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6篇
  免费   720篇
  国内免费   2798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283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292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312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255篇
  1997年   199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192篇
  1991年   172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61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95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31篇
  1963年   16篇
  1959年   18篇
  1957年   16篇
  1956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五台山林区典型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对山西五台山林区4种典型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1 4种人工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 D 和Shannon-Wienner指数 H′ 差异不显著,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Jsw 差异显著,均匀度指数 Ea 差异极显著,草本层发育明显好于灌木层; 2 各人工群落尚处于演替初期阶段,林下植被发育常以禾本科阳生性植物为主; 3 对4种人工林群落灌草层物种多样性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上,油松林与桦木林、山杨林多样性差异显著 P<0.05 ,其它群落差异不显著.山杨林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油松林最差; 4 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总体多样性特征分析表明,桦木和山杨人工林群落总体α多样性与油松林差异显著,且多样性较大,阔叶林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更新; 5 对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研究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的延伸,对于植被恢复后的生物学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2.
系统发生分析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新基因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我国首次分离获得的牛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毒株Changchun 184(CC-184)和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ZM-95进行了遗传衍化关系研究.选择主要抗原E2基因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RT-PCR及套式PCR克隆得到CC-184和ZM-95的E2片段,通过序列测定发现CC-184和ZM-95 E2基因长度分别为1,122bp和1,125bp,各自编码374和375个氨基酸残基.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2株病毒均属于BVDV-1,CC-184与Osloss亲缘关系最近,都属于已有的b基因亚型,其E2基因同源性达91.8%.而ZM-95的E2基因有一个特征性的变异区,包含一个密码子序列插入,这一变异区编码了一段有别于其他瘟病毒的五肽氨基酸序列HYKKK.结果还表明ZM-95与BVDV-1现有的5个基因亚型的亲缘关系均较远,E2基因同源性最高(与Oregonc24v)只有72.4%.而BVDV 1亚型内毒株间的同源性大于85%,亚型间的同源性在69%~75%之间,充分说明ZM-95是BVDV-1中一个新发现的基因亚型.通常认为猪源BVDV来源于牛,应该与牛源BVDV有十分近的遗传关系,但是本研究发现ZM-95与其他已知牛源BVDV较低的基因同源性说明猪源BVDV还具有独立的遗传衍化与传播来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73.
链激酶(Streptok inase,SK)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也是最早作为临床药品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溶栓酶。它是由A,C,G群链球菌中β-溶血性链球菌分泌的胞外非酶蛋白质,能和纤溶酶原结合,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该酶的性质、在溶栓酶中的地位、研究历史、作用机理等。此外,由于它有半衰期短、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治疗后出血和血栓易复发的缺点,所以有必要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进行改造,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7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定时检测鲍曼不动杆菌TEM-1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方法.方法 选择TEM-1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收集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的鲍曼不动杆菌279株,并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鳗曼不动杆菌TEM-1耐药基因灵敏度为102拷贝,279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47株携带TEM-1基因,检出率为16.8%.结论 应用Taqman探针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能够快速、准确检测鲍曼不动杆菌TEM-1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975.
微管相关蛋白tau与朊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管相关蛋白tau参与了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其中包括一些人类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 为了探讨tau与朊蛋白(PrP)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首先通过GST 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发现重组tau蛋白可通过微管结合区与来源于正常叙利亚仓鼠脑组织中的正常细胞膜朊蛋白(PrPC)和羊瘙痒因子263K感染仓鼠脑组织的异常朊蛋白(PrPSc)相结合. 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在正常和羊瘙痒因子感染的仓鼠脑组织中存在tau蛋白与PrPC和PrPSc的相互作用, 并且利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到PrP和tau蛋白在CHO细胞内具有共定位的关系. 为了确定PrP与tau蛋白相互作用的部位, 构建了不同区域的PrP片段, 从而证明PrP与tau蛋白相互作用的区域位于PrP的N端序列(23~91 aa). PrP与tau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直接实验证据提示tau蛋白可能参与PrP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朊病毒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76.
人同源盒基因NKX3.1对前列腺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人同源盒基因NKX3.1 cDNA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其在前列腺癌细胞PC-3、LNCaP 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的促凋亡作用.以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细胞中的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NKX3.1基因全长编码片段,将NKX3.1 cDNA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 将pcDNA3.1-NKX3.1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前列腺癌细胞PC-3和LNCaP 细胞,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NKX3.1 cDNA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NKX3.1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DNA/ladde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NKX3.1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用RT 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Apaf1、survivin和Bcl2表达的变化.人同源盒基因NKX3.1 cDNA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KX3.1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 pcDNA3.1-NKX3.1转染PC-3和LNCaP细胞后,经RT-PCR和Western印迹证明能有效表达NKX3.1.生长曲线显示,前列腺癌细胞转染NKX3.1 cDNA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转染NKX3.1 cDNA 48 h后,DNA电泳呈现具有凋亡特征的DNA ladder;流式细胞术检测出现明显凋亡峰;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结果显示,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基因表达明显增加,Bcl2基因表达明显减少.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NKX3.1, 转染PC3和LNCaP细胞后能有效表达,并对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977.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基因型C蛋白在HepG2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方法:分别构建能在HepG2细胞表达HCV-1b、HCV-2a和HCV-4d等3种基因型C蛋白的重组体,将Affymetrix公司人基因芯片HG-U133A和HG-U133B用于本研究。结果:3种C蛋白均可引起不同基因上调和下调改变。3种C蛋白表达如两两相比,有若干相同基因表达改变;如三者相比,有PPM1A、TNNI2、ZNF236、FSCN1基因表达出现相同改变。结论:HCV不同基因型C蛋白所引起的基因表达谱各有特征,主要涉及分子转运、信号转导、致病或癌基因等,这对从基因表达层面认识HCVC蛋白的功能及HCV致病机制均有重大帮助。  相似文献   
978.
以2-溴丙酰溴封端的聚乙二醇(PEG2000)为大分子引发刺,溴化亚铜(CuBr)为催化剂,2,2'-联吡啶(bpy)为配体,碳酸乙烯酯(EC)为溶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Y)法合成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AN-b-PEG-b-PAN。通过FTIR、^1HNMR和GPC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运用TGA对PAN-b-PEG-b-PAN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N-b-PEG-b-PAN的热稳定性较纯PEG要高,且随着PAN-b-PEG-b-PAN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的增加,此嵌段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增强。它的起始的分解温度为275℃,在275℃-450℃失重较少,失重率约为15%,在400℃-450℃迅速分解,失重率为60%左右。  相似文献   
979.
本文试图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对假苍耳(Iva xanthifolia)生活史进程中可溶性糖类、赤霉素、单宁以及黄酮的变化进行探讨。通过对假苍耳在生长发育期间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结果表明, 在假苍耳生活史进程的不同阶段, 其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基本都在种子或芽阶段具有最高含量。此外, 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 芽>花序>苗>成株>种子。除在花序和苗阶段没有测到海藻糖, 其他各阶段海藻糖的含量变化如下: 芽>成株>种子。另外, 只有在种子阶段检测到棉子糖, 其含量为15.43 mg.g-1。赤霉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如下: 种子>芽≈苗≈花序>成株。单宁含量的变化趋势: 种子>成株>苗>芽>花序。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 种子>芽>成株≈花序>苗。值得注意的是, 当单宁/黄酮的比值接近1时, 植物体内需要的单宁和黄酮的含量则相对较低; 相反, 当单宁/黄酮的比值接近0时, 植物体内需要的单宁和黄酮的含量则较高。  相似文献   
980.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正逐步深入,研究方法也正逐步完善。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学的几种研究方法,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且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