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体重和摄食水平对鳜和乌鳢身体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实验结果表明,野生鳜和乌鳢的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值均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野生鳜灰分含量变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野生乌鳢灰分含量与体重关系的回归方程则不显著(P<0.05);实验鳜和乌鳢干物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值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实验鳜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与摄食水平关系的回归方程不显著(P<0.05),实验乌鳢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报道了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感染的各器官(脑、眼、鳃、心脏、头肾、肝、胰腺组织、脾、肾、肠和卵巢)的组织病理变化,探讨了炎症发展的基本规律。感染乌鳢病理解剖学特征和最具病理诊断意义的是体内各器官普遍出现的白色结节。这些结节的显微结构为肉芽肿炎症即一种慢性增生性炎症。在严重病变的肾脏,由于组织坏死区域较大和周围明显的细胞增生形成了境界较为清楚的巨大“肉瘤”状肿物。内脏器官的血管(特别是造血器官的血管)出现明显纤维素性血栓、混合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和组织细胞大范围的变性或坏死、溶解。大多数器官的组织细胞主要是上皮性细胞、吞噬性细胞,胞质内富含嗜酸性包涵体(eosinophilic intracytoplasmic inclusion),这种细胞多位于鳃上皮处、鳃部和体内器官血管内皮及血管周边结缔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周边细胞内大量包涵体的出现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和破坏。  相似文献   
3.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养殖乌鳢RLO感染主要内脏器官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发病机制。观察发现:RLO寄生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电子密度低,细胞器肿大、溶解,RLO可随肿胀、破裂的细胞进人组织间隙;在一些寄生细胞内尚发现变性的RLO。内脏组织细胞普遍肿大,细胞器分散、稀少,线粒体除明显肿胀、嵴断裂消失外,尚发现坏死性变化即出现致密核心或无定形的电子密度物质;粗面内质网扩张、破裂和脱颗粒;部分细胞内溶酶体增多,胞质内发现明显的髓鞘样结构;核肿大或核固缩、溶解,并可见核内出现髓鞘样结构和核包含物。  相似文献   
4.
斑鳢、乌鳢及其杂种细胞核DNA流式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及其正交杂种斑乌鳢(斑鳢♀×乌鳢♂)和反交杂种乌斑鳢(乌鳢♀×斑鳢♂)的红细胞为材料,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为DNA标准(2.5 pg/2c,2c指2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这4种鱼的细胞核DNA含量。斑鳢、乌鳢、斑乌鳢及乌斑鳢这4种鱼血细胞DNA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488±0.035)pg/2c、(1.489±0.034)pg/2c、(1.522±0.077)pg/2c和(1.520±0.033)pg/2c。斑鳢和乌鳢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斑鳢和乌鳢与两种杂交鳢的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杂交鳢之间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鳢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亲本,可以作为杂种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乌鳢三倍体诱导及其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排放的方法诱导乌鳢(Channa argus)三倍体,以探索人工诱导乌鳢三倍体的理想热休克条件。采用DNA含量测定法和红细胞核大小鉴定法对获得的鱼苗倍性进行鉴定,同时对普通二倍体乌鳢群体与三倍体群体的生长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热休克法适宜诱导条件为,(28±0.5)℃培育水温授精后4 min,在水温42℃条件下持续处理3 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达到87.69%;(2)三倍体与二倍体DNA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比值为1.50︰1.00;(3)三倍体和二倍体在红细胞核长径、红细胞核体积、红细胞核面积等6项指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二倍体相比,三倍体红细胞体积和核体积分别是其1.69倍和1.60倍;(4)在4月龄与8月龄,三倍体的体长和体重比二倍体稍高,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展乌鳢倍性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乌鳢和斑鳢微卫星制备及其对自交与杂交F1代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磁珠富集法分离了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maculate)的微卫星DNA序列,根据这些微卫星DNA序列的两翼序列,采用Primer 3.0或Primer 5.O软件设计出乌鳢与斑鳢的微卫星引物各31对.用62对微卫星引物对乌鳢和斑鳢自交与杂交F1代的4个组合进行扩增,10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5...  相似文献   
7.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89年,Fryer等从导致智利海水养殖Coho salmon(Oncorhynchus kisutch)90%死亡率的病鲑组织感染的鲑细胞系中首次分离得到一种类立克次体(Kickettsia like organism,RLO)并命名为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gen.nov.,sp.nov.。近十年来,这种被日益重视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RLO(细胞内的细菌),已被证实为导致鱼类严重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子.2001-2002年,作者首次发现湖北省某养殖场淡水养殖乌鳢(Op hiocep halus argus C.)突发性大规模发病死亡系RLO感染引起。由于乌鳢细胞系的建立尚在进行之中,因此从病变组织直接进行RLO的分离、纯化对进一步开展病原体分类及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斑鳢和乌鳢寄生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寄生鳢属鱼类原生动物的研究,外国已有不少的文献,但在我国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作者进行这一研究工作,目的是了解斑鳢(Ophiocephalus maeulatus)和乌鳢(O.argus)两种淡水鱼的孢子虫种类的形态学,以及对寄主的关系,以供鱼病防治和有关寄生虫学方面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记述的孢子虫共22种,  相似文献   
9.
[背景] 江苏省扬州市某乌鳢养殖场发生疾病,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的] 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乌鳢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从患病乌鳢体内分离致病菌,并从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检测等方面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其致病性,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 从患病乌鳢体内分离获得优势菌株SHL,经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检测鉴定为杀鱼爱德华菌。进一步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对乌鳢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为1.6×105 CFU/g,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2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啉、克拉霉素、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结论] 引起江苏省扬州市某养殖场的乌鳢体表溃烂及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鱼爱德华菌,这是我国首次从淡水鱼类中检出致病性杀鱼爱德华菌,表明该菌的感染谱在扩大,需引起水产养殖领域的重视,在养殖过程中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合适的国标渔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乌鳢的生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兴 《动物学杂志》1991,26(6):49-50,55
乌鳢(Ophiocepnaius argus)地方俗名为“乌鱼”、“黑鱼”,属鱼纲、鳢形目、鳢科。分布于我国及朝鲜、苏联,1923年后引种移入日本等地。我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区。乌鳢是一种经济鱼类,在日本早已把它作为养殖对象,而我国在人工养殖乌鳢方面还不很普遍。乌鳢肉味细嫩鲜美,可供食用,也可作药用。它生长迅速,繁殖率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强,因此乌鳢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对乌鳢生殖习性的观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江苏武进县夏溪镇附近农村进行的。观察到的产卵场,塘深约1米左右,水面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