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s)由3到4个锌指结构(zinc fingers,ZFs)和FokⅠ核酸内切酶的剪切结构域组成。锌指核酸酶(ZFNs)通过锌指结构(ZFs)与特异核酸位点结合,再利用FokⅠ的酶切作用切割DNA,引起特异位点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DNA双链断裂可以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 或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来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实现对基因组DNA的靶向修饰。介绍了锌指核酸酶结构、人工构建途径,作用机理和试验步骤,重点综述了锌指核酸酶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32.
遗鸥繁殖期新分布——内蒙古袄太湿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5月24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袄太湿地观测到遗鸥(Larus relictus) 640只,包括285只坐巢个体.遗鸥集中分布在四个湖心岛上,仅利用高出水面20 ~ 50 cm左右的岛面营巢.此次发现属于我国遗鸥的新繁殖地.  相似文献   
33.
铁矿采矿迹地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2011年利用覆盖客土、覆盖客土+生态植被毯措施对北京首云铁矿尾矿库进行植被恢复,本研究调查了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特征,并与周边自然植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植被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为主,占植物物种总数的58%;采用客土+生态植被毯恢复的植被多度、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接近周边未扰动植被,高于仅覆盖客土恢复的植被;客土+生态植被毯恢复植被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显著高于仅覆盖客土的植被,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采用客土+生态植被毯措施恢复植被的枯落物生物量第6年达到对照水平.采矿迹地植被快速重建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潜在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类似采矿迹地植被重建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34.
采用硝普钠为NO供体,造成大鼠胰岛β细胞RIN-m的损伤,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内丙二醛(MAD)含量、总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石参总黄酮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结果显示,石参总黄酮能明显提高损伤细胞的活力,降低细胞内MDA的含量、提高总GSH含量和SOD活力,表明石参总黄酮对NO所致RIN-m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内GSH含量与SOD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35.
观赏植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育种技术在跨越种间隔离障碍、加速育种进程和获得新奇特变异方面具有传统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将其用于观赏植物育种将会极大地提升产品品质并可增强产业竞争力。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观赏植物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国内观赏植物研究者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6.
使用不同浓度乙醇和异丙醇分别对皂荚半乳甘露聚糖胶水溶液进行分级沉降,沉淀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异丙醇可在较小浓度下更快沉降皂荚多糖胶,当异丙醇溶液浓度为28.6% (V/V)时,沉淀物中半乳甘露聚糖浓度达到12.50%(w/w);随着醇浓度上升,沉降组分半乳甘露聚糖得率呈增加趋势,且在后期增加幅度最大,多糖最高得率可达80%,纯化后皂荚多糖胶(GSG)表现出较高的甘露糖/半乳糖(M/G)之比值,在异丙醇沉降中表现更加明显(低浓度的异丙醇达到最高的M/G =4.1);低浓度醇沉主要得到大分子组分,随乙醇浓度增加组分分子量明显降低,多糖胶更加均匀,而在异丙醇沉降后期均一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2578 C/A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中国北方地区银屑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二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24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实验组)和271名正常对照个体(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VEGF-2578 C/A多态位点基因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实验组中,VEGF-2578 C/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4.80%、25.20%;在正常对照组中,VEGF-2578 C/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6,59%、23.41%,两组VEGF-2578 C/A多态位点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基因-2578 C/A的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银屑病的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8.
为分割出眼底图像中的视盘,构建基于眼底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视网膜主血管方向的视盘定位及提取方法。首先,利用Otsu阈值分割眼底图像R通道获取视盘候选区域;然后利用彩色眼底图像的HSV空间的H通道提取视网膜主血管并确定主血管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方向图内寻找出对加权匹配滤波器响应值最高的点确定视盘中心位置;最后,利用该位置信息从视盘候选区域中"挑选"出真正的视盘。利用该方法对100幅不同颜色、不同亮度的眼底图像进行视盘分割,得到准确率98%,平均每幅图像处理时间1.3 s。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能快速、有效分割出眼底图像中的视盘。  相似文献   
39.
青岛胶州湾四种类型湿地AM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岛胶州湾4种类型湿地(盐田、滩涂、湖泊和河口)中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碱蓬Suaeda glauca 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进行孢子分离与鉴定,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根围AM真菌群落特征。共分离到AM真菌5属10种,包括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 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3种、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2种、球囊霉属Glomus 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 2种,其中,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及地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geosporum的分离频度和相对多度最高,分别为湿地中AM真菌优势属和优势种。滩涂和河口湿地中植物AM真菌侵染率显著高于湖泊和盐田湿地植物,AM真菌孢子密度以滩涂湿地最高(572个/20mL),湖泊湿地最低(220个/20mL);滩涂湿地的种丰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分别为3.8和1.2。从植物种类来看,AM真菌侵染率总体呈现出香蒲>碱蓬>芦苇,AM真菌孢子密度以香蒲最高,芦苇最低,植物种类对AM真菌种丰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二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RDA相关分析表明,寄主植物种类对AM真菌孢子密度有一定影响,但湿地类型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更为显著(P<0.05),胶州湾湿地土壤因子Ca 2+、速效P含量与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而速效K、Na +、pH与其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植物种类主要影响AM真菌孢子密度,AM真菌多样性受植物种类和湿地类型综合影响,滩涂湿地较丰富的AM真菌多样性可能与该湿地较良好的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40.
白及多糖的生物活性近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研究旨在对白及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进行系统的优化,为白及多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本实验采用基于BBD (Box-Benhnken Design)的响应面法,分别对回流提取工艺和醇沉工艺进行优化。对回流提取工艺的优化以回流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得到最优回流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100℃,料液比例为1:34 (g:mL);对醇沉工艺的优化以醇沉分离率为评价指标,得到最优醇沉工艺为:乙醇浓度85%,醇胶比例8:1 (g:g),醇沉时间6 h;在此条件下,提取率达到26.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