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 LaSalle et Huang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释放的挥发物对寄生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查明寄主植物 寄主昆虫复合体中挥发性引诱物质的来源,对不同处理桑枝(正常桑枝、机械损伤桑枝、系统枝、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咬食和产卵桑枝)、桑天牛虫粪及雌雄两性桑天牛所释放的挥发物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桑枝对寄生蜂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且产卵桑枝的引诱活性最大;桑天牛虫粪的气味对寄生蜂有引诱活性,而雌、雄桑天牛体表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引诱效果不明显。桑天牛爬行痕迹对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行为没有影响,而桑天牛虫粪中的信息物质在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寄生蜂对产卵桑枝段的选择几率明显高于正常桑枝段和咬食桑枝段,而对不同植物上产卵刻槽的选择没有差异; 刻槽表面存在着与此卵寄生蜂寄主识别相关的信息物质。  相似文献   
2.
从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铁尾矿植被恢复区油松根际分离出2株溶磷细菌,经过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得到1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D2.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此菌株D2属于泛菌属.利用液体发酵试验测定不同碳源、氮源对菌株D2溶磷能力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D2在不同氮源条件下产生有机酸的种类和浓度.结果表明:菌株D2对磷酸三钙有较强的溶磷能力,培养液有效磷含量最高为392.13 mg·L-1,菌株D2的溶磷能力在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时效果最好;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不同氮源条件下,D2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浓度存在差异,以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钾、硝酸钠、硝酸铵为氮源,均产生草酸、甲酸、乙酸和柠檬酸,以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为氮源还产生苹果酸.相关性分析表明,乙酸含量与有效磷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r=0.886,P<0.05),表明溶磷泛菌D2分泌的乙酸对无机磷的溶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也很可能是该菌株的重要溶磷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黄顶菊是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其种子对环境的适应是其成功入侵的前提.通过室内条件下黄顶菊种子的物理特性、环境因子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可为探讨黄顶菊快速蔓延的原因与揭示黄顶菊成功入侵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黄顶菊种子极多而轻与黄顶菊大面积扩散密切相关,温度、光照和种子埋藏深度是决定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黄顶菊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25℃最适于种子的萌发,25~35℃条件下有利于幼苗的生长;黄顶菊种子是光敏感型种子,在土壤表面的萌发率最高(74.44%),大于3cm的深层土壤中则不能萌发;pH 对黄顶菊种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但其幼苗在酸性条件下生长较好;黄顶菊种子的萌发能忍受一定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但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根长和苗长逐渐降低,50%的土壤含水量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保水剂与有机肥配合施加对铁尾矿理化性质的影响,确定适宜尾矿改良的保水剂与有机肥最优配比,在迁安首钢所辖的铁尾矿区内,布设保水剂与有机肥2因素4水平的野外小区试验,并测定试验小区铁尾矿容重、孔隙度及持水量和pH、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等理化性质,分析有机肥和保水剂对尾矿改良的作用;同时在小区内播种紫苜蓿和紫穗槐两种植物,测其生物量,验证改良效果.保水剂水平为(L·m-3):0(B0)、10(B1)、50(B2)、100(B3);有机肥水平为(kg·m-2):0(N0)、2.25(N1)、11.24(N2)、22.49(N3).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处理对尾矿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主要体现在0~20 cm表层尾矿,各指标均在0~20 cm层与对照(CK)差异显著.有机肥对尾矿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优于保水剂.在0~20 cm层,保水剂单因素的所有处理尾矿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而单独施加有机肥B0N2、B0N3处理的上述指标均与CK差异显著.保水剂与有机肥二者配合施加优于保水剂或有机肥单独添加的改良效果.0~20 cm层各项指标均在配施处理B3N3下达到最佳,且均与CK达到显著差异.综合考虑,B3N3可以作为尾矿改良的保水剂与有机肥最优配比.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来有关环境因子与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和概括。本文主要包括3类挥发性化合物。(1)异戊二烯是由叶绿体产生并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C5化合物。(2)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环状或非环状的C10化合物,它在植物体内合成后首先贮存于体内的特殊结构中(如树脂道、油腺),然后由此通过气孔向大气中释放。(3)含氧挥发性化合物以各种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它包括醇、醛、酮、酯和有机酸。本文的重点是前两者, 主要阐述了二方面内容:(1)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机理。(2)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胁迫、营养、CO2浓度、空气湿度)及植物的发育阶段、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等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合成与释放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扫描电镜对微红梢斑螟雌、雄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雌、雄成虫触角共观察到10类感器.其中,毛形感器(Ⅰ、Ⅱ型)、刺形感器(Ⅰ、Ⅱ型)、耳性感器、腔锥形感器、Bǒhm氏鬃毛共7类感器在雌、雄虫触角上均有分布;而栓锥形感器仅在雌虫触角上被发现,钟形感器和鳞形感器这2类感器仅在雄虫触角上被发现.各类型感器的数量以鞭节上最多,且多处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感器的类型、数量及形态在雌、雄虫触角上存在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理解桑天牛Apriona germari虫粪挥发物在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寄主定位中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嗅觉生测比较分析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桑树Morus alba、 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雌雄两性桑天牛成虫的虫粪挥发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 并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CT-GC-MS)对不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的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雌性或雄性桑天牛虫粪挥发物对该寄生蜂均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而不同处理间的桑天牛虫粪挥发物对该寄生蜂的引诱活性无显著差异, 这说明寄主植物的种类和桑天牛性别对于桑天牛虫粪引诱该寄生蜂的活性并无显著影响。桑天牛虫粪挥发物主要包括炔类、 酮类、醛类、酯类和萜类等化合物; 取食柘树和构树的桑天牛虫粪挥发物组分相同, 但取食桑树桑天牛的虫粪挥发物组分明显多于取食柘树和构树桑天牛的虫粪。取食同一寄主植物的两性桑天牛的虫粪挥发物的组分及其含量大致相同, 表明寄主植物对桑天牛虫粪挥发物的组分有重要影响, 而桑天牛性别对其虫粪挥发物组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子对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继泉  金幼菊  沈应柏  洪蓉 《植物学通报》2001,18(6):649-656,677
对近年来有关环境因子与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和概括。本文主要包括3类挥发性化合物。⑴异戊二烯是由叶绿体产生并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C5化合物。⑵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环状或非环状的C10化合物,它在植物体内合成后首先贮存于体内的特殊结构中(如树脂道、油腺),然后由此通过气孔向大气中释放。⑶含氧挥发性化合物以各种形式释放大大气中。它包括醇、醛、酮、酯和有机酸。本文的重点是前两者,主要阐述了二方面内容:⑴植物军发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机理。⑵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胁迫、营养、CO2浓度、空气湿度)及植物的发育阶段、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等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合成与释放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茉莉酸诱导的桑树Morus alba枝挥发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趋性行为的影响,研究桑枝挥发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揭示茉莉酸诱导桑枝产生的间接抗虫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利用嗅觉测定仪,研究了不同浓度茉莉酸处理24,48和72 h后的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桑枝挥发物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在10μmol/L茉莉酸处理后的不同时间内,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引诱作用;当茉莉酸浓度为100μmol/L时,桑枝仅在处理48 h后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然而,经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24 h和48h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明显高于对照(24 h,P0.05;48 h,P0.01),72 h后桑枝的引诱作用消失。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茉莉酸浓度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百分率显著正相关(ρ=0.791,P=0.006)。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桑枝挥发物组分包括醇类、酯类、萜类物质、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其中萜类物质种类最多(13种)。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桑枝挥发物组分及总释放速率也随之发生改变。处理24 h后,桑枝释放出18种组分,比对照多11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也明显提高,为对照的8.2倍;48 h后桑枝释放出22种组分,比对照多15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进一步提高,为对照的44.6倍;72 h后桑枝释放出13种组分,比对照多6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大幅降低,为对照的3.9倍,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茉莉酸浓度的提高,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逐渐增强。茉莉酸能诱导桑枝挥发物的大量释放及新组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