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药用竹黄菌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药用真菌竹黄菌的分类学地位,竹黄菌的寄主及生态学,竹红菌素、竹黄菌多糖、竹黄菌的抗菌谱等生物活性物质,竹黄人工培养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自然界是否存在着竹黄新种属和寄主专一性目前竹黄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子座尚未能人工培养,不利竹黄物种和药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指明今后还需深入开展竹黄菌的生物学研究和探索竹黄人工培养技术,以利竹黄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竹黄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赵丹  梁宗琦 《菌物研究》2005,3(1):53-57
竹黄因其主要活性成分竹红菌素在医药、食品及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而日渐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竹黄的生物学性状、无性型的分离、及固体和液体培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人工培养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光合微生物与其他异养微生物混菌共培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体系弥补了光合微生物纯培养时易染菌、不稳定等缺陷,在污水处理、土壤改善、生物降解有害物质、生产高附加值产物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通过系统总结天然和人工光合微生物混菌体系的研究进展,探究人工构建的光驱动混菌体系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前景,为进一步利用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理性改造基于光合微生物的混菌培养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具有非常重要的食用与药用价值。本文从天然冬虫夏草的地理分布与形态特征,冬虫夏草菌的分离、分类、遗传与进化、大量培养,寄主昆虫蝠蛾的分类、分布、生物学与人工饲养,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冬虫夏草研究现存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扼要概述和讨论了冬虫夏草与寄主的关系,种的遗传变异、隐蔽种及伴生菌复合体,高活性产物的体细胞杂交方法及固体人工培养和产品标准等方面的一些新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6.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Thom.)Samson属半知菌纲、丝孢菌目、丝孢菌科、拟青霉属.此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功效高、寄主广、易培养等优点,特别在控制植物病原线虫方面功效卓著.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生物学、生态学、大量培养、控害效能与田间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笔者对有关淡紫拟青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竹黄菌固态发酵竹红菌素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竹黄菌固体发酵培养生成竹红菌素过程中培养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竹黄菌生长及竹红菌素生成适宜的温度、pH分别为26℃、5.5—6。最佳的培养基物料厚度为5cm左右。固态发酵过程中最适的水份含量为50%。玉米粉是一种适宜的培养基基本组成。在以上发酵条件下竹红菌素产量为4mg/kg。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提高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ings)中原生质体用于遗传转化时的转化效率,研究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最佳条件,建立竹黄菌原生质体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竹黄菌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对影响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主要因素,不同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及菌龄、不同再生培养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以0.6 mol/L Na Cl为稳渗剂,用组合酶(质量分数1%裂解酶和质量分数1.5%崩溃酶按4:6体积比混合)在33℃条件下对菌龄为6 d的菌丝体酶解2 h,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达到10.57×10~6个/m L;以0.6 mol/L蔗糖为稳渗剂,用组合酶(质量分数1%裂解酶和质量分数1.5%崩溃酶按4:6体积比混合)在29℃条件下对菌龄为4 d的菌丝体酶解2 h,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为0.293%;最适合竹黄菌原生质体再生的培养基是TB3再生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蚜虫与其胞内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苗雪霞  丁德诚 《生命科学》2003,15(4):242-247
蚜虫—巴克纳氏菌之间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缺少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研究表明,共生细菌能为寄主蚜虫提供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索,并对寄主具有一些非营养功能,如促进蚜虫传播循环性病毒等。寄主蚜虫则是为共生菌提供一个合适的生存场所,并对共生菌的生长和繁殖进行调控。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证明了蚜虫与共生菌的相互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从含有孢子的香杨梅根瘤中分出一株新菌,称为M~ .gale。该菌在液体培养基内生长良好,具典型Frankia菌特征。可在原寄主根上侵染结瘤。但在侵染,固氮及培养等诸多生物学特性上,不同于从无孢子瘤中分出的杂菌M~-.gale。它可能是M~-.gale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12.
竹黄主要寄主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野外考察确认,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的寄主为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植物。短穗竹B.densiflorum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var.villosum为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主率最高,产量最大,并于近年还发现了它的另一种重要的新寄生植物白纹短穗竹B.albostriatum。同时,调查研究了竹黄在不同生境、不同类型短穗竹林中的寄生状况及其自然生长发育时期,结果表明:竹  相似文献   

13.
康定贡嘎蝠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贡嘎蝠蛾Hepialus gonggaensis是冬虫夏草菌的寄主昆虫之一,为了人工饲养蝠蛾培殖冬虫夏草,提供科学依据。从1980—1985年,在四川康定贡嘎山干沟基点(海拔3800m)的自然条件下和室内,对贡嘎蝠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4.
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俞永信 《菌物研究》2004,2(2):42-46
冬虫夏草 [Cordycepssinensis (Berk .)Sacc .]是名贵中药和珍稀滋补品 ,是由其无性型中国被毛孢 (Hir sutellasinensisX .J .Liu ,Y .L .Guo ,Y .X .Yu&W .Zeng)侵染蝠蛾属 (Hepialusspp .)幼虫形成的菌虫复合体 ,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和甘肃等地的海拨 35 0 0~ 5 0 0 0m高寒灌丛草甸。自 1980年至今持续进行冬虫夏草的人工培养研究 ,分离获得了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菌株 ,经鉴定为中国被毛孢新种 ,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培养试验 :在培养基上能产生子座 ;低海拔环境下规模化室内饲养寄主昆虫成功 ,人工条件下 1年可完成寄主昆虫一个生活周期 ,且幼虫个体大 ;室内人工培养冬虫夏草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昆虫内共生菌在昆虫防御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共生菌在昆虫体内的生长、繁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营养功能、解毒作用、调控生殖及与寄主适应性等等。近些年,一些学者提出了共生菌在寄主抵御天敌等逆境的胁迫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在寄主防御中的作用可分为3类:(1)昆虫体内共生菌能产生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代谢物,能够抵御病原真菌的入侵,提高寄主的适应性。(2)昆虫抵御寄生蜂的作用与其体内的共生细菌密切相关。(3)共生菌也能产生有毒物质保护寄主免于被捕食。昆虫共生菌在寄主防御中的作用机制除了产生抗菌物质和聚酮类等有毒物质外,还可能通过与水平传播的寄生物(horizontal transmission parasites,HTPs)竞争寄主资源来直接保护寄主。对共生菌的作用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并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寄生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在节肢动物生殖组织中的细胞质遗传细菌,在寄生蜂中可以通过诱导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雄性雌性化和杀雄等多种方式调节寄主的生殖.本文在综述了寄生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类群和分化、传播方式及其对寄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温度通过对Wolbachia的作用而影响寄生蜂的表现等基础上,讨论了如何...  相似文献   

17.
小圆胸小蠹是蛀干为害的食菌小蠹,与其伴生菌构成虫菌共生体,称方胸小蠹—镰孢菌共生体,造成寄主机械损伤、枝干枯死和木材腐烂。在全球范围内寄主达63科342种,对果树、森林及城市景观等造成严重威胁,被国家林业局定为国际重大林木害虫。国外最新的分子学研究显示,方胸小蠹—镰孢菌共生体以种团形式出现,由至少5个形态上无法区分的小蠹种及其伴生菌构成,每一个小蠹种携带1或2种镰孢菌。该种团中的某些种及其伴生菌已经成为入侵物种,攻击并感染健康树木,造成了严重威胁。综述了该种团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伴生菌及寄主选择研究进展,以及食菌小蠹的控制途径,指出了我国有分布的该种分类地位急需确定,我国云南分布的该小蠹可能对我国更多地区城市阔叶树种构成威胁,对针叶树也可能构成潜在威胁。当前迫切需要在通过分子学手段澄清其分类地位基础上,深入开展种群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以及伴生菌及寄主选择研究,揭示其成灾机制,为其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以遏制其扩散蔓延的势头。  相似文献   

18.
竹黄菌基因组RAPD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体系,为研究华东地区不同地理居群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的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方法:应用SDS法提取竹黄菌基因组DNA,并优化影响RAPD反应的条件因素。结果:竹黄RAPD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PCR反应体积,10×PCR缓冲液2.5μl,1.0UTaq酶,50ng模板DNA,2mmol/LMg2+,0.2mmol/LdNTPs,0.4μmol/L随机引物。PCR循环程序为:94℃预变性4min,然后,94℃变性1min,38℃退火70s,72℃延伸90s,40次循环,最后72℃延伸6min,12℃保存。结论:建立了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的最佳RAPD分子标记体系,可获得良好的竹黄菌RAPD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9.
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的生物工程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使得对于混菌系统中成员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其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为现有人工混菌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全新混菌系统的人工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进而促进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未来规模化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能够高通量分析各种生物分子、提供大量的数据与信息,多组学分析可以获得混菌系统中细胞的“全景”,在揭示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中各个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多种组学技术在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机制解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从代谢网络、能量代谢、信号转导、膜转运、胁迫响应、混菌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结构合理性等方面探讨混菌系统机制解析的最新进展,以期为利用合成生物学、基因组编辑等新兴生物技术改造微生物混菌系统实现其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竹黄菌发酵天然色素及其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竹黄菌发酵天然色素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温度和装液量分别为:木糖、硝酸钠、28℃和60mL/250mL。通过利用化学试剂显色反应、紫外光谱(UV)和液质连用(LCMS)等手段初步确定该天然色素为蒽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