蔽因子包括乔木密度和干扰区距离,选择具有高密度乔木的、远离人为干扰区(约为4.5 km)的区域;应急逃逸因子包括海拔、卧迹头端开阔度、乔木距离,选择高海拔的、卧迹头端具有开阔度的、贴近乔木(小于1 m)的位置;温度因子包括卧迹雪深、卧迹头端方位角,选择保温效果显著的、适合体尺指标的背风点(东南出口)。  相似文献   
47.
发情期的雄性麋鹿根据序位分为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3个等级,序位变化是雄性麋鹿应对环境压力的直 观体现。本文利用胆量和侵犯2个行为指标在麋鹿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耦合强弱,来解释幼体时麋鹿序位发育、亚 成体时雄性序位定型及发情期时挑战者对群体序位的扰动。行为取样采用焦点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相结合;分 析个体间行为样本流的非同步化水平,以同类型行为中较早发生、同步化率较低的判断为胆大;侵犯则结合攻 击行为和取胜指数来判定;粪样睾酮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显示雄性麋鹿幼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 等级序位呈负相关(r=-0.111 8,P=0.018 3);成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的波动呈正相关(r=0.917 9,P= 0.002 6)。从亚成体到成体:4头雄性麋鹿序位上升(胆量和侵犯耦合r=0.852 3,P=0.000 3),其中1头成为鹿 王;4头序位未发生改变(胆量和侵犯耦合r=0.482 9,P=0.006 3);3头序位下降(胆量和侵犯耦合r=0.251 7, P=0.003 5)。雄性麋鹿幼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860 7,P=0.005 5);亚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 位呈正相关(r=0.845 7,P=0.004 4);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954 6,P=0.001 8)。结果表明雄 性麋鹿发情期胆量和侵犯耦合强度与等级序位波动呈正相关;等级序位上升与睾酮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8.
本文在分析鹤科(Gruidae)鸟类鸣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其分子系统树,重建了鸣声特征的演化,并检验了体重与鸣声特征及鸣声特征之间在演化上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了体重与鸣声特征在物种间的关系。演化支上各物种体重的变化与鸣声时长特征的变化存在显著的关联(对数线性模型,似然比=9.69,P=0.002;Cohen′s d=1.48):体重的增加伴随着鸣声时长的增加。鸣声特征之间在演化上没有显著的关联(对数线性模型,似然比≤0.15,P≥0.701;Cohen′s d≤0.17)。在物种间鸣声时长与体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r=0.54,P=0.048;Cohen′s d=1.27);鸣声的主频特征与体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r=﹣0.56,P=0.036;Cohen′s d=1.37)。本文以鹤科鸟类鸣声为例,分析了非鸣禽鸟类鸣声特征的演化,及影响鸣声特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9.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脑啡肽(ENK)在极危物种朱(Nipponia nippon)脑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ENK阳性细胞、纤维和终末分布如下:发声核团有原纹状体中间区腹部、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中脑丘间核、中脑背内侧核、延髓舌下神经核。听觉中枢有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脑桥外侧丘系腹核、上橄榄核、耳蜗核等。内分泌核团有视前区前核、旧纹状体增加部、下丘脑外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等。结果表明,朱脑内ENK可能对发声、听觉和下丘脑内分泌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50.
黄世强 《生物多样性》1994,2(2):113-117
北京动物园在三十年中,共繁殖大熊猫28胎(其中双胎18次),产仔46只,成活21只,成活率为45.65%,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3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自然繁殖成功大熊猫“明明”;1978年第一次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大熊猫“元晶”;1980年第一次以纯超低温保存的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产下二仔;1987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出子三代;1990年第一次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大熊猫自然交配繁殖成功幼仔“亚庆”;1992年第一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京京”;1992年第一次以人工授精繁殖长大的雄性大熊猫自然交配成功繁殖“永明”和“永亮”;1992~1993年第一次以人工哺育的方法使未食母乳的大熊猫幼仔“永亮”成活;1993年第一次达到1992年所产的3仔全部成活,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