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海藻粉对种蛋孵化的影响。方法: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随机抽取600枚种蛋进行孵化实验,每组150枚。其中Ⅰ组为对照组的种蛋,Ⅱ、Ⅲ、Ⅳ组为试验组,分别添加不同水平(1%、3%、5%)的海藻粉的种蛋。结果: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海藻粉可以显著提高种蛋的孵化率和健雏率(P0.05)。结论:以上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海藻粉可提高种蛋的孵化率和健雏率,且添加5.0%海藻粉孵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单因子梯度设计。在试验中,维生素E设6个梯度,分别为Ⅰ0mg/kg、Ⅱ50mg/kg、Ⅲ125mg/kg、Ⅳ200mg/kg、Ⅴ275mg/kg、Ⅵ350mg/kg,前后进行175d饲养试验,以雌鳝性腺系数、产卵力、孵化率以及各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等指标作为判据,研究了VE对雌鳝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饲料中VE含量的增加,Ⅰ、Ⅱ、Ⅲ、Ⅳ组雌鳝性腺系数、产卵力和孵化率显著提高(p0.05),Ⅴ、Ⅵ组则提高不显著(p0.05),卵中VE的含量反映了饲料中VE的含量。雌鳝卵巢中SOD活性,Ⅳ、Ⅴ和Ⅵ组比Ⅰ和Ⅲ组显著低(p0.05),相应地,MDA含量Ⅳ、Ⅴ和Ⅵ组显著低于Ⅰ、Ⅱ和Ⅲ组(p0.05)Ⅰ、Ⅱ和Ⅲ组雌鱔,虽然其卵巢中SOD活性较高,但因饲料中抗氧化性的VE缺乏或不足,引发卵子脂质过氧化,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导致卵质低下,从而影响了卵子孵化。综上所述,雌鳝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能有效地改善雌鳝的繁殖性能,其最适添加量为200mg/kg。    相似文献   

3.
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生长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 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 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 分别添加0、10%、20%、30%和40%的发酵豆粕替代0、9.81%、19.63%、29.44%和39.26%的鱼粉蛋白, 设计5种等蛋白(50%)、等脂(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和Ⅴ), 每组设3个重复, 每重复15尾鱼, 初始体重为(49.01.0) g, 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 结果表明: (1)饲料效率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 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为20%时, 鱼体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量均会显著降低(P0.05)。(2)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胃蛋白酶和肝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Ⅰ组最高, 显著高于Ⅲ组 (P0.05), 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Ⅱ、Ⅲ和Ⅴ组的胃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肠淀粉酶活力则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Ⅲ组最高, 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其他消化酶活力(肠蛋白酶、胃淀粉酶、肠脂肪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Ⅰ组的皱襞高度和肠壁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各组的黏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 在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的生长、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无显著性影响,过量添加则抑制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豆芽胞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对AA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0只1日龄的AA健康肉鸡,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实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0、100、150和200mg/kg纳豆芽胞杆菌(处理组Ⅰ~Ⅳ),检测其对AA肉鸡增重、饲料转化率、新城疫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结果在21d时,处理4个组肉鸡的体重分别较对照组高0.23%、6.16%、8.29%和7.82%,其中处理组Ⅱ、Ⅲ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Ⅰ、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28d时处理4个组肉鸡的饲料转化率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21d时,处理组Ⅱ、Ⅲ的效价水平与对照组、处理组Ⅰ及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Ⅰ~Ⅳ的胸腺、脾脏以及法氏囊三项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处理组Ⅱ和Ⅲ的免疫器官指数提升最为显著(P0.05)。结论在AA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100、150mg/kg的纳豆芽胞杆菌对于其生产性能的改善和免疫功能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雏鸭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来源的副粘病毒感染对雏鸭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20日龄健康雏鸭100只,随机分成Ⅰ、Ⅱ、Ⅲ、Ⅳ组,Ⅰ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0.5 mL/只生理盐水,Ⅱ、Ⅲ、Ⅳ组分别皮下注射0.5 mL/只稀释的鸡源、鹅源及鸭源副粘病毒SPF胚液。分别在攻毒后7、14、21、28 d时,随机抽取Ⅰ、Ⅱ、Ⅲ、Ⅳ组雏鸭各5只进行血液采集与血清分离,测定雏鸭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活性与含量,研究异源副粘病毒感染对雏鸭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脂质过氧化程度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攻毒后不同时间内,感染异源副粘病毒的雏鸭血清中的SOD、CAT、GSH-Px活性和MDA活性与含量变化显著不同,揭示异源副粘病毒对雏鸭血清自由基代谢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脂质过氧化程度与SOD、GSH-Px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兔生产性能及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兔生产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开发应用新型添加剂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4只35日龄、体重相近的断奶仔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2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实验期为40 d。对照组Ⅰ饲喂基础饲粮,实验组Ⅱ、Ⅲ、Ⅳ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3%、0.5%的微生态制剂。测定日增重、饲料报酬、发病率、死亡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T淋巴细胞ANAE阳性细胞百分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Ⅱ、Ⅲ、Ⅳ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I提高了10.6%(P〈0.05)、23.967%、27.0%(P〈0.01),饲料报酬分别提高了6.8%、14.3%、15.1%,发病率分别降低了12.5%、18.7%、18.7%,死亡率分别降低了12.5%、12.5%、18.7%,脾脏指数分别提高了11.5%(P〈0.05)、29.5%、34.4%(P〈0.01),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2.3%、15.9%、17.9%,T淋巴细胞阳性率分别提高了17.7%(P〈0.05)、26.9%、28.4%(P〈0.01)。结论在断奶应激的情况下,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提高仔兔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对小鼠抗热应激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显青  乔欣 《动物学研究》2004,25(5):447-451
为研究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对小鼠抗热应激能力的影响 ,将 4 8只 3~ 4周龄、体重为 16~ 2 9g的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Ⅰ、Ⅱ和Ⅲ组 ) ,在其饵料中分别添加 0、 5 0 0、 2 5 0 0和 5 0 0 0mg/kg的35 %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喂食 4周后 ,每组取一半小鼠处死取其肝脏 ,另一半置于 (35± 1)℃条件下 ,2 4h后作同样处理。用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测肝脏脂质过氧化物 (LPO)的含量 ,用亚硝酸盐形成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 ,用分光光度法测过氧化氢酶 (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的活性。经热应激与未经热应激相比 ,LPO :对照组和Ⅰ组显著升高 ,而Ⅱ和Ⅲ组无显著差异。SOD和GSH Px :对照组显著下降 ,其他 3组无显著差异 ;其中SOD :Ⅱ和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 ,GSH Px :Ⅲ组显著高于其他 3组。CAT :对照组和Ⅰ组显著降低 ,而Ⅱ和Ⅲ组无显著差异 ;Ⅱ和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表明热应激促进了小鼠肝脏LPO的产生 ,抑制了抗化物酶的活性 ;而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对热应激造成的不利影响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C和E混合饲喂对中华鳖幼鳖抗酸应激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来自甲鱼养殖场的60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驯养3周后,实验设5组:对照组、处理Ⅰ、Ⅱ、Ⅲ和Ⅳ组。各组设2个平行,依次在饵料中混合添加维生素C(Vc)和E(VE)为0和0、250和50、2500和50、250和250、2500和250mg/kg,喂食4周后,每组取半数幼鳖经酸应激处理24h。取幼鳖血液,用镜检法测定血细胞的吞噬率,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溶菌活力、杀菌活力以及补体C3和C4含量。①经酸应激与未经酸应激处理相比:对照组血细胞吞噬率显著降低,而处理Ⅰ-Ⅳ组无显著变化;对照组和处理Ⅰ组血清溶菌活力和补体C3含量显著下降,而处理Ⅱ-Ⅳ组无显著变化;血清杀菌活力均有显著下降(对照组、处理Ⅰ和Ⅲ组极显著,处理Ⅱ组和Ⅳ组显著);对照组、处理Ⅰ和Ⅲ组血清补体C4显著下降,而处理Ⅱ和Ⅴ组无显著变化。②经酸应激处理,血细胞吞噬率、血清溶菌活力、杀菌活力和补体C3含量,处理Ⅰ~Ⅳ组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Ⅳ组显著高于其他4组;血清杀菌活力,处理Ⅱ组又高于处理Ⅰ和Ⅲ组;血清补体C4,对照组显著低于处理Ⅰ-Ⅳ组,而处理Ⅰ-Ⅳ组间无显著相异。Vc和VE混合饲喂对酸应激后中华鳖血细胞吞噬率、血清溶菌活力、杀菌活力和补体C3含量有显著协同促进作用,对血清补体C4的合成无协同作用。说明Vc和VE混合饲喂能显著增强中华鳖抗酸应激能力,缓解或部分缓解酸应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鸡胚部分去壳离体培养的效果与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25枚产后不到24h的种蛋,依次用碘酒和70%酒精擦拭消毒处理,去掉其钝端外壳三分之一,然后用保鲜膜封口,并以25枚正常种蛋作为对照,按常规方法进行孵化。重复实验3次。第1次孵化,实验组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仅为4%;第2次孵化,两组的孵化率比较接近(分别为72%和80%);第3次孵化,实验组的孵化率(76%)稍低于对照组(88%)。3次孵化的平均孵化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微生态观点出发,用“华星一号”菌株(BF839)作为饲料添加剂,对688羽的“AA”肉鸡分成5组进行56天的饲喂试验,对照组(Ⅰ)添加上霉素,试验组(Ⅱ、Ⅲ、Ⅳ、Ⅴ)添加“华星一号”。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各组平均活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6.89%,10.85%,19.33%,15.19%,饲料/增重分别降低:16.35%,11.03%,16.35%,12.93%,死亡率分别下降38.97%,62.80%,63.12%,50.40%,经济效益每羽肉鸡分别提高1.52元,1.06元,1.94元,1.47元。试验结果证明:“华星一号”菌株(BF839)作为肉鸡饲料添加剂比土霉素促进生长,防治疾病,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给四川短尾鼩年龄鉴定提供科学合理的鉴定方法,对1996~2012年贵州省大方县捕获的134只四川短尾鼩(雌性86只,雄性48只)体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短尾鼩平均体重为(31.12±6.48)g。根据体重的频次分配特征,参照其繁殖状况,将四川短尾鼩划分为5个年龄组,制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体重≤23.0g,亚成年组(Ⅱ)23.1~28.0g,成年Ⅰ组(Ⅲ)28.1~33.0g,成年Ⅱ组(Ⅳ)33.1~38.0g,老年组(Ⅴ)>38.0g。体重与胴体重、体长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依据体重与胴体重的回归方程,制定了各年龄组的胴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胴体重≤15.0g,亚成年组(Ⅱ)15.1~19.0g,成年Ⅰ组(Ⅲ)19.1~23.0g,成年Ⅱ组(Ⅳ)23.1~27.0g,老年组(Ⅴ)>27.0g。不同年龄组体重、胴体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种群繁殖的主要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37.10%,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2.00%,平均繁殖指数为1.39。种群年龄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2.
种蛋内鸡胚含有潜在的胚胎干细胞(BCs)或原生殖细胞(PGCs),是目前主要的转基因鸡研究方法。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pLenti6/v5-DEST-GFP慢病毒表达载体,白来航鸡与伊萨鸡种蛋,结合种蛋赤道面开窗专利技术,对含这两种细胞胚的转基因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转染白来航鸡囊胚,孵化13天时,GFP基因的PCR检出率为64.7%,孵化率极低;转染孵化72h伊萨鸡胚血液循环中PGCs,实验蛋孵化率为35.0%,在出壳后死亡的3只小鸡肝脏中,GFP基因的PCR检出率为100%,存活的4只鸡中有3只在12月龄的血液样品中,经PCR扩增出了GFP基因;转染孵化72~79h白来航鸡胚PGCs,7批次实验的平均孵化率为21.1%,能在赤道面窗口注射胚的种蛋比率,以73~77h胚龄的最高,为75.0%~92.9%,注射病毒组出壳雏鸡血液DNA中,GFP基因PCR检出率为44.4%。两种方法比较,PGCs方法在实验蛋孵化率、胚定位在赤道面窗口率等方面有较强优势。因此为种蛋内胚细胞的转基因鸡技术研究提供了系统、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检测暴露于手机辐射下的孕鼠及其子代的细胞免疫因子含量水平,以探讨手机电磁辐射对孕鼠及其子代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孕妇科学、合理使用移动通信工具提供参考。30只孕鼠随机分为Ⅰ、Ⅱ、Ⅲ、Ⅳ、Ⅴ组,每组6只,对应为空白对照组、待机对照组1、0min低强度组、30min中强度组和60min高强度组。ELISA检测孕鼠分娩24h内孕鼠及新生乳鼠外周血中IFN-γ和IL-4的含量。对Ⅰ、Ⅱ、Ⅲ、Ⅳ、Ⅴ各组母鼠外周血中IFN-γI、L-4含量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组新生小鼠外周血中IFN-γI、L-4含量与Ⅰ、Ⅱ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Ⅴ组新生小鼠外周血中IFN-γI、L-4含量与Ⅲ组比较,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辐射降低了胚胎期小鼠的IFN-γ和IL-4含量。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C和E合用对中华鳖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C和E合用对中华鳖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设 5组 ,5组饵料中维生素C和E的添加量依次为 0和 0mg/kg(对照组 ) ;2 5 0和 5 0mg/kg(实验Ⅰ组 ) ;2 5 0 0和 2 5 0mg/kg(实验Ⅱ组 ) ;2 5 0和2 5 0mg/kg(实验Ⅲ组 ) ;2 5 0 0和 2 5 0mg/kg(实验Ⅳ组 )。喂食 4周 ,取其血液 ,测定中华鳖血细胞的吞噬率、血清溶菌活力、杀菌活力、补体C3和C4。结果表明 ,实验Ⅱ—Ⅳ组 ,血细胞吞噬率和血清杀菌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Ⅳ组明显高于其他 4组 ,并且维生素C和E之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血清溶菌活力和补体C3的含量 ,在实验Ⅰ—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Ⅳ组明显高于其他 4组。补体C4在实验Ⅰ—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实验Ⅰ—Ⅳ组间没有明显差别 ,维生素C和E间也没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维生素C (VC)和维生素E (VE)联用对应激和非应激中华鳖幼鳖的生长、肝脏VC 和VE 以及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作者使用了 5组饵料 ,VC 和VE 的添加量依次为 0和 0mg/kg (对照组 )、 2 5 0和 5 0mg/kg (实验Ⅰ组 )、2 5 0 0和 5 0mg/kg (实验Ⅱ组 ) ;2 5 0和 2 5 0mg/kg (实验Ⅲ组 ) ;2 5 0 0和 2 5 0mg/kg(实验Ⅳ组 )。中华鳖幼鳖的生长、肝脏VC 和VE以及血清皮质醇分别通过特定生长率、高压液相色谱法和放免法来测定。结果实验Ⅰ -Ⅳ组中华鳖的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不加VC 和VE的对照组 ,但实验Ⅰ -Ⅳ组间没有明显不同。非应激中华鳖肝脏VC 和VE的含量随饵料中VC 和VE 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升高 ,并且实验Ⅱ -Ⅳ组肝脏VC 和VE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实验Ⅰ组。酸应激后 ,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华鳖肝脏VC 和VE都有下降的趋势 ,但无显著差异 ;应激后实验Ⅱ -Ⅳ组肝脏VC 和VE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Ⅳ组明显高于其它 4组。血清皮质醇的含量在实验Ⅰ -Ⅳ组间没有明显不同 ,实验Ⅰ -Ⅲ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变化 ,实验Ⅳ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酸应激后 ,对照组血清皮质醇明显升高 ,其他 4组虽有升高的趋势 ,但没有明显变化。应激后实验Ⅰ -Ⅳ组血清皮质醇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Ⅰ -Ⅳ组间没有明显  相似文献   

16.
作者曾报道了一种可较理想饲养甜菜夜蛾幼虫的人工饲料配方 ,但利用该饲料连续饲养甜菜夜蛾 7代后 ,卵孵化率则从第 1代的 89.1 %下降为 6 5 .5 % ,且保持该孵化水平至第 1 1代 ,1 2代后 ,卵孵化率进一步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 ,本实验室对配方作了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 ,在饲料中再添加 5种可促进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微量物质 ,即可有效阻止甜菜夜蛾因连续继代而出现卵孵化率迅速下降的问题。经实验 ,利用改进后的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甜菜夜蛾9代 ,卵孵化率仍达 80 %以上 ,比原配方相应代数的孵化率提高 1 5 %左右 ,而且其它各测定指标如 :幼虫…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维生素E(VE)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血清补体C3和C4的影响及补体在酸应激下的变化,在6组(对照组,实验Ⅰ、Ⅱ、Ⅲ、Ⅳ和Ⅴ组)幼鳖的饵料中依次添加0、50、250、500、1000和5000mg/kg的VE,喂食4周,每组取半数幼鳖经酸应激处理24h。取幼鳖血清,用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和C4的含量。经和未经酸应激的实验Ⅱ、Ⅲ和Ⅳ组幼鳖血清补体C3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Ⅰ和Ⅱ组C4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经酸应激的幼鳖与未经酸应激的比较,对照组和实验Ⅰ组C3和C4的含量显著下降,其余4组没有变化。分析说明,VE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促进血清补体C3和C4的合成,酸应激能导致其下降;而高剂量的VE对酸应激导致的不利影响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暗腹雪鸡的人工孵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暗腹雪鸡的人工孵化技术,91枚卵的平均受精率为41.76%,平均孵化率73.68%,平均孵化期27.0天,初生雏平均重48.4g。  相似文献   

19.
韦宝勇  ;谭宪湖 《蛇志》2014,(4):378-380
目的比较麻黄碱预处理、利多卡因预处理和麻黄碱复合利多卡因预处理对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插管条件及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生理盐水0.5ml,Ⅱ组麻黄碱70μg/kg,Ⅲ组利多卡因1.5mg/kg,Ⅳ组麻黄碱复合利多卡因70μg/kg+1.5mg/kg,预处理3min后4组患者均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在5s内注射完成。患者入睡后行肌松监测,使用4个成串刺激(TOF),待T1达最大抑制程度时行气管插管,记录肌松起效时间,评估气管插管条件,同时观察HR、BP的变化。结果Ⅱ、Ⅲ、Ⅳ组肌松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而且Ⅳ组起效时间较Ⅱ、Ⅲ组短(P0.05);Ⅱ、Ⅲ、Ⅳ组气管插管优良率高于Ⅰ组(P0.05),但Ⅱ、Ⅲ组气管插管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麻醉诱导期间均无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结论麻黄碱复合利多卡因70μg/kg+1.5mg/kg预处理为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陈劲海  孔天翰 《蛇志》2010,22(3):193-197
目的从舟山眼镜蛇(Naja atraCantor)蛇毒(snake venom,SV)中分离得蛇毒组分,探讨SV及其分离组分的LD50和抑制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凝胶柱层析方法从蛇毒中分离得到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及Ⅳ等7种组分。采用急性毒性实验、MTT法,研究SV及其7种SV分离组分的LD50和抑制肿瘤的作用。结果 SV经Sephadex G-50层析,可分离为前Ⅰ、Ⅰ、Ⅱ、Ⅲ及Ⅳ5个组分,根据峰面积大小排列:ⅢⅡⅠⅣ前Ⅰ。5个组分再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可获得7个脱盐组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及Ⅳ。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明确Ⅳ的毒性最大,其次为Ⅲ2及Ⅲ1,三者的LD50值均低于SV;而Ⅰ1、Ⅱ1、Ⅱ2的毒性均小于SV,前Ⅰ1几乎无毒。SV组分Ⅲ2和Ⅳ的抑瘤作用最强,在高浓度(20μg/ml)时对实验中的2种人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达到60%以上。结论从SV中分离得到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以及Ⅳ7种组分;组分Ⅳ毒性最强,依次为Ⅲ2Ⅲ1SVⅡ2Ⅱ1Ⅰ1前Ⅰ1;SV及其7种分离组分对2种人肿瘤细胞株(SGC-7901、A549)的生长抑制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不同的SV分离组分对同一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