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汝骅 《生物学通报》2004,39(2):39-41
项目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之一,其学习活动方式称为项目学习,它对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现课程综合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概述了项目课程的涵义、起源、特点及其程序化阶段,并以生物学科为例,探讨了项目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源多元化,陈旧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需求。基于当前“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本课程组教学团队以工作岗位为引领,紧密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引入与生活相关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相关课程实验项目进行整合,建立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实验体系;同时加大实践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比例,使学生重视每次实践教学。以上教学改革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提升了综合素养,使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优质的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文章对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在课程目标、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改革的措施,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生物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的长效改革,同时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生物化学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吴伟  李慧涵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91-1195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近两年来获得广泛关注。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以达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具有显著的共性和关联,是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结合本科生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例子,本文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经验,重点探讨如何发掘专业知识点的思政内涵,为相关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传统工科高校环境类专业的前置核心专业必修课程,为满足新时代下新的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教学团队聚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四大痛点问题,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思政融入四大环节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经多轮成果应用与迭代以及多方教学评价,结果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显著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生命世界》2010,(7):112-112
<正>自2006年以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先后在全国组织举办了4届。论坛分别以"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宏观生物学与人才培养"、"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生命科学发展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和我国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探讨了"工作过程导向"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的适用性。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为例,论述了本门课程开展"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介绍了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教改经验。结果显示,实施教学改革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学生就业普遍受到用人单位认可;改革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后续教学过程中将寻求一切可能的解决办法,坚持不懈继续完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建设。  相似文献   

8.
优质资源的共享建设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本项目通过构建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任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团队,借助教育技术的手段,搭建Moodle教学平台,录制微课等新型资源,通过双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有利于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和快速学习,提高了课程网站和教学互动平台的利用率,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本课程在考研资源库等拓展资源建设、课程团队组建上体现特色,实现了教学模式和育人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走进企业的生产线进行实践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习资源不足一直是限制微生物工程课程开展高水平实习教学的瓶颈。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化生产线不但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复杂的生产系统中的理论性知识,还能进行更深层次的虚拟操作,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为了更好地发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文中对微生物工程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教学价值进行了归纳,对其建设进展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对限制其共享应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笔者在生物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就"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新  相似文献   

11.
于汉寿  杨冰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12-1116
从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课程的定位、研究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知识背景差异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师生交流平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医学课程整合是医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南京大学医学院对本科二、三年级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分内容、分阶段的局部整合,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提高基础医学教学的效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学面授导学与网络课程的相互融合可有效推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从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效果”4个主要教学环节入手,提出将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构建面授导学与网络信息化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兴趣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改进教学大纲、加强技能训练;深化知识结构,完善教学实习和开展综合实验,确保实验质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公共营养师人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以注重综合素质、强化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完善知识结构为重点的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阐明生物工程师应具备的以五种能力和五种意识为核心的工程素质内涵,明确培养工程素质实施的核心课程;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建设素质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以生物工厂设计和工艺改进的教学特色课程群;实施启发式、分组讨论法、比较归纳法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强化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项目实训是本科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中的第三大模块。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从引入项目实训的意义、实施、效果等三方面探讨项目实训在微生物学及相关课程中的应用,达到提升学生专业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为其他两个模块在课程中的应用和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入手,针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三大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方法,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以研究型实验为主的实验项目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应用,旨在不断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两年多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教学改革,我们在双语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工作安排和学生考试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达到了学校批准立项的教学改革专项(双语课程建设)研究课题预期目标,为我们进一步完善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学科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该专业本科生夯实基础、学好专业、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基于长期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实践,对生物化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与更新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旨在为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使高校教学在教学场景、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特点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将智慧教学工具引入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以及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雨课堂教学工具将智能手机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实现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数据有助于教师更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和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其次,在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心平台上开展了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微生物学模块化实验"的建设工作。课程建设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岗前培训;课程内容应考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制作成本和学习成本等因素。在线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提供支撑条件,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