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年8月下旬,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采集到11号石龙子科(Scincidae)蜥蜴标本。经形态比较鉴定,该批标本均为刘氏石龙子(Pleistiodon liui),是河南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也是该物种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被发现。通过形态学分析,发现刘氏石龙子可能存在雌雄性二态。基于COI基因658 bp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渡石龙子(P. capito)和黄纹石龙子(P. tunganus)聚在一起,然后再与刘氏石龙子聚成一支系,支持先前基于形态数据的黄纹石龙子种组的单系性。  相似文献   

2.
1999年 6月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倮果乡获得 1条♂性蜥蜴类标本 ,经鉴定为中国石龙子 (Eumeceschi nensisGray ,1 838)。虽然原四川境内的酉阳和万县有记载 ,但该二县现己归属新建的重庆直辖市 ,所以现在攀枝花市的记录应为四川省爬行动物新记录。中国石龙子隶属于有鳞目蜥蜴亚目石龙子科石龙子属。标本保存于成都市玉林中学生物实验室。现将形态特征简述如下。体全长 1 73( 68 1 0 5)mm ,身体较粗壮 ,四肢发达 ,体背灰褐色 ,背部有 5条浅色纵纹 ,中间 1条在头部不分叉 ,侧纵纹由断续斑点缀连而成 ,背腹面散布的浅色斑点…  相似文献   

3.
2001年3月植树节期间,在山东省乳山市普集镇距地表约45cm处,采到一号活体雌性蜥蜴标本,经鉴定为石龙子科石龙子属中国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Gray)。虽然曾报道过山东省有石龙子的分布(1997,贾震绪),但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别,且在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赵尔宓等,1999)中尚未记载,故现报道如下。体型中等大小,粗而短。吻端钝圆,吻长略小于眼耳间距;吻鳞宽大于高;鼻鳞完整,鼻孔位于鼻鳞的上半部;有上鼻鳞,彼此相切;眶上鳞5枚,前两枚较小,第三枚最大,上缘与…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龙子热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计翔  郑向忠 《动物学报》1995,41(3):268-274
通过研究中国石龙子选择体温,临界温度与实验温度对该种的体温,疾跑速,摄食量,食物通过时间,表现消化系数,同化效率和生长的影响发现,中国石龙子选择体温31.2℃,临界高,低温分别为42.3和6.3℃,恒温室内中国石龙子的体温与实验温度接近,温度对中国石龙子的疾跑速有显著影响,34℃中动物疾跑速最高,过高或过低实验温度中的动物疾跑减慢,温度对中国石龙子食物通过时间,单位体重摄食量,粪尿能值,表观消化系  相似文献   

5.
林植华  樊晓丽  陆洪良  罗来高  计翔 《生态学报》2010,30(10):2541-2548
在许多蜥蜴种类中,尾自切是一种主要的逃避天敌捕食的防御性策略。虽然断尾使蜥蜴获得短期的生存利益,但同时也需为此承受多方面的代价。利用从丽水采集的117条蓝尾石龙子来评价该种动物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81条(约69%)石龙子至少经历过1次尾自切。断尾个体中,原先断尾事件的发生频率在不同尾区间存在显著差别,但两性间无差别。将实验组17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依次切去3个尾段,然后测定断尾前后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以及每个尾段、身体各部分中的脂肪含量。另15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作为对照组,仅测量其运动表现。尾部的脂肪含量与尾基部宽呈正相关,说明具较粗尾部的石龙子一般具有相当较多的尾部储能。尾部脂肪含量随尾长呈非等比例分布,大部分脂肪集中于尾近基部端。断尾几乎不影响蓝尾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仅当大部分尾部被切除时疾跑速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显示了蓝尾石龙子因遭遇天敌捕食攻击或其它因素作用而产生的部分断尾可能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能量和运动代价。由于野外种群蓝尾石龙子个体的断尾情况主要发生在尾近基部或中部位置,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该种动物的尾自切通常会遭受明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  相似文献   

6.
四种利用不同生境蜥蜴运动能力的形态特征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体态特征、功能表现和生境利用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当前生态形态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分别利用开阔地面、草丛、岩石、树丛生境的 4种蜥蜴 (中国石龙子、北草蜥、山地麻蜥和变色树蜥 )的形态特征和运动能力 ,着重探讨蜥蜴运动能力与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4种蜥蜴的头体长大小依次为 :中国石龙子 >变色树蜥 >北草蜥 >山地麻蜥。就相对体长而言 ,中国石龙子 >山地麻蜥和北草蜥 >变色树蜥 ,而头大小、附肢长度和尾长的种间差异趋势则相反 ;体高的种间差异为北草蜥 >中国石龙子和变色树蜥 >山地麻蜥。在平面上 ,山地麻蜥和北草蜥的速度显著大于中国石龙子和变色树蜥 ;在斜面上 ,变色树蜥和山地麻蜥的速度显著高于中国石龙子。变色树蜥斜面附着能力最强 ,中国石龙子最弱。生境利用不同的蜥蜴形态迥异 ,运动能力亦因此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支持动物形态特征与其功能表现相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3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秀塘乡九万大山采得石龙子1只,经鉴定为黄纹石龙子(Eumeces capito),为贵州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龙子雌体繁殖特征和卵孵化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浙江丽水和广东韶关中国石龙子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头部形态,繁殖特征,产卵起始时间和孵孵化的热依赖性等有显著的地理变异;韶关石龙子产卵起始时间为5月中旬,比丽水经子约早两周,韶关石龙子窝卵数较大,卵较小,窝卵重与丽水石龙子无显著差异。韶关石龙子特定SVL的窝卵数比丽水石龙子多2.8枚卵,中国经子卵数量和大小之间有种群间权衡,无种数内权衡,同一种群内卵数量与卵大小无关,孵化温度影响石龙子孵出幼体的一些特征,24℃孵出细幼体比32℃孵出幼体大,躯干发育好,剩余卵黄少,韶关24℃孵出幼体的体重,躯干干重小于丽水幼体,韶关32℃孵出幼体的SVL小于丽水幼体,剩余卵黄大于丽水幼体,表明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有地理变异。丽水石龙子卵对极端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龙子不同组织三种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分布在广东韶关地区的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的肝脏、肌肉、心脏、脑、生殖腺5种组织的酯酶(EST)、淀粉酶(AMY)和过氧化氢酶(CAT)3种同工酶,旨在为华南地区中国石龙子的系统分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的同工酶存在组织特异性,并且分布特征与其生理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目的研究七种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在多疣壁虎及石龙子胃肠道的定位及分布。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方法结果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在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各段均有分布,但分布型各不相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仅在多疣壁虎胃贲门至十二指肠段分布,而石龙子胃肠道各段均有分布;胃泌素(Gastrin,Gas)细胞分布于多疣壁虎十二指肠和空肠段,石龙子则仅分布于胃幽门部;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u)细胞和P-物质(Substance P,SP)细胞均分布于多疣壁虎胃中各段,而石龙子胰高血糖素细胞分布于回肠、直肠及胃体处,P-物质细胞则分布于除空肠外的胃肠道各段;胰岛素(Insulin,Ins)细胞和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细胞在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各段均未检出。结论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性,体现了两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龙子的同工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浙江温州和福建宁德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两个地理种群的皮肤、肌肉、胃、小肠、肝脏、肺、肾、心脏、性腺等9种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和醇脱氢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石龙子两种群的同工酶电泳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种群特异性,且9种不同组织中的同工酶谱亦表现出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张永普  方周溪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3):591-602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多线南蜥和印度蜓蜥附睾精子的超微结构。两种卵胎生石龙子的精子具有一些有鳞类精子的共同特征,即具有顶体囊、顶体下锥、单个核前穿孔器和核喙,无核内管,纤维鞘伸入中段,与双联微管3和8相邻的外周致密纤维具双份纤维结构。多线南蜥和印度蜓蜥精子超微结构的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多线南蜥精子核前方的顶体下锥电子密度较小,顶体囊具单侧嵴,横切面上可见非连续的致密体环或11个线粒体;印度蜓蜥无单侧嵴,横切面上可见连续的致密体环或12个线粒体。迄今未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但该科不同类群的顶体囊、顶体下腔、核前方的顶体下锥电子致密程度、核肩、纵切面线粒体与致密体的排列方式、横切面致密体环形状和线粒体等精子超微结构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为研究石龙子科系统发生提供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蛤蚧与中国石龙子顶盖细胞形态及细胞在顶盖不同层次间的比较,研究两种不同习性动物视觉结构之间的差异.用尼氏(Nissl)染色法进行顶盖组织染色,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进行顶盖注射,测量和记录顶盖细胞的面积、形态及树突走向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动物顶盖层次间的投射方式及细胞在各层次的比较存在相似之处,而中国石龙子顶盖C层细胞面积显著大于蛤蚧,其S层细胞树突分枝比蛤蚧的要广泛,而且这两种动物不同大小和不同形态顶盖细胞所占比例在顶盖内部三层间也存在差别.这些结果表明夜行性蛤蚧和昼行性中国石龙子的视觉系统中,其顶盖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石龙子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永普  胡健饶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3):431-44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石龙子附睾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顶体囊前部扁平、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穿孔器中度倾斜、顶端尖 ,穿孔器基板塞子状 ,细胞核长形 ,核内小管缺 ,核前电子透亮区小 ,核肩圆 ,核陷窝锥形。颈段具片层结构 ,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的长轴呈直角 ,9束外周致密纤维与远端中心粒相应的 9束三联微管相联 ,向后与轴丝相应的 9束双联微管相联 ,中央纤维与 2个中央单微管相联。中段短 ,多层膜结构缺 ,含有线状嵴的柱状线粒体 ,不规则卵状致密体组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 ,纤维鞘伸入中段 ,具终环。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模式为 :rs1 /mi1 ,rs2 /mi2 ,rs3/mi3,rs4 /mi4。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 3和 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呈“9 2”型。中国石龙子精子超微结构具有塞子状的穿孔器基板、致密体形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和纤维鞘始于ms2等特征与巨石龙子群和蜓蜥 -胎生群不同。没有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  相似文献   

15.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长42.8-54.4 mm,n=12)和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长43.9-57.3 mm,n=10)幼体,研究温度(24-32℃)对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30℃范围内,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0℃则基本不变。蜓幼体:30和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24-28℃;24-30℃ 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24-2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24-28℃ ADC、AE大于30和32℃,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2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相似文献   

16.
蓝尾石龙子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附睾以2.5%戊二醛和1%锇酸双重固定,按常规制作超薄切片,用H-600透射电镜研究观察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由头部和尾组成,头部由顶体复合体和核组成,尾由颈段、中段、主段和末段组成。头部的顶体囊前部扁平,分为皮质和髓质,顶体下锥由类结晶状的顶体下物质组成,穿孔器顶端尖,、穿孔器基板塞子状,细胞核延长,核内小管缺,核伸展部前端具一电子透明区,核肩圆,核陷窝锥形。颈段具片层结构,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的长轴呈直角,9束外周致密纤维与远端中心粒相应的9束三联微管相联,向后与轴丝相应的9束双联微管相联,中央纤维与2个中央单微管相联。中段短,含有线状嵴的柱状线粒体,由连续的规则小卵状或小梯形致密体组成线粒体间的环状结构,纤维鞘伸入中段,终环紧贴于细胞膜的内表面。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模式为:rs1/mi1,rs2/mi2,rs3/mi3,rs4/mi4,横切面上每圈线粒体数目为10个。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3和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复合体呈“9 2”型。蓝尾石龙子精子超微结构与已描述的石龙子科种类比较发现,与蜓蜥群和胎生群的石龙子相似;但没有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  相似文献   

17.
石龙蜥(石龙子)是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石龙蜥科的动物。这类动物在我国已发现的有15种,大部分是分布在我国的南部。由于这类动物体躯较粗大,结构明显,故常用来作为爬行纲动物的实验材料。尤以活的石龙蜥做实验效果更好,因此有时必须暂时饲养几天,但关于石龙蜥的饲养方法却很少见到介绍。笔者同徐州市人民公园李继友同志曾先后饲养过几次石龙蜥,其效果良好。现将我们饲养的情况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18.
逃避理论预测,不逃跑若增大适合度代价则导致逃跑启始距离加长,逃跑若增大代价则导致逃跑启始距离缩短。逃跑路径和去向等受生境结构影响。作者通过模拟捕食者逼近研究喀拉哈里树石龙子(Trachylepis sparsa)和黑环蜥(Cordylus niger)逃避策略和风险因子对逃跑启始距离的影响。与迂回逼近相比较,直接逼近不仅提高蜥蜴逃跑几率还能缩短其逃跑启始距离。喀拉哈里树石龙子在两种逼近方式下的逃跑启始距离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对黑环蜥而言是边缘性的。喀拉哈里树石龙子以树为避所,树上个体可逼近的距离短于地面个体;快速逼近地面个体的逃跑启始距离比慢速逼近更长。习惯于有人环境的黑环蜥逃跑启始距离比人迹罕至环境中的个体更短。地面喀拉哈里树石龙子多遁至树上而很少逃入倒木或倒伏编巢中。树上喀拉哈里树石龙子通常奔逃至远侧和高处,有时遁入树洞或编巢中;黑环蜥则逃入石缝中。所有发现都证实逃避理论中有关逃跑启始距离的预测。逃跑策略的种间差异表明每一种蜥蜴都利用其生境中逃跑路径和避所的有利条件。在风险不同的生境中,生境结构可影响逃跑启始距离,似乎对逃跑策略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韩九皋 《四川动物》2006,25(2):356-356
笔者2005年11月从福州新建标本厂购得学生解剖用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1838)浸制标本中,发现1条雌性三尾个体(图版,封4),标本编号:051123003,保存于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脊椎动物标本室.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纹石龙子生活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雅风 《四川动物》2005,24(3):370-37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研究了黄纹石龙子的生活习性。黄纹石龙子栖息在植被较好的丘陵山地。活动季节是4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对食物大小和种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卵生,6月份产卵,每次6枚,平均长径±SD=15.47±0.87mm,平均短径±SD=9.32±0.32mm。雌体有护卵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