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于2015—2017年对珠江流域12个站位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及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种群资源量与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初步调查, 并对其资源量状况、空间分布特征与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近3年的调查时间里, 共采集到日本鳗鲡41尾, 平均年龄为(4.2±1.3)龄, 93%的个体未性成熟; 采集到花鳗鲡12尾, 平均年龄为(4.3±1.0)龄, 83%的个体未性成熟。日本鳗鲡在珠江水系最远能分布到红水河的合山江段, 其在渔获物中的数量百分比与重量百分比均低于百分之一; 花鳗鲡最远能分布到西江的石龙江段, 其在渔获物中的出现率低于两百分之一。珠江水系鳗鲡野生资源极度匮乏, 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发现日本鳗鲡空间分布主要受河流分维和河流宽度的影响; 花鳗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河流宽度和水深的影响。该研究是珠江水系野生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 研究结果将对鳗鲡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南鲌(Culter recurviceps)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经济鱼类, 由于受到近些年水利开发、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资源量快速下降, 亟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为保护和合理开发海南鲌种质资源, 本研究采集了华南地区23个地理群体207尾海南鲌样本, 测定了2个线粒体基因(CytbND2)并从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数据库获得相对应线粒体COI基因, 结合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发育分析、分化时间估算、单倍型网状图、群体遗传分析和Mantel检验)对海南鲌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展开研究。系统发育分析和单倍型网状图表明华南地区海南鲌群体被分成3个谱系(I、II和III), 其中谱系I和III由珠江的群体组成, 谱系II由海南岛的群体组成。分化时间估算发现3个谱系之间的分化时间介于0.028-0.251 Ma之间, 表明华南地区更新世气候变化可能是造成海南鲌谱系分化的重要原因。群体遗传分析发现海南鲌群体之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ST = 0.511, P < 0.001), 并且符合距离隔离模式(R = 0.348, P = 0.0010)。群体动态历史分析表明, 海南鲌群体可能在0.010-0.025 Ma经历了群体扩张, 表明更新世的气候波动也影响了海南鲌的群体大小和分布。综上所述, 海南鲌群体由3个谱系组成, 更新世气候变化是导致3个谱系分化和影响海南鲌群体动态历史的重要因素。此外, 海南鲌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也可能受到了空间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模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超  赖子尼  李新辉  高原  李跃飞  余煜棉 《生态学报》2013,33(14):4398-4408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对2009年该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45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42.44%和34.69%,其次是裸藻和蓝藻.PC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各类群的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主要受水温和径流量的影响.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高温季节高,低温季节低的特征,除因大多数藻类物种直接喜好高温之外,径流量的增大有助于真浮游绿藻种类的外源注入及半浮游和偶然性浮游硅藻种类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然而8月份第1个高峰出现之前,生物量波动不大,尽管水温的升高有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是径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稀释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和数值与总浮游植物极其接近,主要得益于真浮游硅藻物种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综上,水温升高对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径流量的增大虽然有助于种类丰富度的增加,但不利于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草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构建草鱼 (Ctenopharyngodonidellus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 (IGF Ⅰ )大肠杆菌表达质粒 ,对已克隆到的草鱼IGF Ⅰ基因进行改造 .改造后的基因去除了原cDNA的信号肽和E区序列 ,并在基因的两端分别加入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将改造后的编码草鱼IGF Ⅰ成熟肽基因亚克隆到pBV 2 2 0中 ,构建成表达质粒pBVgIGF7.转化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进行表达 .SDS PAGE显示 ,含重组表达质粒的菌株经热诱导后表达出一约 7 5kD的特异蛋白 .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 0 0 3% ,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重组蛋白经纯化和复性后 ,采用MTT法测定其对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和草鱼卵巢细胞CO的促增殖作用 .结果表明 ,所获得的重组草鱼IGF Ⅰ具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肠呼吸抑制胁迫对气呼吸鱼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鳃和肠道呼吸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初步探究其生理反馈调节机制,本文选取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n=60)进行肠呼吸抑制胁迫实验。分别对实验组(肠呼吸抑制,n=30)与空白对照组(n=30)的大鳞副泥鳅饲养驯化2周,测定其整体静止代谢率、呼吸频率、鳃和肠道各段的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酶(NKA)、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肠呼吸抑制胁迫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鳞副泥鳅整体静止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呼吸频率显著加快(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后肠琥珀酸脱氢酶和Na+/K+ATP酶显著降低(P0.05)。同时实验组大鳞副泥鳅后肠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大鳞副泥鳅鳃和前中肠的过氧化氢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后肠则有显著性升高(P0.05)。当大鳞副泥鳅肠呼吸受到抑制时,会加强其鳃部有氧呼吸代谢,弥补肠呼吸缺失部分,满足机体生理需求,而气呼吸的后肠会有一定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鳤(Ochetobius elongatus)曾经是我国许多河流的重要经济鱼类,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干扰等原因, 鳤的资源量萎缩严重, 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目前, 常规采样方法获得鳤样本的难度较大, 致使相关研究难以开展。本研究通过仔鱼采集和成鱼采集的手段, 测定两个线粒体基因和两个核基因, 对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历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可能经历了遗传瓶颈效应。此外, 种群动态历史分析发现, 西江中下游鳤在后更新世期间(0.06和0.13百万年前)经历了种群扩张, 刚好处于中更新世(0.78-0.126百万年前)冰期褪去之后, 表明更新世气候的波动影响了西江中下游鳤的种群动态。作为鳤可能的重要产卵场, 西江中下游部分江段可以考虑建立鳤的自然保护区, 用于保育和修复鳤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背景】罗非鱼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有多个品系,其养殖范围已遍布85个国家和地区。1956年我国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经过养殖及推广,2006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到100万t。但是,该外来物种在给我国带来良好经济价值的同时,对土著种类及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方法】对近几年珠江水系渔获物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观察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形态,统计尼罗罗非鱼苗对其他鱼苗的最大捕食量及捕食规格,以分析罗非鱼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珠江水系的入侵现状。【结果】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快,卵黄营养非常丰富,比珠江水系土著种类更有竞争性;罗非鱼苗呈现很强的攻击性与捕食性;尼罗罗非鱼已经扩散到珠江水系各主要河流,并在部分江段形成优势种群。【结论与意义】尼罗罗非鱼种群快速扩张,对土著种已构成严重威胁,有必要将其列为珠江水系高危入侵种。  相似文献   
8.
beta多样性反映了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差异, 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云南元江干热河谷41个植物群落样方进行调查, 用Jaccard相异系数表征物种beta多样性, 用样方之间的最近谱系距离(mean nearest taxon distance, MNTD)及平均谱系距离(mean pairwise distance, MPD)表征谱系beta多样性, 采用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和方差分解方法, 探讨了该区域干热河谷典型植物群落的物种beta多样性和谱系beta多样性与样方间环境差异(主要是气候)及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群落间的地理距离和年平均温度差异对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的物种beta多样性和谱系beta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2)地理距离对物种beta多样性和MNTD的影响最大; 地理距离和年平均温度差异对MPD的影响均较大; (3)样方间年平均温度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和地理距离能够解释群落间beta多样性及谱系beta多样性11-13%的变异。以上结果表明, 生态位分化和扩散限制对该地区植物群落的beta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扩散限制的影响可能更大。此外, 人类活动等其他因素也很可能对元江干热河谷的群落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设得到广泛重视, 全球、地区或国家生物多样性观测网不断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的理论框架得到发展, 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核心监测指标(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 EBV)。鱼类多样性监测的理论框架包含于生物多样性核心监测指标之内, 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等多层次进行。基于鱼类监测提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IBI)强调不同物种的生态功能, 可以综合反映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得到广泛应用。鱼类多样性的监测方法是传统网具和现代水声学等方法的结合。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进行简单的指数比较, 也可以进行长期的趋势分析, 寻找关键节点, 探讨宏观生态格局的变化。中国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监测网隶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 拟选取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澜沧江、怒江、塔里木河及青海湖8大流域, 对25个重要区域和24个重点物种(类群)进行监测, 从重要区域鱼类群落结构、重点物种(类群)种群动态和个体生物学特征、遗传多样性、早期资源等不同层次, 全面监测我国内陆水体鱼类生物多样性状况。  相似文献   
10.
布哈河青海湖裸鲤鱼苗鱼卵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1日到10月7日,使用水文过河缆道及圆锥网接滤过式集苗器进行采样,对青海湖布哈河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青海湖裸鲤的自然繁殖状况,为其资源监测及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性资料。结果表明:布哈河中鱼类早期资源种类单一,主要为青海湖裸鲤,采样期间有多次苗汛,主要苗汛出现于7月份,9月上旬仅有小规模苗汛;鱼苗平均密度3.17ind.·m-3,最高达54ind.·m-3;晚上鱼苗密度(22:00-22:10)与下午鱼苗密度(14:00-14:10)有显著性差异(df=98,P<0.05);青海湖裸鲤的鱼卵在上层平均密度为0.075ind.·m-3,下层平均密度0.175ind.·m-3,两者亦存在显著性差异(df=10,P<0.05);鱼苗的漂流运动主要集中在晚上;总体上看,鱼苗主要分布在河流上层,有近岸分布的趋势,而鱼卵则主要分布在河流下层,接近河流中央位置;鱼苗断面系数为0.43,鱼卵断面系数为2.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