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市售苦瓜为原料,研究了减压处理对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数量、总酸、乳酸、多糖及亚硝酸盐含量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减压处理可以促进泡菜发酵过程乳酸菌的增殖及乳酸含量的快速积累,并可以有效地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对泡菜多糖的保留有一定的作用。在0.04MPa(真空度)下,发酵终止时,乳酸菌活菌数仍可达到4.1×10~7个/mL,此时泡菜中的总酸含量为24.79mg/mL,其中乳酸含量为2.33%。  相似文献   

2.
亚硝酸盐影响Lactobacillus brevis 4903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可知,亚硝酸盐对Lactobacillusbrevis4903发酵有抑制作用,环境中亚硝酸盐一旦分解掉,这种抑制作用就会被解除。分析其原因:①亚硝酸盐抑制了乳酸菌生长,从而抑制了乳酸发酵;②在发酵初期可能因亚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使亚硝酸盐酶解生成NH3,NH3中和了乳酸菌生成的酸(H ),从而使环境pH值的下降和酸的积累变得缓慢。  相似文献   

3.
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文侠  孙武岳  马琳  梁程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3):192-194
用20t发酵罐培养蝙蝠蛾拟青霉。菌粉收率达2.5%,D-甘露醇含量大于8%,腺苷含量大于0.2%.对发酵过程中pH、总糖、还原糖、得率、折光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考察.确定以发酵液pH的升高和还原糖含量作为综合判断发酵终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旨在对从新疆乳制品中分离菌株CICC 6287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辣椒发酵试验评价菌株CICC 6287作为发酵菌株的优势。采用多相分类技术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学地位,通过测定耐酸耐盐特性、产酸能力、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氨基酸脱羧酶活性和抑菌能力表征其发酵特性。在此基础上,将菌株CICC 6287应用于新疆特色辣椒发酵中,评价其在辣椒发酵过程中的作用。菌株CICC 6287鉴定为产马乳酒乳杆菌,能够降解亚硝酸盐,耐受8%Na Cl和p H3,抑制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产生生物胺的四种氨基酸脱羧酶活性为阴性。接种菌株CICC 6287的发酵辣椒亚硝酸盐的含量1.06 mg/kg,生物胺的含量为5.62 mg/kg,总酸含量达到2.54%。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ICC 6287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能够应用于辣椒发酵,提高发酵辣椒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以薏苡仁作为发酵基质,确定利于提高发酵液体外活性的较优乳酸菌种,并分析优势乳酸菌种薏苡仁发酵液对斑马鱼胚体黑色素生成的抑制作用。通过比较分析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3种单一乳酸菌和三者复合乳酸菌的薏苡仁发酵液的还原糖、总酚、游离氨基酸、蛋白、总酸和乳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及体外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酪氨酸酶活抑制率确定较优发酵菌种,采用高通量测序测定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发酵液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乳酸乳球菌、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3种乳酸菌复合发酵比单一乳酸菌发酵更具优势。使用以上菌种复合发酵薏苡仁过程中,乳酸乳球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前期优势菌群,发酵中后期则以保加利亚乳杆菌为优势菌群。经复合乳酸菌发酵后,薏苡仁发酵液的羟自由基清除率和酪氨酸酶活抑制率分别提高了20.82%和87.26%;斑马鱼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薏苡仁发酵液可以显著减少斑马鱼体表黑色素分布,当使用含量为2.0%时,对黑色素生成抑制率达到59.45%。研究结果为利用薏苡仁多菌发酵液开发为具美白肌肤性能的功能性新原料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并希望进一步推进薏苡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分离得到的6株酿酒酵母进行了发酵特性的比较。首先对酵母进行了耐酒精、耐SO2、耐低温、耐低p H、耐高糖和耐高盐的测试,随后进一步通过葡萄汁的发酵实验,分析比较了菌株的发酵力、酒精度、残糖量、总酸和挥发酸含量等理化指标,最终筛选出两株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有望应用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特色葡萄酒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为培养基质,对蛹虫草固体发酵过程中的pH值、淀粉酶、蛋白酶、总糖、还原糖、总酚、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进行测定,分析各种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pH值、淀粉酶和蛋白酶先增加后减少,还原糖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延长不断下降,可溶性总糖先减少后增加。总酚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值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先减少后增加,22d达最大值。发酵成品有望开发成为食品基料及抗氧化食品。  相似文献   

8.
金针菇液态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金针菇菌丝体产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金针菇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筛选和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大米粉3%、酵母粉1%、KH2PO40.1%、MgSO4.7H2O 0.05%。同时利用此配方培养测定了发酵过程pH、还原糖和氨基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pH变化很小,培养末期略有上升;还原糖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氨基氮含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对火龙果酵素发酵487 d过程中总酸、有机酸、总多酚等功能成分的变化及其与抗氧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其中抗氧化能力通过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来检测;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不同发酵时间的火龙果酵素总酸含量、pH、总多酚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5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火龙果酵素发酵液中总酸、总多酚含量总体上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发酵液的pH呈缓慢降低的趋势,从3.75降到3.40;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有机酸,从火龙果原料和火龙果酵素发酵液中分别检测到9种和8种有机酸,原料中苹果酸的含量较多,发酵液中乳酸和醋酸的含量较多.与原料相比,酵素发酵液中新检测到了莽草酸;富马酸和抗坏血酸在原料中含量极少,酵素发酵液中则未检测到;火龙果经发酵后,检测到的8种有机酸的含量均有所增加.抗氧化分析结果表明:火龙果酵素发酵过程中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总体上呈逐步增加趋势;火龙果酵素发酵过程中总多酚含量、总酸含量、莽草酸和醋酸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呈中度相关,总多酚含量还原力之间呈中度相关.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从检测指标中提取出2个因子,代表了抗氧化因子和环境因子;发酵至359d时,综合评价指标达到最高值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为益生菌生产企业的废弃物,为了开发其在食品和饲料中的应用,对其进行初步的成分分析.方法 采用本公司乳酸菌生产离心上清液为材料,用化学分析法测定其中的总固形物、总糖、总蛋白质和总酸等成分含量;采用抑菌圈法检测以大肠埃希菌为革兰阴性菌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菌指示菌的抑菌活性,并测定以大肠埃希...  相似文献   

11.
利用豆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废水(黄浆水)对枯萎病拮抗菌Pb-4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及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Pb-4菌株黄浆水培养基中的碳源;设置因素水平为L_(18)(3~5)正交试验,对Pb-4菌株黄浆水培养基中最佳碳源和无机盐成分进行筛选和优化,确定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对Pb-4菌株的发酵温度、p H和接种量进行优化。结果显示,通过筛选确定玉米粉为黄浆水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 000 m L黄浆水中添加玉米粉30 g、(NH_4)_2SO_4 2g、Mg SO_4 1.5 g、CaCO_3 1.5 g和FeSO_4 0.3 g;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6.3℃、p H7.4、接种量5%、摇瓶培养40 h。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菌数可达42.8×10~8 CFU/m L、最大生物量OD_(660)值为0.393,与预测理论最大值0.390 2相吻合。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能够替代蛋白胨、酵母粉和葡萄糖等常规培养基,具有简单、廉价和环保等特点,可作为微生物菌剂规模化生产的原料。  相似文献   

12.
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许自成  王林  王金平  肖汉乾 《生态学杂志》2006,25(10):1186-1190
以湖南烟区烤烟样品和对应的土壤样品为材料,研究了烤烟化学成分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水平较高,平均为39.06g.kg-1±11.90g.kg-1;烤烟化学成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烟叶总氮和总钾含量较高,烟碱、总糖、氯和还原糖含量适宜;烤烟烟碱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土壤有机质出现平台的转折点为36.25g.kg-1,与之对应的平台阶段的烟碱含量为3.00%;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则有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组后,多重比较分析表明烟碱、总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石油醚提取物、钾、氯离子、总氮/烟碱、还原糖/烟碱、钾/氯在组间差异均达到5%的显著水平,而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在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于酸菜发酵的研究主要关注点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有关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在酸菜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目的】为了挖掘短乳杆菌的发酵性能并开发酸菜发酵剂,将2株短乳杆菌分别与1株植物乳杆菌进行组合并发酵酸菜,分析短乳杆菌对酸菜发酵品质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短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的单菌株生长产酸性能、耐酸性及亚硝酸盐降解力,并将两菌种组合后发酵酸菜,分析1-7d内酸度、乳酸菌活菌数、亚硝酸盐含量及酸菜质构特性的变化趋势。【结果】相较于短乳杆菌Lb-9-2,短乳杆菌Lb-5-3的生长和产酸速率较慢、酸耐受力较弱,但其亚硝酸盐降解力较强。两株短乳杆菌分别与植物乳杆菌Lp-9-1组合后产酸力显著增强,并在3 d时达到最低pH值(约3.10);植物乳杆菌Lp-9-1的添加使酸菜中总体乳酸菌生长延迟,在5 d时达到最高活菌数;组合菌种的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在1-7 d内变化较为平缓,前5天内两个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接种乳酸菌会降低酸菜硬度和弹性,发酵3d时Lb-5-3/Lp-9-1组合的硬度最大,感官评价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霍山石斛的全质利用和高值化利用,以接种酿酒酵母发酵与自然发酵两种工艺制备霍山石斛酵素,研究不同工艺发酵过程中代谢物(有机酸、总酚、总糖等)和抗氧化活性(OH·清除率、ABTS·清除率、还原力)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发酵组的酵母菌数量高于自然发酵组;自然发酵组检测到的4种有机酸的含量均高于酿酒酵母发酵组,其中乳酸和乙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酿酒酵母发酵组的草酸含量明显下降,而自然发酵组的草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酿酒酵母发酵组与自然发酵组的总酚含量分别下降了24.02%、24.98%;总糖含量分别下降了64.21%、22.89%;pH值分别下降了0.12和0.24,总酸含量分别增加了62.98%、70.98%;糖酸比分别降低了80.13%、59.47%,酿酒酵母生产的酵素口感以酸甜为主,自然发酵的酵素口感以甜为主。在抗氧化方面,酿酒酵母发酵组显著高于自然发酵组,OH·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42.57%和40.67%;ABTS·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55.36%和30.06%;还原力无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乳酸、乙酸等有机酸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酵母菌发酵第 14 d的综合评价指标达到阶段高点,酵母菌生长数量在14 d后趋于稳定,进入生长稳定期,可作为最佳发酵节点。综上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发酵相较于自然发酵霍山石斛提高了抗氧化活性,丰富了酵素口感,缩短了发酵时间,酵素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糯米为主要原料,以定量的大豆作为辅助原料配制复合甜酒酿。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了大豆的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接种量,并对发酵过程酵母数量、糖化酶活力、还原糖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加入8%(质量分数,下同)的大豆,拌进0.5%(体积分数,下同)酒曲药,在32℃下恒温发酵42 h,甜酒酿酒香协调且有特殊香味,滋味协调绵甜,达到最优品质。发酵过程中,酵母的数量在22~34 h内急剧增加,34~56 h后进入稳定期,菌数基本保持不变;糖化酶活力在发酵22~37 h内迅速增大,37 h以后糖化酶的活力逐渐下降;22~36 h内还原糖的含量快速增加,36 h以后还原糖的含量增加缓慢,64 h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6.
选用杨木木屑水解液为发酵基质,利用木醋杆菌发酵制备细菌纤维素。研究还原糖浓度、初始p 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细菌纤维素产量、持水性和复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细菌纤维素的适宜条件为:杨木木屑水解液还原糖浓度为2.5%,初始p H为6.0,接种量为6%,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30℃,在此条件下,细菌纤维素产量为3.14 g/L,持水性为98.72%,复水率为86.69%。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法等技术分析了所制备的细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超微细网状结构,且产物中含有的基团与纤维素结构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清香型白酒中不同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相互作用,了解不同菌株的发酵性能,为更深入地认识白酒发酵机理、实现发酵过程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程序控温和固态发酵模拟清香型白酒酿造环境,测定纯培养和共培养中菌株的理化指标、活菌数以及主要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J1糖消耗快产乙醇和酯类物质多,Lactobacillus plantarum JMRS4糖消耗快产酸较多。共培养中乳酸菌对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J1的生长和产乙醇抑制较大,对Candida aaseri MJ7产乙醇几乎无影响。乳酸菌对Pichia kudriavzevii MJ14的生物量和乙醇代谢抑制作用较小,还对其产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和异戊醇等代谢产物有促进作用;而反过来Pichia kudriavzevii MJ14对3株乳酸菌产乳酸均有抑制作用,对产乙酸则有促进作用。【结论】建立了一种固态培养方法,结合清香型白酒发酵温度变化规律,有效模拟了实际发酵环境。Pichia kudriavzevii MJ14在与乳酸菌共培养中受到的抑制较小并能有效抑制乳酸菌产乳酸,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J1能代谢产生多种风味物质,对清香型白酒酿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嗜线虫致病杆菌 (Xenorhabdus nematophilus)产生抗生素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该菌代谢过程 p H值、还原糖、总糖、氨基氮与抗生素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筛选该菌对碳源和氮源的要求 ,用正交试验初步确定了该菌产素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和条件为 :玉米粉 1% ,大豆粉 3% ,蔗糖 1% ,蛋白胨 1.5% ,KH2 PO4 0 .0 2 % ,Mg SO4 0 .2 % ,活化剂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无花果自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测定其发酵过程中pH、总酸、总糖、总酚、总黄酮、有机酸等理化指标和活性物质,以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这4个指标考察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代谢产物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无花果酵素发酵的各个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确定自然发酵最优的发酵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持续降低,总黄酮呈现波动变化,总酸、总酚、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无花果酵素中检测出了13种主要有机酸,其中含量比较丰富的是乳酸、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醛酸和泛酸。在发酵第60天时,综合评价值(CEI)最高,发酵80天之后持续下降,以此可以作为无花果酵素前发酵结束的依据,为无花果酵素发酵阶段精准调控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混合生长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植物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的研究得出乳酸菌混菌发酵能显著降低发酵液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结论.此外,研究还发现菌粉活化12 h后降解效果最佳.该研究为发酵蔬菜用乳酸菌发酵剂的开发及其产品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