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用PAP法、胸腺细胞增殖法、脾细胞增殖法,分别检测16例体外HBV感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与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感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中的HBcAg和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的诱生活性(以△cpm值表示)。结果显示,体外HBV感染组与体内HBV感染组骨髓MNCs中HBcAg检出率分别为50%和43.7%。本实验结果表明,HBV在体外感染骨髓MNCs,且与体内自然感染相符,但光镜下未观察到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体外感染组与体内感染组IL-I和IL-2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且细胞中HBcAg检出阳性者较阴性者下降更为明显(P<0.01)。IL-1和IL-2诱生活性降低与HBV侵染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内复制有密切关系,从而提示,IL-1和IL-2降低可能影响HBV的清除而引起慢性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自力  梁国栋 《病毒学报》1999,15(2):119-124
利用腺病毒表达系统在肝癌细胞中成功地表达了有生物活性的白细胞介素-12(IL-12)。IL-12的P35和P40 cDNA分别克隆到腺病毒载体pACCMV.pLpA,构建pAC/P35和pAC/P40表面质粒。与腺病毒重组质粒pJM17共转染293细胞,通过基因重组产生IL-12P35和P40重组腺病毒。用重组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株HepG2和SMMC7721,经ELISA和Western检测证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柯萨基B3病毒(CoxsackievirusB3)对正常人PBMC白细胞介素一2受体(mIL一2R)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为89.83±7.03%,对照组为52.5±6.13%,表明CoxsackievirusB3能作用于PBMC,使其mIL一2R表达明显减少(P<0.01),由此影响IL-2发挥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如促使T细胞增殖,NK细胞活化等,本文认为mIL-2表达减少可能是CoxsackievirusB组病毒所致心肌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细胞免疫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蓓  姚坤 《Virologica Sinica》1998,13(3):232-236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APAAP法及MTT法,研究了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中国南京地方株CN5感染细胞病毒抗原表达的形态学和动力学特征、CD抗原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及PHA诱导的细胞增殖反应的改变。结果显示,CN5感染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后8~12h即可在细胞内检出病毒抗原,至接种后48h,病毒抗原阳性细胞可达36%;CN5感染CBMCs和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后可引起两者CD3阳性细胞减少、CD4阳性细胞增多,而对CD2、CD8、CD45RA阳性细胞百分率未见明显影响;CN5感染细胞裂解液对PHA诱导的PBMCs增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该裂解液的蛋白浓度之间呈一剂量依赖关系,且可被HHV6抗血清所逆转。  相似文献   

5.
对362名无症状高滴度HBsAg携带者用RIA法检测HBeAg、Anti-HBe、Anti-HCV、Anti-HDV。结果表明,HBeAg阳性率随HBsAg滴度的增高而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叠感染以HBV+HCV最高,占27.6%;其次是HBV+HDV,占9.1%;HBV+HCV+HDV最少,占6.4%。但是,以上重叠感染率均与HBsAg滴度及/或HBeAg阳性率高低无关(P>0.05)。调查显示,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HBV+HCV,或HBV+HDV,或HBV+HCV+HDV的重叠感染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6.
赵波  李保仝 《病毒学报》1995,11(2):169-172
用人工合成的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V-Ag)肽建立了检测抗HDV-IgM抗体的ELISA方法。本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特异性强,与抗HAV-IgM'抗HBc-IgM、抗HBs-IgM、抗HCV-IgM、抗CMV-IgM、抗RV-IgM、类风湿因子(RF)及抗核抗体(ANA)阳性血清均不起反应,且可被2-巯基乙醇阻断而不起反应。经初步临床应用,31例正常人血清抗HDV-IgM全部阴性,28例慢  相似文献   

7.
HCV NS5B基因片段克隆入BAC-TO-BAC^TM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pFASTHTc载体质粒,转化DH10BAC^TM感受态细菌获得重组的Bacmid质粒,将重组Bacmid质粒转染Sf细胞,获得的重组杆状病毒可表达目的蛋白。免疫印迹和体外活性检测表明,所表达蛋白为HCV NS5B蛋白,具有多聚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 1受体(IL-1R)结合而起作用。以杆状病毒为载体在昆虫细胞中克隆表达了小鼠I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sIL-1 RI)基因。以NIH/3T3细胞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小鼠sIL-IRI的cDNA,克隆至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AcGP67B,将转移重组质粒与野生病毒ACNPV DNA共转染昆虫细胞Sf9,经同源重组得到重组杆状病毒rACNPV。应用经纯化的rAcNPV感染昆虫细胞Sf9,表达获得重组的sIL-1RI。经对亲和层析样品的SDS-PAGE分析和对IL-1β生物活性阻断作用实验证实,表达产物能够与其配基结合,并且能够分泌至细胞培养上清中。  相似文献   

9.
抗丙肝病毒核心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基因工程重组技术获得的丙肝病毒(HCV)核心蛋白抗原与鼠血清白蛋白交联后免疫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建立了4株稳定分泌抗核心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试验结果表明,该4株McAbs与免疫抗原及核心区C33肽、CP9、CP10抗原有较强的抗原-抗体反应,与HCV NS3、NS4、NS5无反应,在竞争ELISA中,对HCV-IgG阳性血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株McAbs中3株为IgG2  相似文献   

10.
克隆小鼠白细胞介素12(IL-12)p40及p35cDNA,并构建同时含mIL-12p40和p35cDNA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及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白细胞介素12是由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产生的一种异二聚体细胞因子,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用脂多糖(100pg/ml)和小鼠重组干扰素(IFN-γ500U/ml)体外联合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从中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出含信号肽的小鼠白细胞介素12(mIL-12)p40及p35全长cD-NA.PCR产物经酶切后,分别克隆至pBluescriptⅡSK载体中,序列测定结果与文献报道序列一致.然后利用脊髓灰质炎(Polio)病毒内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连接mIL-12p40及p35cDNA,亚克隆至pcDNA3载体中,构建成含mIL-12p40及p35cDNA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即pcDNA3/mIL-12,p40及p35cDNA同时受pcDNA3中hCMV启动子驱动,将p40及p35转录至同一mR-NA上.通过LipofectAMINE将pcDNA3/mIL-12转染COS-7细胞,72h收集培养上清,测定m  相似文献   

11.
应用ELISA和PCR法检测502例乙肝病人血清,401例HBsAg阳性血清中,有114例(28.4%)抗-HCV和HCVRNA双项阳性,25例(6.2%)HCVRNA单项阳性;21例(5.2%)抗-HCV单项阳性。将HBsAg乙肝病人分成HBVDNA,HBeAg阳性组和HBVDNA,HBeAg阴性组。前者抗-HCV阳性率为11.6%~20.5%,HCVRNA阳性率为16.2%~20.5%。后者抗-HCV阳性率为20.2%~55.6%,HCVRNA阳性率为23%~60.3%。结果说明长期携带HBV者和慢性乙肝病人均可重叠HCV感染。HBVDNA阳性组抗-HCV和HCVR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VDNA阳性组  相似文献   

12.
对379例良、恶性肝组织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33%的慢性迁延性肝炎(6/18)、76%的慢性活动性肝炎(26/34)、92%的肝硬变(57/62)和97%的肝细胞性肝癌(HCC)(58/60)中有HBxAg表达,阳性率高于HBsAg或HBcAg。癌周肝中的HBxA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癌周肝。与其它2种HBV抗原不同,HBxAg表达在细胞类型上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在肝小多角细胞(SPLC)、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SCD)及HCC中较强。与IGFⅡ、c-erbB-2、c-myc和EGF-R表达进行的对照研究表明HBxAg与IGFⅡ和c-erbB-2这2种HCC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PCNA染色结果显示HBxAg阳性组织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HBxAg阴性组织。我们的结果还表明HBxAg表达与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和进展有关、提出HBVX基因可能通过其表达产物(HBxAg)首先激活IGFⅡ、c-erbB-2基因,继而引起显著的SPLC增生和SCD而参与HCC发生的.  相似文献   

13.
广东两株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省两名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病人中采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将其与正常人PBMCs共培养分离人免疫缺陷病毒(HIV),3周后检测上清HIV-1p24抗原(ELISA法)超过阈值。将共培养第四周细胞和上清分别感染H9细胞(T细胞淋巴瘤传代细胞),一周后检测HIV-1 p24怕,证明有病毒生长。用HIV-1 ENV基因引物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证实,两株新分离的病毒  相似文献   

14.
从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研究了新型生长抑肽(EPP)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表明:EPP对NC3H10及TC3H10细胞的DNA合成均有抑制作用,当EPP与cAMP的位点选择性类似物8-Br-cAMP共同作用时,其对NC3H10细胞的DNA合成的抑制作用消失,而对TC3H10仍具有抑制作用;核酸杂交分析表明,EPP可以抑制c-fos、neu、ki-ras三类癌基因在转化细胞中的表达。证明了EPP对转化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且与8-Br-cAMP联合使用时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IFN抗HBV疗效,实现感染细胞水平上的抗病毒性肝炎导向治疗,我们将抗HBsAg单克隆抗体(McAb)的F(ab')2片段与IFN文联,所得交联体称为乙型肝炎导向干扰素(T-IFN)。应用HBVDNA转染细胞系(2,2,15细胞)作模型,对T-IFN进行了体外抗HBV实验:通过检测细胞上清液HBsAg、HBeAg和HBVDNA水平的变化,结合细胞存活率来评价其抗HBV活性,并与游离IFN和McAb以及二者的混合法(Mix)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12天作用,T-IFN在细胞存活率、对HBsAg和HBeAg抑制率及时HBVDNA抑制作用等方面均优于游离崳桑疲巍ⅲ停悖粒夂停停椋裕椋疲魏鲜逝ǘ任保担埃啊常埃埃埃桑眨恚欤谡庖慌ǘ认拢赴婊盥省荩罚梗叮ィ龋拢螅粒缫种坡剩担罚场叮罚叮ィ龋拢澹粒缫种坡剩矗埃薄担保玻ィ危模猎冢保妫缢揭韵拢欢嘤εǘ鹊模桑疲巍ⅲ停悖粒夂停停椋模危猎冢欤穑缢揭陨希龋拢螅粒绾停龋拢澹粒缫种坡示陀冢裕桑疲巍L崾荆砸唬桑疲慰赡茉诓《荆危模粮粗啤⒉《镜鞍缀铣杀泶锏榷嘞罨方谏戏⒒右种谱饔谩#裕桑疲慰梗龋幔中Ч庞冢桑疲巍  相似文献   

16.
番茄系统感染TMV(tobaccomosaicvirus)诱导叶β-N-乙酰氨基已糖苷酶活性升高。番茄叶胞外提取液经冰冻干燥浓缩,-20℃丙酮沉淀、CM-SephadecC-25离子交的层析,PBE94(PolybufferExchanger94,Sigma)聚焦层析和SEPHADEXg-150凝胶层析纯化,获得纯化的β-N-乙酰氨基乙糖苷酶。凝胶层析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145kD,SDS-PAGE  相似文献   

17.
用原位杂交法及激光光密度计灰度扫描半定量法,比较了老年组(24月龄)与青年组(6周龄)Wistar大鼠离体培养的主动脉VSMC(5-10代)c-myc与HSP70基因的表达及红细胞抗高血压因子(AHF)、去甲肾上腺素(NE)与人参皂甙对上述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龄导致的VSMC增殖很可能与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NE、AHF和人参皂甙可以通过调控c-myc基因的表达来影响VSMC增殖。2.增龄伴随的应激能力下降可能与HSP70基因表达的减少有关。3.HSP70基因也可能参与了VSMC增殖与分化的调控,NE、AHF与人参皂甙可能通过调控HSP70基因的表达来影响VSM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张治平  李元 《遗传学报》1999,26(1):8-14
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IL-1R)结合而起作用,以杆状病毒为载体在昆虫细胞中克隆表达了小鼠I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基因,以NIH/3T3细胞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小鼠sIL-1RI的cDNA,克隆至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AcGP67B,将转移重组质粒与野生病毒AcNPV DNA共转染昆虫细胞Sf9,  相似文献   

19.
Hu CF  Wang HD  Wang DA  Wang YP  Li CJ 《生理学报》1998,50(5):490-494
本研究观察了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家兔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发热效应及下丘脑组织腺苷环-磷酸(cAMP)含量的影响;同时观察了下丘本外培养过程中,α-MSH对IL-1β刺激下丘脑释放cAMP的影响。结果显示:α-MSH能显著降低IL-1β引起的体温升高(P〈0.05);同时抑制下丘脑组织cAMP含量的增高(P〈0.01)。IL-1β与下丘脑组织培养,其上清液的cAMP含量明显  相似文献   

20.
李田昌  佟利家 《生理学报》1996,48(4):337-342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已知的体内活性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其缩血管作用由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但ET强大的促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效应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选用培养的兔胸主动脉VSMC,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在ET促细胞增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ET-1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促进细胞摄取 ̄3H-TdR和激活MAPK,此作用可被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STP),H-7和ET_A受体拮抗剂BQ123所抑制,但不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erbimycinA(Herb)所抑制,用PKC激动剂PMA(Phorbolmyristateacetate)预处理VSMC,使其PKC活性下调,可显著减弱ET-1对MAPK的激活能力。本结果提示:(1)MAPK参与ET-1所致的VSMC增生;(2)ET-1促细胞增生与激活MAPK的作用是由ET_A受体和PKC介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