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全球性的外来入侵鱼类之一,已经入侵到全世界多个自然水域,严重威胁着土著鱼类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了有效控制自然水域中尼罗罗非鱼的数量,本实验室筛选出一种对尼罗罗非鱼具有特异性杀灭作用的有机磷类药物"灭非灵",用于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应急防治。本文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方式,验证"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和多种常见鱼类的毒杀效果,并测定了"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幼鱼(体长4.0±0.23 cm,体重2.5±0.44 g)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和其在环境中的安全浓度。结果表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毒杀效果非常显著(P0.01),暴露在0.10、0.17和0.20 mg·L-1药液中的尼罗罗非鱼在96 h内全部死亡,而草鱼,鲮,鲫,斑马鱼、唐鱼和泥鳅均能正常生长;"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167、0.077、0.057和0.043 mg·L-1,安全浓度为0.0043 mg·L-1。结果证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应急防治有积极的效果,可应用于小水域内入侵尼罗罗非鱼的特异性灭除。  相似文献   

2.
通过"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重为34.65±5.69 g)的急性毒性试验及对鳃、肝、肾的组织学研究,从组织学角度探讨了"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致死机理。结果表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24、48、72和96 h-LC50分别为0.148、0.103、0.048和0.032 mg·L-1;其组织病理学损伤表现为鳃小片萎缩、卷曲、坏死、脱落和融合,鳃间隙分泌大量的粘液细胞;肝细胞肿大,空泡化,细胞界限模糊,细胞核固缩;肾细胞肿大,充血;"灭非灵"对3种组织的损伤程度为鳃肝脏肾脏,3种组织的损伤很有可能是造成尼罗罗非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背景】罗非鱼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有多个品系,其养殖范围已遍布85个国家和地区。1956年我国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经过养殖及推广,2006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到100万t。但是,该外来物种在给我国带来良好经济价值的同时,对土著种类及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方法】对近几年珠江水系渔获物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观察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形态,统计尼罗罗非鱼苗对其他鱼苗的最大捕食量及捕食规格,以分析罗非鱼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珠江水系的入侵现状。【结果】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快,卵黄营养非常丰富,比珠江水系土著种类更有竞争性;罗非鱼苗呈现很强的攻击性与捕食性;尼罗罗非鱼已经扩散到珠江水系各主要河流,并在部分江段形成优势种群。【结论与意义】尼罗罗非鱼种群快速扩张,对土著种已构成严重威胁,有必要将其列为珠江水系高危入侵种。  相似文献   

4.
甲基睾丸酮在罗非鱼苗种体内的消解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养殖场在大规模养殖下,甲基睾丸酮用于尼罗罗非鱼苗雄性化后在苗种体内的消解规律。采用含200mg/kg甲基睾丸酮的饲料持续喂养尼罗罗非鱼苗30d来进行雄性化,随后鱼苗放入池塘来进行甲基睾丸酮的消解实验,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间鱼苗体内甲基睾丸酮的残留量,并用SPSS Statistics 17.0统计软件结合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来研究甲基睾丸酮的消解规律。结果表明,两次投喂间甲基睾丸酮在罗非鱼体内是缓慢减少的,但是在罗非鱼雄性化期间甲基睾丸酮在罗非鱼体内具有一致性。此外,停药后甲基睾丸酮消解比较缓慢,在停药约115d,鱼苗体重为(14.12±2.12)g时甲基睾丸酮才基本无检出,拟合回归得到指数方程y=1779.6e-0.0369x,R2=0.9332。这说明甲基睾丸酮的消解符合指数递减,后期消解缓慢,建议在养殖过程中不宜使用甲基睾丸酮。  相似文献   

5.
吉丽罗非鱼是由耐盐性较强的萨罗罗非鱼做父本与生长速度较快的尼罗罗非鱼做母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自交产生,2009年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养殖新品种。为了分析吉丽罗非鱼及其两亲本遗传特性,选择有代表性的6对微卫星引物,对这3种罗非鱼遗传变异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6对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为180~350bp,共发现21个等位基因,鱼类群体间、微卫星座位间及等位基因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2)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指数(H)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值等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都是吉丽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吉丽罗非鱼PIC值达到了0.657,属于高度多态性。(3)吉丽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遗传距离要比与尼罗罗非鱼的近,萨罗罗非鱼对吉丽罗非鱼的遗传影响要大于尼罗罗非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蛋白激酶C theta(PKCθ)和Spartin的蛋白表达情况,本实验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和提纯了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的重组蛋白,并利用日本大耳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制备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的特异性,并检测其在罗非鱼肝、脾、肠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实验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B2m-PKCθ和pET-B2m-Spartin,实现了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PKCθ重组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分子量约为56 ku;Spartin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30 ku,以包涵体蛋白的形式存在。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均高达1︰512 00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多种异构体;PKCθ蛋白在罗非鱼肝、脾、肠与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Spartin蛋白在罗非鱼的肝、脾和肠组织中不表达,在肌肉组织中表达。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获得了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并明确了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尼罗罗非鱼胚胎及胚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尼罗罗非鱼属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本属约100多种。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原产于非洲,现已被移殖各地。其特点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繁殖力高。比莫桑比克罗非鱼(T. mossambica)增产50%,养殖前途很大。罗非鱼养殖为世界许多地区所重视,成为蛋白质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检测了一个奥利亚罗非鱼(au)和湘湖(nx)、美国(nm)、沙市(np)三个尼罗罗非鱼养殖群体(Table1)。在20外引物(Table2)中筛选到12个引物,它们的扩增物显示了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二者在群体内或群体间存在遗传差异。其中(Fig.1),OPZ06、OPZ16、OPZ12和OPZ19四个引物分别有一个扩增片段具有种的特异性。它们的大小分别是900、1500、1700和730bp。可以作为鉴别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二者的分子遗传标记,湘湖(nx)、美国(nm)和沙市(np)三个尼罗罗非鱼群体都保留了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而奥利亚罗非鱼(au)的群体内遗传变异最小。奥利亚罗非鱼(au)与湘湖(nx)、美国(nm)、沙市(np)三个尼罗罗非鱼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是0.285、0.262和0.344(Table3),说明奥利亚罗非鱼(au)和沙市尼罗罗非鱼(np)杂交将可能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9.
【背景】广东省是我国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许多外来水生动物在广东省的河流均有分布,但有关其具体分布和数量缺乏系统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鉴江、韩江、潭江、西江、北江、东江等水系的外来水生动物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调查到的外来水生动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入侵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共调查到13种外来水生动物,包括巴西龟、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下口鲶、革胡子鲶、食蚊鱼、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等11种脊椎动物和福寿螺、克氏原螯虾2种无脊椎动物;其中以福寿螺、巴西龟和3种罗非鱼的分布最为广泛。【结论与意义】几种外来水生生物主要通过水产养殖、观赏渔业和生物防治引种入侵;典型的"R"策略者、对环境具有较强耐受力的生物、杂食性鱼类更容易成功入侵。  相似文献   

10.
用RAPD技术对罗非鱼遗传变异的研究及应用(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检测了一个奥利亚罗非鱼(au)和湘湖(nx)、美国(nm)、沙市(np)三个尼罗罗非鱼养殖群体(Table1)。在20个引物(Table 2)中筛选到12个引物,它们的扩增产物显示了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二者在群体内或群体间存在遗传差异。其中(Fig.1), OPZ06、 OPZ16、 OPZ12和 OPZ19四个引物分别有一个扩增片段具有种的特异性。它们的大小分别是900、1500、1700和730bp。可以作为鉴别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二者的分子遗传标记。湘湖(nx)、美国(nm)和沙市(np)三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内遗传变异相似性指数S分别为 0.798、 0.795和0.824(Table 3)。表明:这三个尼罗罗非鱼群体都保留了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而奥利亚罗非鱼(au)的群体内遗传变异最小。奥利亚罗非鱼(au)与湘湖(nx)、美国(um)、沙市(up)三个尼罗罗非鱼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是0.285、0.262和0.344(Table 3),说明奥利亚罗非鱼(au)和沙市尼罗罗非鱼(np)杂交将可能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1.
尼罗罗非鱼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南地区生长于池塘环境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性成熟日龄是110—130天,雄性比雌性普遍早熟20天。精细胞的发生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同样,卵细胞的发生也能完成由卵原细胞到卵子的全部发育过程。初级卵母细胞处于Ⅲ时相阶段时,可由包被卵周的滤泡细胞分泌产生放射膜,但放射膜不在动物性极形成受精孔,也无精孔细胞的分化,证实尼罗罗非鱼是属于非受精孔受精类型。初级卵母细胞由Ⅲ时相发育到Ⅳ时相是非同步性的,产后卵巢的组织学结构为第Ⅳ期,卵巢系数在繁殖季节可出现三次高峰,证实尼罗罗非鱼是属于多次产卵类型。通过对精巢组织学的研究,发现尼罗罗非鱼的第Ⅰ期精巢是自然两性嵌合体。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耐寒性状的分子基础并为耐寒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研究从尼罗罗非鱼中克隆了HSP60家族TCP-1-beta和TCP-1-eta基因并对其在低温诱导下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尼罗罗非鱼TCP-1-beta cDNA长度为1755 bp,包括160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34个氨基酸;尼罗罗非鱼TCP-1-eta cDNA长度1651 bp,包括1638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45个氨基酸。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的蛋白序列比对结果显示,TCP-1-beta和TCP-1-eta蛋白在物种间同源性很高,且都具有保守的ATP结合结构域等,预示其在物种间功能的保守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TCP-1-beta和TCP-1-eta在各组织中呈遍在表达,但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诱导温度从22℃降至12℃,不同低温诱导48h后TCP-1-beta和TCP-1-eta均呈上调表达,在18℃时表达开始上调,随着低温胁迫程度加强,表达上调幅度增大,至12℃时表达量达到最高,TCP-1-beta和TCP-1-eta上调幅度分别达到常温的12.2倍和10.7倍。这些结果预示在尼罗罗非鱼中,TCP-1-beta和TCP-1-eta是潜在的耐寒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3.
【背景】罗非鱼类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南方水域已经成为常见种,但至今九龙江罗非鱼类的种类与分布情况尚未见报导。【方法】2013年11月和2014年4月,在九龙江华安段设置6个站位,采用流刺网对罗非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2次调查。【结果】调查水域罗非鱼种类有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加利亚罗非鱼3种。罗非鱼类分别占本次调查渔获总数量和总重量的35.96%和30.63%,以潭口河段罗非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该站位渔获总数量和总重量的72.97%和61.55%。调查采集的罗非鱼类样品中以齐氏罗非鱼占比最高,占罗非鱼类数量和重量的62.50%和54.53%。罗非鱼类均为小型个体,以尼罗罗非鱼个体为最大,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3.4 cm和107.3 g;其次为加利亚罗非鱼,分别为12.9 cm和96.9 g;最小为齐氏罗非鱼,分别为12.0 cm和74.1 g。【结论与意义】罗非鱼类个体数量和种类数量从九龙江上游(北)到下游(南)呈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趋势,在部分水域罗非鱼类已经成为主要类群。外来物种罗非鱼类对本土鱼类具有竞争优势,其对九龙江水域的入侵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渔业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尼罗罗非鱼ZAP-70原核表达载体,纯化其重组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尼罗罗非鱼ZAP-70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入大肠杆菌B21中诱导表达,将表达的ZAP-70蛋白免疫日本大耳兔得到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技术鉴定抗体的特异性和效价。[结果]成功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 ET-B2m-ZAP-70,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39 k Da,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获得效价为1∶512 000的多克隆抗血清,WB检测显示该抗体能够特异性的识别所表达的ZAP-70重组蛋白。[结论]尼罗罗非鱼ZAP-70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21中高效表达,分子量约为39 k Da,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探索ZAP-70在尼罗罗非鱼免疫系统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中草药鱼腥草与罗非鱼共生池塘养殖系统, 研究了该系统中鱼腥草作为浮床植物对吉富罗非鱼非特异免疫力影响和对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 在持续3 个月的养殖实验过程中, 实验塘COD、NH4+-N、NO2 – -N、TP 和PO43-–-P 等主要水质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塘(P<0.05); pH、DO 则呈不规律波动, 实验塘与对照塘无显著差异。实验塘罗非鱼血清溶菌酶(LSZ)、一氧化氮(NO)、碱性磷酸酶(AKP)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均高于对照塘(P<0.05), 丙二醛(MDA)活力则低于对照塘(P<0.05)。此外, 实验塘和对照塘罗非鱼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5.25%和88.15%;实验塘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分别达到326.63%和161.19%, 远远高于对照塘的264.4%和143.68%。结果表明: 鱼腥草浮床对罗非鱼池塘养殖水质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可较好促进水体的自净功能。同时, 鱼腥草浮床可明显提高罗非鱼非特异免疫能力, 从而提高其成活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16.
裴芳芳  朱鹏  闵航  陆开宏  叶央芳 《微生物学报》2011,51(10):1342-1350
摘要:【目的】为探讨4 对不同的引物对封闭循环养殖系统生物膜中β 变形菌亚纲氨氧化细菌(β-AOB) 的特异性差异。【方法】采用16S rDNA 文库克隆技术对β-AOB 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以引物CTO189f/CTO654r 扩增构建的文库中所含β-AOB 比例最高,可达67. 3%。不同封闭循环养殖系统的生物膜对引物的扩增效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以养殖尼罗罗非鱼的封闭循环养殖系统生物膜为DNA 来源的,引物均有较高的扩增效率。【结论】针对封闭循环养殖系统生物膜中的β-AOB,特异性最高的是CTO189f /CTO654r 引物。  相似文献   

17.
应用3′/5-′RACE方法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Oreochromis aureus)罗非鱼胰蛋白酶ⅠmR-NA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胰蛋白酶ⅠmRNA序列全长分别为863bp和858bp,序列中均含有738个核苷酸组成的开放阅读框,编码长度为245个氨基酸残基的胰蛋白酶Ⅰ。胰蛋白酶Ⅰ氨基末端均存在信号肽和激活肽序列,序列中均具有与催化活性必须的高度保守的催化三联体氨基酸残基(His、Asp、Ser)和构成二硫键的12个半胱氨酸残基,以及决定底物特异性的保守性氨基酸残基即天冬氨酸残基和S1结合袋。南极鱼(Patanotothenia magellanica)、大西洋鲑(Salmo salar)、日本鲽(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西洋鳕(Gadusmorhua)、牛和人类胰蛋白酶mRNA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与奥利亚罗非鱼相比较同源性分别为58.3%—72.5%和63.3%—76.1%,与尼罗罗非鱼相比较同源性分别为59.1%—73.1%和63.6%—75.6%。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胰蛋白酶mRNA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2%和99.2%。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对虾-鲻鱼(SM)、对虾-罗非鱼(ST)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含量、颗粒物质、浮游生物以及对虾生长性能等指标变化, 研究了鲻鱼(Mugil cephalu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对虾养殖池塘内(1000 m2)的生态效益。实验时间为100 d。结果显示, 实验期间SM 和ST 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 在实验中后期,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NH4+-N、NO3 -N)低于ST 组, 然而TN 含量却高于ST 组, 且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同时,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ST组, 表明SM 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 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2 个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6.83 μg·L–1 和4.35-15.32 μg·L–1, 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 鲻鱼的扰动可以促进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4+-N、NO3 -N 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 对虾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 鲻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 罗非鱼通过围网隔离养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鲻鱼和罗非鱼对养殖系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尼罗罗非鱼Ikaros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在抗病原感染中的免疫调控机制, 实验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了尼罗罗非鱼Ikaros的cDNA序列以及利用PCR和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了Ikaros的基因组DNA序列, 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Ikaros mRNA的组织分布及其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响应。结果表明, 克隆的尼罗罗非鱼Ikaros基因组DNA为20454 bp, 包括7个内含子和8个外显子, 经可变剪接可形成6种不同的mRNA剪接异构体, 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Ikaros家族典型的锌指结构域且与硬骨鱼类Ikaros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70.6%—93.7%)。Ikaros基因在尼罗罗非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 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最高, 其次为胸腺、脾脏和头肾。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 血液、胸腺、脾脏、头肾中Ikaro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 并在48h达到峰值, 这表明Ikaros基因参与调控尼罗罗非鱼抵御无乳链球菌的免疫应答反应。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Ikaros基因在罗非鱼抗病原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是经常被用作种和种群水平系统研究的分子序列.本文分离了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内转录间隔区,包括部分185序列,ITS1、5.8S、ITS2全序列及部分28S序列.4尾奥利亚罗非鱼的10个克隆序列分析表明,其存在长度不同的a、b两种类型ITS1.a型长为536 bp,GC含量为69.96%;b型长为520 bp,GC含量为69.04%~69.42%.4尾尼罗罗非鱼的10个克隆序列分析表明,其只存在a型ITS1,长为536~540 bp,GC含量为69.42%~70.19%.与b型ITS1相比,a型ITS1在16~31 nt有16 bp片段(GGCCCGCCTCGGCGC)的插入.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共20条ITS序列中,5.8S长度均为157 bp,GC含量为56.69%~57.96%;ITS2为408 bp,GC含量为72.79%~74.26%.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ITS区序列相似性高达98.2%,表明这两种罗非鱼亲缘关系很近.此外,本文对14尾奥利亚罗非鱼、15尾尼罗罗非鱼以及15尾奥尼罗非鱼[O.aureus(♂)×O.niloticus(♀)]ITS1的扩增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均有a、b两种类型ITS1;15尾尼罗罗非鱼中1尾为a、b两类型ITS1,14尾为a型ITS1;15尾奥尼罗非鱼中则有6尾具有a、b两类型ITS1,9尾为单一的a型ITS1.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在ITS1这个位点一致性高,但尼罗罗非鱼中有1尾混杂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基因,同时也说明分子生物学手段应用于种质鉴定比形态学手段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