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64篇
  免费   1274篇
  国内免费   155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266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975篇
  2020年   675篇
  2019年   750篇
  2018年   739篇
  2017年   558篇
  2016年   751篇
  2015年   1020篇
  2014年   1239篇
  2013年   1309篇
  2012年   1526篇
  2011年   1268篇
  2010年   738篇
  2009年   707篇
  2008年   739篇
  2007年   683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384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4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The gene (alyVI) encoding an alginate lyase of marine bacterium Vibrio sp. QY101, which was isolated from a decaying thallus of Laminaria, was cloned using a strategy of combined degenerate PCR and long range-inverse PCR (LR-IPCR), then sequenced and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Gene alyVI was composed of a 1014 bp open reading frame (ORF) encoding 338 amino acid residues. The calculated molecular mass of alyVI product is 38.4 kDa, but a signal peptide is cleaved off, leaving a mature protein of 34 kDa. AlyVI was purified from culture supernatants to electrophoretic homogeneity using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lyVI was most active at pH 7.5 and 40 degrees C in the presence of 1 mM ZnCl2. A nine-amino-acid consensus region (YXRESLREM), which was only found in polyguluronate lyases, was also observed in the amino-terminal region of AlyVI. However, AlyVI could degrade both M block and G block.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novel alginate lyase-encoding gene has been cloned.  相似文献   
122.
本文对高原冻伤中血液循环障碍作形态计量,旨在探讨血循环障碍在冻伤过程中的变化及高原冻伤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实验选用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平原冻伤组、急性低氧冻伤组和低氧习服冻伤组。习服组动物于低压舱内模拟海拔6000m缺氧每日4h,连续两周。其余动物常规饲养。习服期满次日习服组与低氧组一同进入舱内模拟海拔6000m低氧4h,再行冷冻。冻后继续低氧4h。冻后48h取材。对各组动物冻后48h冻肢皮下血管的病变作图象分析。结果发现,平原组血管淤滞、血栓绝对数及其百分比均为最低,习服组最高,低氧组居中。但低氧组与平原组的血栓/淤滞百分比无明显差别。骨骼肌坏死的面积百分比习服组显著高于低氧组与平原组,而后两组间无差别。血栓/淤滞百分比与骨骼肌坏死面积百分比之间的有高度相关关系。冻融是直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原发因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造成严重的继发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3.
干早胁迫下,玉米幼叶生长部位质膜H+-ATP酶活性显著上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无机离子亦同时在玉米叶片生长部位大量积累,二者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质膜H+-ATP酶的专一性抑制剂Na3VO4在干旱胁迫下强烈抑制游离脯氨酸的积累,说明PMH+-ATPase参与了玉米叶片的渗透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24.
通过测定5-唑烷氮氧自由基硬脂酸(5-DSA)标记裸鼠皮肤角质层的ESR谱,研究离子导入法与渗透促进剂100%月桂氮酮(100%AZ)、5%月桂氨 酮/丙二醇溶液(5% AZ/PG)和10%油酸/丙二醇溶液(10%OA/PG)并用对裸鼠皮肤角质层的影响。离子导入法处理皮肤后,标记物序参数降低,各向同性超精细分裂偶合常数增大,表明低密度电流能够引起皮肤角质层细胞间脂质排列有序性降低,流动性增大,极性增大;离子导入法与渗透促进剂并用处理皮肤后,序参数进一步降低,各向同性超精细分裂偶合常数进一步增大,表明二者对皮肤角质层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5.
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诱变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出发株(Sp)IS-90010,筛选获得两株抗高光抑制突变株(Sp)AIp-90010和(Sp)AIp-90011,然后比较出发株和突变株的一般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出发株和突变株的一般形态有较大的差异,与出发株相比,两个突变株藻丝体显著变短,螺旋数目大大减小。出发株是对高光敏感的品系,而突变株表现明显的抗高光抑制,13000lx光强下出发株和两个突变株的代时分别为29.4、20.8和22.2h。(Sp)AIp-90011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出发株相似,而(Sp)AIp-90010明显地表现出高光合、低呼吸作用。突变株和出发株都属于中温品系,最适温度为28℃,具有较广的温度适应范围(23~35℃)以及相同的耐盐性,但突变株的生长速率比出发株快、代时短。此外三者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差别不大:(Sp)AIp-90011的可溶性多糖比出发株减少40%。而在(Sp)AIp-90010中其含量提高60%。  相似文献   
126.
10μg/g的IAA溶液强烈地促进玉米胚芽鞘切段的延长生长和质子分泌,但这两种效应的启动时间有别.Ca2+在高浓度下(2—5mmol/L)强烈抑制IAA诱导的延长生长,但在低浓度下(0.5mmol/L)则有轻微的促进作用.IAA增大质膜相对透性,而Ca2+则有稳定膜的作用,且适宜的浓度较低(0.5mmol/L).  相似文献   
127.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量有关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虽然有些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会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一般是短暂的;按推荐浓度正常使用农药通常不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各种生化过程和活性,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土壤肥力也没有不利影响;但大多数土壤薰蒸剂和杀真菌剂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平衡,它们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强于杀虫剂和除草剂;长期使用农药不致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发生明显变化,这应部分归功于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或转化.  相似文献   
128.
核糖核酸(RNA)与稀土铽离子在pH5.0~6.5条件下能形成具有较强荧光的络合物,其激发峰在288nm处,发射峰为494nm及545nm处.RNA在0.1~10mg/L范围内与其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6.0×10 ̄(-8)mol/L.腺苷酸,尿苷酸,胞苷酸对RNA的干扰比较小,因此可在其存在下选择性地测定RNA.  相似文献   
129.
从皖南尖吻蝮蛇(Agkistrodonacutus)毒液中经DEAE-Sepharose和SephacrylS-200两步凝胶柱层析首次纯化出一种中分子量出血毒素(简称AaHⅣ).经SDS-PAGE和等电聚焦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为44kD,等电点为pH5.0.从500mg粗毒中可获得20mgAaHⅣ纯品.AaHⅣ有较强的出血活性,最小出血剂量(MHD)为0.4μg.  相似文献   
130.
 根据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带的羊草+大针茅草原退化变型一冷蒿群落封育12年(1983—1994)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群落恢复演替轨迹取得以下认识: 1.依据群落优势种的更替及主分量分析结果可将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冷蒿优势阶段、冷蒿+冰草阶段、冰草优势阶段、羊草优势阶段。 2;退化草原群落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生产力的变化表现出阶梯式跃变和亚稳态阶面相间的特点。第一次跃变发生在1984年,上升到第二个阶面,第二次跃变发生在1990年,进入了第三个阶面,已接近于原生群落的生产力。 3.群落生产力与水资源量的关系因恢复演替阶段不同而异。第一亚稳态时期,群落地上现存生物量大体处于166g·m-2的水平上,生长季降水量达176mm以上时,增加降水对群落生产力的提高不发生显著影响。第二亚稳态时期,群落生物量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可推算出群落于物质生产用水量介于1.1~1.6mm·g-1之间。此值在1.1mm·g-1时,群落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而在1.6mm·g-1时群落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4.在恢复演替进程中,群落密度的位点常数约为271.5株·m-2,循此常数上下波动,表现出拥挤与稀疏交替发生的过程,构成了恢复演替的节奏性变化。群落生物量的跃变与亚稳态的形成,以及群落密度的拥挤与稀疏交替作用是群落恢复演替的内在机制。恢复演替的速度,到第10年发生了1.78个半变的生态距离。5.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按照其节奏性及生产力跃变与亚稳态的规律,调控放牧利用强度或采取技术措施,调节群落拥挤和稀疏的交替过程可加速恢复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