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03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种黑豆蚜储存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其亚基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豆蚜 (AphiscraccivoraKoch)血淋巴中经DE5 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G 15 0凝胶过滤以及在FPLC上QSepharose分离出一种蛋白质。该蛋白质经SDS PAGE测定在非还原和还原条件下分子量均为 6 0kD左右 ,等电聚焦电泳测得其等电点约为 5 .0 ,为糖蛋白。若蚜期间该蛋白质在蚜虫体内积累 ,羽化至成蚜时含量明显减少 ,为蚜虫提供发育所需氨基酸 ,在成蚜期间仍以低浓度存在。根据其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与含量变化动态应属不完全变态昆虫的一种持续性储存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v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松突圆蚧Hemiberlesl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蜂,1987-1989年从日本引入我国广东省。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形态、发育、繁殖、成虫寿命和取食寄主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该蜂的雌性幼虫是松突圆蚧雌蚧的初级内寄生蜂,而雄性幼虫则是次级寄生蜂,重寄生在同种或它种膜翅目的老熟幼虫、预蛹和蛹上。雌雄两性的形态在所有发育阶段均不相同。交配过的雄蜂喜欢寄生产卵初期和盛期的雌成蚧,对巳寄生的寄主具有识别能力。在19.7℃一30.9℃变温条件下每头雌蜂平均产卵14.95粒,约60%的卵是在最初3天内产出。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雌性蜂在21℃,24℃,27℃和30℃时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41.24,32.60,25.60和23.00天,发育起点温度10.1℃,有效积温448.3日度。该蜂在广东省一年发生。9-10代。  相似文献   
3.
螟卵啮小蜂产卵行为利它素的研究:存在部位和抽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有关螟卵啮小蜂产卵行为利它素研究的第一部份,报道了该利它素在寄主三化螟、白螟中的存在部位和抽提方法。 试验表明:刺激螟卵啮小蜂搜索寄主和产卵行为的利它素存在于寄主卵块的卵毛和雌蛾的尾毛之中,它能被丙酮—水(1:1)溶剂所抽提,但不能被正己烷所抽提。当把白螟卵毛的丙酮—水抽提浓缩物滴加到纸质模拟卵上后,能引起雌蜂对模拟卵的触角敲打和产卵管插入。  相似文献   
4.
甘明  苗雪霞  丁德诚 《昆虫学报》2003,46(5):598-604
在25℃下研究了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japonicus Ashmead对寄主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龄期的选择和被寄生豆蚜的龄期对蚜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虫态寄主中,日本柄瘤蚜茧蜂通常选择较小龄期的若蚜寄生,其中2龄若蚜的相对被寄生率最高,为26.4%;其次是1龄若蚜,为20.6%;无翅成蚜与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相对被寄生率较低。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寄生延长了豆蚜若蚜的发育,其中1龄若蚜被寄生后,1~3龄历期显著延长;有翅3龄若蚜被寄生后,3、4龄历期明显延长;但无翅和有翅4龄若蚜被寄生后的发育历期均不受影响。各龄若蚜被寄生后羽化的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其中,被寄生的1龄若蚜不能发育至成蚜,其它较早龄期被寄生的若蚜羽化的成蚜繁殖力均显著降低。寄生时寄主的发育期也影响寄生蜂的发育,2龄豆蚜被寄生时的日本柄瘤蚜茧蜂个体发育最快,为194.10 h;1龄寄主被寄生时蚜茧蜂的发育最慢,需215.80 h。并对不同发育期蚜虫总蛋白质和总糖原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5.
螟虫长距茧蜂搜索寄主利它素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表明,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ss)雌蜂在利它素抽提物处理区域内的搜索时间明显较未处理的对照区长,雌蜂在处理区的搜索时间与利它素的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随着利它素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应用利它素能明显地缩短雌蜂找到寄土的时间,然而当使用的利它素浓度过高时,则显示相反效果.寄主密度高低对利它素的应用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室外笼罩试验证实,在玉米植株上全面喷洒利它素能明显地提高所释放的螟虫长距茧蜂对亚州玉米螟Ostrinta furnacalis(Guenee)幼虫的寄生率,利它素处理区的玉米螟幼虫寄生率比对照区高13~18%.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共生菌对黑豆蚜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用利福平处理黑豆蚜以除去其细胞内共生细菌 ,产生脱共生蚜虫。结果表明 ,被脱去共生菌的蚜虫与未经抗生素处理的正常蚜虫相比 ,7日龄时 ,脱共生蚜虫每毫克鲜重的总蛋白含量降低了 2 9% ,每毫克鲜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 17%。对黑豆蚜取食的蚕豆苗韧皮部组织中必需氨基酸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后发现 ,蚕豆苗韧皮部组织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仅占 2 0 % ,而有共生菌的黑豆蚜组织中必需氨基酸已达到 4 4% ,脱共生后降低到 37% ,这些结果证明了黑豆蚜的胞内共生菌为其寄主提供了部分必需氨基酸。通过对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分析发现 ,在测定的 17种氨基酸中 ,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在共生蚜虫中所占的比例为 2 1 6 % ,在脱共生蚜虫中仅为 16 7%。同样 ,非必需氨基酸中的酪氨酸和丝氨酸 ,在共生蚜虫中分别占总游离氨基酸的 8 9%和 5 6 % ,而在脱共生蚜虫中却分别升高到 2 1 1%和 13 6 %。这些结果表明 ,各种氨基酸比例的失调 ,造成了脱共生蚜虫蛋白质合成受阻和部分游离氨基酸的积累 ,并因此导致蚜虫发育和繁殖的失调。  相似文献   
7.
蚜虫与其胞内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雪霞  丁德诚 《生命科学》2003,15(4):242-247
蚜虫—巴克纳氏菌之间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缺少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研究表明,共生细菌能为寄主蚜虫提供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索,并对寄主具有一些非营养功能,如促进蚜虫传播循环性病毒等。寄主蚜虫则是为共生菌提供一个合适的生存场所,并对共生菌的生长和繁殖进行调控。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证明了蚜虫与共生菌的相互依赖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