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1982年以来,作者在长江中下游进行类寄生虫区系调查时,收集了一定数量的粘孢子虫标本。在鉴定这些标本时发现,寄生在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Richardson)和黄Hypseleotris swinhonis(Gnther)的两种粘孢子虫,均系科学上的新物种。现报道如下。所有度量大小均以μm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1宜都足孢虫新种 Podospora yiduensis sp.nov.(图) 寄生:赤眼蹲Squaliobarbus …  相似文献   
2.
斑鳢和乌鳢寄生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寄生鳢属鱼类原生动物的研究,外国已有不少的文献,但在我国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作者进行这一研究工作,目的是了解斑鳢(Ophiocephalus maeulatus)和乌鳢(O.argus)两种淡水鱼的孢子虫种类的形态学,以及对寄主的关系,以供鱼病防治和有关寄生虫学方面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记述的孢子虫共22种,  相似文献   
3.
吸鱼粘体虫在异育银鲫心脏中的孢子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建原  谢杏人 《动物学报》1991,37(4):397-401
吸鱼粘体虫主要寄生在异育银鲫的心肌纤维间。随着营养体的长大,营养体内的两型生殖细胞相聚,小生殖细胞包围大生殖细胞,形成泛孢子母细胞。大生殖细胞进行连续的核分裂,成为产孢体。核分裂达12核时,产孢体内分化为10个细胞:4个成极囊细胞,4个成壳片细胞和2个双核的孢子质细胞。这些细胞均分为两组,从而形成双生孢子型的泛孢子母细胞。  相似文献   
4.
在长江中游的扬子江白鲟和中华鲟上发现二种粘孢子虫,命名为白鲟碘泡虫,新种和宜都单极虫,新种。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长吻鮠、蛇鮈寄生粘孢子虫感染率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寄生长吻鮠上的粘孢子虫有3种:巨囊两极虫和四极虫一种,寄生在胆囊中,碘泡虫一种寄生在肾脏中;寄生蛇鮈上的粘孢子虫有2种:湖北碘泡虫,寄生在脑、鳃、肾、体腔、肠,主要寄生在脑,楚克拉虫一种,寄生在胆囊中。2.粘孢子虫对长吻鮠、蛇鮈的感染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对长吻鮠的感染率最高值出现在6月(95%),最低值出现在2月(43%),年平均值为65%;湖北碘泡虫对蛇鮈的总感染率最高值出现在12—2月(63—67%),其次在8月(58%),春秋两季感染率较低(36—44%),年平均值为51%。3.总感染率(IR)与鱼体全长(TL)的关系:长吻鮠IR=0.956-0.009TL;蛇鮈IR=-2.0678+0.3838(TL)-0.0136(TL)2,8厘米以下的蛇鮈未发现感染。4.粘孢子虫的感染率与长吻鮠、蛇鮈的性别无关。5.感染粘孢子虫的长吻鮠,肥满度下降不大(0.04),感染粘孢子虫的蛇鮈,肥满度下降0.12,体重平均下降12.4%。6.长吻鮠中寄生粘孢子虫的总感染率(IR)与长江中游水温(T℃)呈显著正相关,二者关系可用下式描述:IR=0.3129+0.0192(T℃)。蛇鮈寄生粘孢子虫的总感染率(IR)与水温(T℃)之间的关系呈一反抛物线型、两者关系可用下式描述 IR=1.1228-0.073777T+0.001795T2    相似文献   
6.
关于寄生鳢属鱼类原生动物的研究,外国已有不少的文献,但在我国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作者进行这一研究工作,目的是了解斑鳢(Ophiocephalus maculatus)和乌鳢(O.argus)两种淡水鱼的孢子虫种类的形态学,以及对寄主的关系,以供鱼病防治和有关寄生虫学方面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记述的孢子虫共22种,其中已见于文献的6种,新种16种,并包括粘孢子虫一新属。其分类系统如下:  相似文献   
7.
1979年8月25日,我们在江苏省洪泽湖进行鱼类寄生虫区系调查过程中,从岔尾黄颡鱼Pseudobagrus eupogon Boulenger 的胆囊中发现一种粘孢子虫。经鉴定,是属于角形科 Ceratomyxidae角形虫属Ceratomyxa的代表,不仅是科学上的新种,也是角形科角形虫属的种类在我国第一次发现,同时又为该属记录了在淡水鱼类中第二种寄主。 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日本国安永统男先生(Norio Yasunaga, 1981)报道在日本长崎五岛一些养殖场饲养的花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发生一种粘孢子虫病,引起严重死亡。他从病鱼脑腔里找到这种病原体的孢囊标本,赠给作者两块,以研究它的形态结构和分类问题。通过对标本的详细观察、研究,认为这种粘孢子虫的孢子,形态结构比较特殊,不仅足以作为独立的属,而且是一新科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Cur.&Val.)]是广东地区饲养的家鱼之一,群众有一套用“大草”养它的经验,但在饲育过程中,鱼苗往往发生一种流行病,导致大量死亡。患病的鱼苗,身体瘦弱,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常浮游在靠近池边的水面上,不久即翻身死亡。情况严重时全池鱼苗能全部死完。但过去并没有引起水产科学工作者的注意。为了提高角苗的成活率和鱼苗的体质,给培育鱼种和饲养成鱼打下更好的基础,对鲮角鱼苗病的研  相似文献   
10.
自1982年以来,作者在长江中下游进行类寄生虫区系调查时,收集了一定数量的粘孢子虫标本.在鉴定这些标本时发现,寄生在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Richardson)和黄Hypseleotris swinhonis( Gunther)的两种粘孢子虫,均系科学上的新物种.现报道如下.所有度量大小均以μm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