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 LaSalle et Huang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释放的挥发物对寄生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查明寄主植物 寄主昆虫复合体中挥发性引诱物质的来源,对不同处理桑枝(正常桑枝、机械损伤桑枝、系统枝、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咬食和产卵桑枝)、桑天牛虫粪及雌雄两性桑天牛所释放的挥发物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桑枝对寄生蜂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且产卵桑枝的引诱活性最大;桑天牛虫粪的气味对寄生蜂有引诱活性,而雌、雄桑天牛体表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引诱效果不明显。桑天牛爬行痕迹对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行为没有影响,而桑天牛虫粪中的信息物质在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寄生蜂对产卵桑枝段的选择几率明显高于正常桑枝段和咬食桑枝段,而对不同植物上产卵刻槽的选择没有差异; 刻槽表面存在着与此卵寄生蜂寄主识别相关的信息物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纤维素酶与寄主选择的关系, 以4种不同寄主树种(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 Bunge、箭杆杨Populus nigra var. thevestina (Dode) Bean、合作杨Populus simonii × Populus pyramidalis cv. opera Hsu和漳河柳Salix matsudana f. lobato-glandulosa Faug et Liu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 和以取食5种不同树种(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合作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和复叶槭Acer negundo Linn.)的光肩星天牛成虫为实验对象, 测定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在1.36~2.71 μmol葡萄糖/ (g FW·h)之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2.57~4.86 μmol葡萄糖/(g FW·h)之间;取食不同树种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在4.08~9.27 μmol葡萄糖/(g FW·h)之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2.87~6.08 μmol葡萄糖/ (g FW·h)之间。不同寄主树种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内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取食与否以及取食树种的不同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fkutai Miwa etSonan)对桑枝条的气味反应敏感,受桑天牛危害的桑枝条比未受害的桑枝条对长尾啮小蜂有更强烈的引诱作用;刻槽的形状对长尾啮小蜂对寄主卵的搜索行为也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而卵对长尾啮小蜂的引诱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茉莉酸诱导的桑树Morus alba枝挥发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趋性行为的影响,研究桑枝挥发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揭示茉莉酸诱导桑枝产生的间接抗虫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利用嗅觉测定仪,研究了不同浓度茉莉酸处理24,48和72 h后的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桑枝挥发物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在10μmol/L茉莉酸处理后的不同时间内,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引诱作用;当茉莉酸浓度为100μmol/L时,桑枝仅在处理48 h后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然而,经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24 h和48h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明显高于对照(24 h,P0.05;48 h,P0.01),72 h后桑枝的引诱作用消失。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茉莉酸浓度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百分率显著正相关(ρ=0.791,P=0.006)。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桑枝挥发物组分包括醇类、酯类、萜类物质、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其中萜类物质种类最多(13种)。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桑枝挥发物组分及总释放速率也随之发生改变。处理24 h后,桑枝释放出18种组分,比对照多11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也明显提高,为对照的8.2倍;48 h后桑枝释放出22种组分,比对照多15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进一步提高,为对照的44.6倍;72 h后桑枝释放出13种组分,比对照多6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大幅降低,为对照的3.9倍,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茉莉酸浓度的提高,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逐渐增强。茉莉酸能诱导桑枝挥发物的大量释放及新组分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张彦周  黄大卫 《昆虫学报》2007,50(2):165-171
记述了分布于中国的副蟑跳小蜂属Parablatticida的6 种,其中有2 新种:P. orientalis sp. nov.和P. scapata sp. nov.;P. brevicornis (Dalman),P. magniclava Hayat和 P. terebrata (Trjapitzin) 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及其他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 CYP6B7基因的克隆与融合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色素P450 CYP6B7被推测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有关,但至今尚无CYP6B7参与杀虫剂代谢方面的直接证据。为揭示CYP6B7的代谢功能,作者以棉铃虫幼虫基因组DNA 为模板,以CYP6B7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包含321 bp内含子的CYP6B7基因。用反向PCR的方法消除内含子,获得包含完整的CYP6B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将CYP6B7基因与pMAL-c2X载体连接,并转化E.coli TB1细胞,在IPTG诱导下,CYP6B7能与载体基因编码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表达产物经直链淀粉(amylose) 柱亲和层析分离洗脱后,得到SDS-PAGE电泳纯的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性染色体两种分子标记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性染色体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利用RAPD-PCR技术对雌雄棉铃虫基因组DNA进行筛选,从50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到1 条引物(Operon编号为AF-18),可扩增出1条约450 bp 的雌性特异片段。经克隆测序并合成特异引物进行验证,表明该片段为棉铃虫雌性特异分子标记,位于W染色体上。利用家蚕、果蝇等昆虫Kettin基因序列,克隆了棉铃虫的同源基因HaKettin片段,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以棉铃虫的DH-PBAN基因为参照基因,检测棉铃虫雌雄不同个体间HaKettin基因与DH-PBAN基因的拷贝数之比,结果表明:雄体HaKettinDH-PBAN=1.0,雌体HaKettinDH-PBAN=0.5,据此推断HaKettin基因位于棉铃虫Z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8.
陈淑娟  贺艳  蒋明星  程家安 《昆虫学报》2010,53(12):1410-1418
共生细菌Wolbachia对宿主的生殖起多种调控作用。以往研究表明, Wolbachia基因组中广泛存在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 它们对宿主基因组的可塑性、 多样性和进化起重要作用。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在东亚是一种外来水稻害虫, 在原产地北美营两性生殖, 而在所有入侵地均营孤雌生殖。本研究采用PCR法从河北唐海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体内克隆获得了Wolbachia的2条IS序列, 即ISWosp4和ISWosp6; 从美国德克萨斯州两性生殖型稻水象甲成虫体内克隆获得了Wolbachia的2条IS序列, 即ISWosp3和ISWosp5。碱基序列比对显示: ISWosp3和ISWosp4属于IS3家族IS3组成员, ISWosp5为IS4家族IS231组成员, ISWosp6为IS5家族IS1031组成员。对这些IS的ORF结构、 所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等进行了分析, 推测ISWosp5具有潜在转座活性。所得结果增进了我们对Wolbachia IS3, IS4和IS5家族插入序列的认识, 同时为今后从IS的角度探讨Wolbachia与稻水象甲生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菲寄蝇属分类研究(双翅目: 寄蝇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铭  陈小琳 《昆虫学报》2007,50(9):933-940
经研究发现中国菲寄蝇属现共有9种,其中包括4新种:金额菲寄蝇Phebellia aurifrons sp. nov.,褐粉菲寄蝇Ph. fulvipollinis sp. nov.,宽叶菲寄蝇Ph. latisurstyla sp. nov.和毛基节菲寄蝇Ph. setocoxa sp. nov.。我国新记录3种:叶蜂菲寄蝇Ph. clavellariae (Brauer & Bergenstamm),灰粉菲寄蝇Ph. glauca (Meigen)和拟灰粉菲寄蝇Ph. glaucoides Herting。本文除详细描述新种特征及绘制特征图外,还提供中国菲寄蝇属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武春生  方承莱 《昆虫学报》2008,51(8):861-867
首次报道铃刺蛾属Kitanola Matsumura及环铃刺蛾K. uncula (Staudinger)在中国有分布,并记述7新种,即针铃刺蛾K. spina sp. nov.,小针铃刺蛾K. spinula sp. nov.,线铃刺蛾K. linea sp. nov.,灰白铃刺蛾K. albigrisea sp. nov.,蔡氏铃刺蛾K. caii sp. nov.,短颚铃刺蛾K. brachygnatha sp. nov.和宽颚铃刺蛾K. eurygnatha sp. nov.。编制了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彩色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梨小食心虫化学通信中的信息物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鹏飞  黄玲巧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10,53(12):1390-1403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是我国北方果区发生的重要害虫。当前对该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但引起的害虫抗药性、 杀伤天敌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食心虫自身的信息素、 寄主/非寄主的他感化学物质对于调节其配偶选择和寄主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信息化学物质的害虫管理策略为果园食心虫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梨小食心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包括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对雄、 雌两性的引诱, 雄蛾释放的信息素, 利用性信息素的迷向研究, 寄主植物挥发性引诱物质的鉴定和筛选, 以及梨小食心虫寄主转换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 雌蛾的性信息素包括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反-8-十二碳烯醋酸酯、顺-8-十二碳烯-1-醇和十二碳-1-醇, 各个组分的比例在地理种群间存在变异。在室内, 通过行为试验证实两种醋酸酯对雄蛾的引诱是必不可少的, 微量的顺-8-十二碳烯-1-醇对二元组分起到增效作用。在田间, 上述3种物质组成的诱芯具有较强的活性; 由此开发的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人工迷向丝、 可喷施的微胶囊和蜡滴)被用于梨小食心虫交配干扰,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梨小食心虫最主要的寄主植物桃梢挥发物包括22种化合物, 其中绿叶挥发物占到50%, 行为生测证实6~8个碳原子的物质是主要的活性化合物。顺-3-己烯丁酸酯、顺-3-己烯醇、反-2-己烯醛、苯甲醛和苯甲腈的五组分混合物, 其引诱力与天然桃梢挥发物相当。通过钙成像试验证实, 尽管苯甲腈在桃梢天然挥发物中仅占0.14%, 但雌蛾对含有该物质的混合物有显著趋性, 该物质对梨小食心虫成功识别寄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梨小食心虫信息化学物质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利用“Y”型管测定了2种赤眼蜂对小菜蛾P. xylostella利他素-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的嗅觉反应。结果显示: 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十五烷、正十七烷处理区的百分数分别为80.65%, 68.75%和66.67%, 表明这3种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其他10种饱和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雌蜂无明显作用。拟澳洲赤眼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三十五烷和正十五烷处理区的数目分别占84.38%, 70%和62.16%, 表明其对拟澳洲赤眼蜂交配雌蜂起着显著的吸引作用, 而另外10种烷烃对拟澳洲赤眼蜂雌蜂无作用。卷蛾分索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未交配雄蜂进入13种烷烃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表明利他素各组分对2种赤眼蜂未交配雄蜂均无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对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为新疆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在室内通过叶碟饲养的方法, 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阿维菌素和哒螨灵亚致死剂量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实验种群成螨和卵的影响。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和哒螨灵LC20、LC10剂量处理成螨后, 可使成螨的产卵量、平均寿命和卵孵化率显著降低; 卵期、幼螨期、若螨期和产卵前期明显延长, 而成螨期和雌螨寿命又明显低于对照; 对次代种群的影响表现在净生殖率(R0)、 周限增长率(λ)降低、生存率和平均每雌日产卵率明显降低, 内禀增长率(rm)由0.37降低至0.17~0.29, 平均世代历期(T)除阿维菌素LC20处理时长于对照外, 其他处理均低于对照, 种群倍增时间(Dt)延长。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卵后, 内禀增长率(rm)由0.32降低至0.11~0.22, 净生殖率(R0)降低, 平均世代历期(T)和周限增长率(λ)降低, 而种群加倍时间(Dt)增长; 幼螨期、若螨期和产卵前期明显长于对照, 成螨期和雌螨寿命显著低于对照; 生存率和平均每雌日产雌率明显降低。这些结果证明, 在亚致死剂量下, 阿维菌素和哒螨灵能够降低土耳其斯坦叶螨种群的发育速率, 这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氏宽漠王HSP70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热激条件下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婷  柳峰松  任国栋 《昆虫学报》2008,51(4):365-371
谢氏宽漠王Mantichorula semenowi Reitter是一种沙漠指示性甲虫。本研究由该种甲虫体内克隆到两种不同的HSP70基因片段,分别为MsHSP70MsHSC70。同源性发现表明这两个基因片段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的热休克蛋白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经42℃热激1 h 后立即诱导MsHSP70表达至最高峰;在恢复到室温的1~4 h 内MsHSP70表达量逐渐降低,但仍然高于未热激对照组。而MsHSC70在42℃热激1 h后表达受到抑制,但在恢复2 h和4 h时有少量的表达,分别仅为未热激对照组的0.25和0.28倍。结果提示MsHSP70MsHSC70在保护细胞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本实验结果为谢氏宽漠王在极端的沙漠环境胁迫下的抗逆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周慧丹  杨亦桦  吴益东 《昆虫学报》2010,53(10):1097-1103
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 APN)和钙粘蛋白(cadherin)是存在于鳞翅目昆虫中肠刷状缘膜囊(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 BBMV)上Bt毒素Cry1A的受体。本实验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氨肽酶N1基因Haapn1和钙粘蛋白基因Ha_BtR双链RNA(dsRNA)注入棉铃虫4龄幼虫体内, 以研究这两种受体基因沉默后对Cry1Ac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注射dsRNA(1 μg/头)进行基因沉默后, Haapn1 mRNA表达量比注射缓冲液(elution solution, ES)的对照下降了30%~49%, Ha_BtR mRNA表达量下降了30%~37%。注射Haapn1 dsRNA的幼虫在40和70 μg/cm2 Cry1Ac活化毒素下的死亡率显著低于注射ES的幼虫, 而在 100 和 170 μg/cm2 Cry1Ac原毒素处理下两者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Cry1Ac活化毒素以及原毒素对注射Ha_BtR dsRNA幼虫与注射ES幼虫的毒力均无显著差异。当同时注射Haapn1Ha_BtR dsRNA后, 干扰后的幼虫对Cry1Ac活化毒素和原毒素的敏感性均显著下降。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棉铃虫Haapn1和Ha_BtR均是Bt毒素Cry1Ac的功能受体, 这两种受体蛋白共同参与Cry1Ac的毒杀作用过程。该结果也提示, Haapn1Ha_BtR基因产生突变都可能导致棉铃虫对Cry1Ac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6.
营养改变对潜蝇姬小蜂寄生行为和寄主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营养状态对卵育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 (Walker)雌蜂的寄主取食行为和产卵寄生行为及其二者行为权衡的影响, 在培养皿条件下, 比较了饥饿、加蜂蜜水和不加蜂蜜水3种营养状态的潜蝇姬小蜂雌蜂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各龄幼虫(低、中、高)的寄生、取食及致死能力。结果表明: 非选择条件下, 3种营养状态寄生蜂对高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寄生率, 对中龄幼虫具有较高的取食率, 致死率和致死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种状态的寄生蜂对低龄幼虫均没有表现出致死能力。有选择条件下, 饥饿状态的寄生蜂对寄主的寄生率最低(5.0%±1.6%), 取食率最高(16.0%±2.9%), 特别是对高龄幼虫的取食率占到了整个寄主食物取食率的91.9%; 加蜂蜜水状态下, 寄生蜂对寄主有最低的取食率(8.3%±0.9%)和致死率(17.7%±1.1%); 不加蜂蜜水状态下, 寄生蜂对寄主有最高的寄生率(13.3%±1.1%)和致死率(28.4%±1.8%)。综合分析发现, 取食寄主的雌蜂比取食蜂蜜水的雌蜂具有更强的致死能力和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大分舌蜂营巢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延会  丁亮  袁峰  张彦周  图立红  朱朝东 《昆虫学报》2010,53(11):1287-1294
于2009和2010年对广东河源大分舌蜂Colletes gigas的巢穴结构及生物学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分布在同一区域大分舌蜂的巢穴进行了挖掘, 详细记录了两个巢穴的结构; 挖出的卵、 幼虫及蛹的形态进行了解剖镜和电镜观察, 并做了简要描述。另外, 还通过分子及形态学方法对与大分舌蜂共用筑巢场所的另一种分舌蜂进行了鉴定。研究发现大分舌蜂喜欢在沙土中筑巢, 并且有集中筑巢的习性。大分舌蜂的巢穴由一条主道和几条虫室道组成, 虫室建在主道及各个虫室道的末端。大分舌蜂往年的巢穴可以被翌年羽化的大分舌蜂再次利用, 沿主道重新建造自己的虫室道或扩展原有的虫室道。大分舌蜂在中国南方专性取食山茶科植物尤其是油茶的花粉及花蜜, 蜂粮由于花蜜含量较多而呈液体状。通过进一步比较COI与28S D2区数据, 甄别出同一巢区中还存在另一种分舌蜂属物种, 表明大分舌蜂可以与另一种分舌蜂Colletes sp.共用筑巢场所。  相似文献   

18.
双斑截尾寄蝇成虫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海霞  张蕾  罗礼智 《昆虫学报》2008,51(12):1313-1319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 (双翅目:寄蝇科)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和其他鳞翅类昆虫的重要寄生天敌,但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知之甚少。为了揭示双斑截尾寄蝇的生物学特性,在22℃,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对成虫羽化时期,交配持续时间,产卵量和寿命及其与补充营养的关系等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双斑截尾寄蝇主要在08: 00-10: 00和14: 00-16: 00羽化。雄蝇比雌蝇早羽化1 d,雌蝇羽化后可立即进行交配,但雄蝇羽化1 d后才可交配; 交配持续时间为10~54 min,但多数为20~30 min; 平均产卵量为154.1粒,雌蝇平均寿命26.6 d,雄蝇为10.2 d,雌雄寿命差异显著。取食10%蜂蜜水的平均产卵前期为3.8 d,平均产卵历期为15.4 d; 而且取食10%蔗糖水、葡萄糖水或蜂蜜水之间的成虫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取食清水或纯饥饿空白对照的;同时,取食补充营养的雌蝇寿命均显著高于取食清水或空白对照的,但雄蝇的寿命则不受补充营养的影响。取食补充营养的雌蝇寿命与产卵量为正相关,即雌蝇的寿命越长,产卵量越大。最后,就这些结果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主要由介体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以循回增殖型方式经卵传播, 目前RSV与灰飞虱间的互作研究很少。为了研究RSV侵染对灰飞虱基因表达的影响, 采用5条随机引物和3条锚定引物, 利用mRNA差异显示(differential display RT-PCR, DDRT-PCR)技术分析了带毒和无毒灰飞虱种群基因表达差异。且利用正交实验优化了DDRT-PCR反应体系中的模板浓度、锚定引物浓度、随机引物浓度、dNTPs浓度、镁离子浓度及Taq酶用量。结果表明: 最佳DDRT-PCR体系(25 μL)为cDNA 3.0 μg, 随机引物2.0 μmol/L, 锚定引物2.5 μmol/L, dNTPs 200 μmol/L, Mg2+ 2.0 μmol/L, Taq 酶2.0 U。mRNA差异显示共获得35条差异片段, 选取其中6条经RNA斑点杂交验证, 获得了4条阳性差异片段。其中3条阳性片段为带毒灰飞虱种群特异表达, 分别与5-羟色胺受体1D、 旋转酶B、 60S核蛋白L40高度同源, 无毒灰飞虱种群中特异表达的一条阳性片段在NCBI核酸数据库中比对无同源序列。DDRT-PCR优化体系的建立及部分差异片段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灰飞虱与RSV间的互作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0.
胡留成  崔巍  汪霞  娄永根 《昆虫学报》2010,53(9):1001-1008
植物在受植食性昆虫为害时能产生防御反应,并且植物的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迄今为止对于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的诱导防御反应很少有研究报道。为此, 本实验通过测定油菜内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研究了油菜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害后的抗虫性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在油菜诱导抗虫性与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系。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取食能导致油菜体内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系统性上升,外用茉莉酸甲酯处理也能系统性增加油菜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并且取食茉莉酸甲酯处理或斜纹夜蛾幼虫取食过的叶片能显著降低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两者的体重分别为对照植株上的67.5%和60.2%。机械损伤加斜纹夜蛾幼虫口腔分泌物处理能引起处理叶中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增加,但其诱导效果与机械损伤加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两者明显低于虫害的诱导效果,两种处理的茉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分别为虫害诱导的68.4%和24.4%及62.9%和36.9%;多次连续机械损伤的诱导效果与一次损伤的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说明斜纹夜蛾幼虫诱导的油菜抗虫性与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有关,而其激活油菜抗虫反应的机理则可能与其特定的取食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