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城市化过程中食物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也影响着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双碳目标下,如何协调食物消费增长与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亟需从不同尺度制定绿色消费优化策略。基于此,从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研究的发文态势、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3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研究发现:①由居民食物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问题仍是未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②从生产端、消费端及系统视角3个方面对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概念和内涵进行理解,有助于界定碳排放核算边界;③目前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核算的主流测算方法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CA)、碳排放系数、投入产出分析(IOA)和物质流分析(MFA)方法这4种;④从碳排放分布特征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尺度(全球、国家、地区、省域、城市)、不同方式(直接与间接)、不同环节(生产与消费等)、不同消费结构(植物型与动物型)等多角度对其进行探讨;⑤从影响机制来看,基于多尺度时空融合视角量化分析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作用机理这一科学问题值得关注。因此,综合考虑人口、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同时考虑空间异质性,识别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关键机制,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碳减排潜力情景并揭示不同情景下的碳减排贡献,将有助于提出最优的居民生活绿色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梨花中熊果苷的含量进行了分析,色谱柱为Hypersil BDS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94),加入甲酸0.05%,检测波长280 nm。结果表明:熊果苷在0.01~5.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7%。不同生长期的鸭梨梨花中熊果苷的含量一般在10 mg/g以上,尤以花芽萌动期时含量最高,达到35.7 mg/g(鲜重计)。不同品种的9份梨花样品中,熊果苷含量在3.5~10.5 mg/g之间。  相似文献   
193.
通过对Ridaifen-G(RID-G)诱导造血细胞U937、Raji、THP-1和IM-9死亡是否需要Z-VAD-fmk(一种细胞凋亡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发现RID-G以细胞凋亡蛋白酶非依存性的方式诱导细胞死亡,并伴随有线粒体功能紊乱。Z-VAD-fmk对U937细胞的死亡没有影响,但抑制etoposide诱导的细胞凋亡;DNA片段化结果表明,RID-G可破坏Raji和THP-1细胞的DNA,经RID-G处理后的U937细胞的DNA条带没有经etoposide处理的清晰。此外,Z-VAD-fmk对U937、THP-1和Raji细胞DNA的片段化程度有不同的影响,抑制细胞死亡。这些结果表明,RID-G诱导的非典型细胞死亡不依赖于caspase,且伴随有线粒体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94.
北方果树食心虫远程便捷识别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丽  杨和平  赵飞  马罡  马春森 《昆虫知识》2011,48(6):1896-1904
针对目前果树食心虫识别方法实用性差、效率低、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开发了北方果树食心虫的远程便捷识别系统。本系统以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为准则,创新性的以"果树种类"→"果树生育期"→"取食部位"→"受害状"→"虫体粗略特征"→"虫体细微特征"为逻辑,模拟果农识别食心虫时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粗及细的过程,并由此建立了远程便捷识别诊断的模型。总结苹果、梨、枣、桃、杏5种果树在萌芽、开花、抽枝、展叶和座果5个生育阶段时,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等14种常见食心虫在果树的芽、花、枝、叶和果实上取食的危害状,食心虫的粗略和细微识别特征及食心虫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等详细信息。按识别诊断模型的逻辑编写识别检索表,并建立果树发育阶段、果树受害部位及各种食心虫的信息数据库,及匹配的图片信息数据库。利用VBScript程序表达模型的逻辑关系,通过搭建web平台,基于Windows Server2003的IIS6.0架构本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共享,即北方果树食心虫的远程便捷识别系统。本系统包含了北方果树上主要食心虫各方面信息,且操作快捷简单,较传统的食心虫分类大大提高了效率,为果园的食心虫识别和防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95.
本文采用饵剂饲喂方法研究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营养生理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侵染后,5个温度梯度下蝻期总取食量分别为96.4、108.3、131.9、103.2、249.5mg;21、24、27、30℃4个温度...  相似文献   
196.
目的:研究电磁辐射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肾脏疾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至纤维连接素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6d后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鉴定EPCs。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平均功率密度为65mW/cm2,时间20min的电磁辐射对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同等剂量全身照射大鼠,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从大鼠骨髓能成功分离培养获得EPCs。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大鼠接受全身照射后各时相点无明显组织学改变,但超微结构显示在照射后3h后开始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足突肿胀,12h后出现部分足突融合。结论:电磁辐射导致EPCs生物功能显著减弱,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电磁辐射可能与起肾脏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7.
农作物害虫预测模型网络共享平台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的害虫预测是科学防治害虫的前提.我国已开发了大量害虫预测模型,但未形成方便获取及应用的软件,用户难以理解复杂的数学模型,模型应用受到很大局限.本研究收集了50余种重要害虫,查阅筛选出预测预报模型文献350篇;按害虫名称、发生地点、预测内容对模型进行提取、归纳;利用VBSCRIPT技术对模型进行了程序化表达;设计了预...  相似文献   
198.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术(MPCNL)用于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单侧上尿路结石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人。一组应用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术(MPCNL)进行一期单通道上尿路取石,另一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MPCNL治疗的60名患者中,结石清除的有55名,清除率为91.17%,手术时间平均为77分钟,住院时间平均为5-3天。术中平均出血100mL,术后发生大出血者一例,经输血后好转,术后发热者38例,发热比例为63-3%,尿液转清时间平均为2.5天。应用开放式手术的60名患者中,结石清除的有39例,清除率为65.0%,平均手术之间为112分钟,住院时间平均为18.1天,术中平均出血380mL,术后发生大出血者9例,经输血后好转,术后发热者43例,发热比例为71.2%,尿液转清时间平均为8.6天。结论:MPCNL方法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效果明显比开放式手术好,具有清除率高、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感染少以及患者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9.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也是新形式下高校育人方式的最终趋势和归宿。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章已经很多,但大都在融合点的挖掘和融合方式的探讨层面,而在课堂教学设计层面的研究还非常稀少。本文以生物化学课程的一堂课——"糖酵解途径"为例,介绍了我们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和"思政"教学设计方法,旨在为将课程思政真正落于实处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0.
2017-2018年间,流感病毒在我国流行态势严重,为探讨佛山地区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为佛山市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搜集2019年佛山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流感样病例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分析佛山市流感流行病学数据库病人详细信息,分析流行趋势及病毒流行的类型,为制定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2019年共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1356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25.52%,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9.17%,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6.34%.不同职业人群共18个,小学生(7.67%),幼托儿童(3.17%)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较高.把年龄分成5个年龄段进行分析,流感阳性率最高的是25~59岁组与5~14岁组.2019年佛山地区主要检出新甲H1型、季H3型、BV型三种型别,1月份,12月份为流感活跃的两个高峰,各型别在不同的时间交替或共同流行.不同性别的人群流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型别病毒株在不同性别人群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佛山地区主要以甲型流感流行为主,优势亚型为新甲H1型,季H3型,部分乙型流感患者,以BV型为主.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点人群是小学生与幼托儿童,不同类型的流感病毒,在不同性别人群间感染无差异.通过对2019年佛山市流感流行特征的分析可以为佛山市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