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笋秀夜蛾的求偶及交配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笋秀夜蛾(Apamea apameoides)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笋期害虫,了解其求偶和交配行为是性信息素分离鉴定和应用的关键之一。在室内条件下,对笋秀夜蛾的性比、寿命和求偶、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笋秀夜蛾雌雄性比为1∶0.76;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因交配缩短;笋秀夜蛾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仅发生在暗期,日龄对其求偶和交配行为影响显著。雌蛾羽化当天便可求偶,第2日雌蛾求偶率达最高,求偶的起始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提前。成虫羽化当日便可交配,第3日达到交配高峰;随日龄的增加,开始交配的时间逐渐提前,日龄对成虫交配高峰出现的时间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对该虫的羽化、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羽化期40 d左右,羽化高峰期为9月上旬,日羽化高峰出现在傍晚17:00—23:00,占全天羽化量的82.46%;雌雄性比为1∶1.41;交配高峰期发生在凌晨3:00—4:00,成虫羽化翌日开始进行交尾,2日龄雌蛾交配率最高,达到45.6%,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一生只交尾1次,雄蛾可进行多次交尾。成虫交配持续时间多为1416 h。成虫交配后即可产卵,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产卵高峰期在2:00—6:00,占全天产卵量的82.40%。未交配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为11.05 d和9.85 d;显著高于已交配雌蛾和雄蛾的8.05 d和7.35 d,说明交配可明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3.
光周期变化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Fabricius)可为害葱莲Zephyranthes candida等石蒜科绿化植物,前期研究表明不同光周期对其交配和产卵节律行为及交配率和产卵量均有显著影响。本实验期望探明间歇光照等复杂光照条件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的影响。【方法】在光照培养箱条件下(光源为白色日光灯,光照强度约为500 lx),观察了间歇光照长度(20,10,5,1和0 min)、暗期位点(D10:00-22:00,D12:00-24:00,D14:00-02:00和D16:00-04:00)和非24 h光暗循环(4L∶4D,8L∶8D,24L∶24D和48L∶48D)3种光照条件下毛键夜蛾成虫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间歇光照长度为20,10,5,1和0 min时,成虫交配数分别为0,3,10,14和11对,配对数分别为25,29,31,39和26对;间歇光照长度为20和10 min时,交配数与对照组差异显著;10,5,1和0 min时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354.67,322.30,339.57和310.45粒)。暗期位点为D10:00-22:00,D12:00-24:00,D14:00-02:00和D16:00-04:00时,成虫交配数分别为13,18,15和12对,配对数分别为16,19,17和16对,交配数差异不显著;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516.15,527.28,495.53和458.50粒);交配起始时间、交配高峰时间和产卵起始时间、产卵高峰因暗期位点不同而异。非24 h光暗循环(4L∶4D,8L∶8D,24L∶24D和48L∶48D)条件下成虫交配数分别为16,15,14和14对,配对数分别为18,16,14和16对,交配数差异不显著;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显著(分别为590.56,559.67,497.21和419.29粒)。【结论】这些结果显示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暗期短于40 min时不能发生交配行为,暗期位点和长度对交配和产卵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樟巢螟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光周期14 L∶〖KG-*2〗10 D、温度(27±1) ℃、相对湿度(60±10)%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结果表明:樟巢螟雌蛾在光期不求偶,进入暗期后少数个体开始求偶,暗期5 h求偶个体百分率明显增加,暗期6~7 h达求偶高峰期;不同日龄雌蛾的求偶率不同,以2~3日龄雌蛾较高,高峰期求偶率达70%以上;樟巢螟雌雄蛾的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分为求偶和交配2个过程;雌雄蛾间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暗期5~9 h,交配高峰期在暗期6~7 h,与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一致;樟巢螟雌蛾一生只交配1次;雌雄比1∶1处理的雌蛾交配率显著低于雌雄比1:2处理,但前者的交配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大劣按蚊在实验条件下交配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实验室建立了大劣按蚊自然交配种群之后,对其交配习性进行了观察。饲养初期,养蚊笼大小对其交配有一定的影响,在大蚊笼饲养交配受精率高,反之则低,饲养23代以后,两者已无明显差异。在同笼内,雌雄蚊的比例,以1:1.5者交配受精率高;1:1者低;1:2者则处于不稳定状态。大劣按蚊羽化至少在48小时后才能进行交配,随着蚊龄增长,交配受精率逐步增加,初步认为21天的蚊龄仍有交配行为存在。  相似文献   

6.
甜菜夜蛾交配行为和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罗礼智  曹卫菊  钱坤  胡毅 《昆虫学报》2003,46(4):494-499
在(27±1)℃,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对甜菜夜蛾I>Spodoptera exigua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虫在羽化当晚即可进行交配,交配率以羽化后头三个晚上的较高(>82%),但从第4天起则显著下降。成虫一天中的交配时间出现于23:30~05:30之间,交配高峰出现在01:30~02:30和03:00~04:00 之间, 其中以第1高峰的发生频率较高。成虫交配持续时间从22~191 min不等,但以30~60 min的为多(40.8%, n=97), 60~90 min的次之(19.4%),超过180 min的较少(10.2 %)。另外,交配持续时间与蛾龄紧密相关。蛾龄越大,交配持续的时间越长,且差异显著。雄蛾一生的交配能力由1~11次不等,但受性比的影响显著:在性比为1∶1的条件下,雄蛾平均交配次数仅为3.0 次,而在2♀∶1至5♀∶1时,则增加到5.1~6.0 次。雌蛾交配比例及次数受性比的影响也很大:没有交配的雌蛾比例从1∶1时的8.3%增加到5♀∶1时的32%,仅交配一次的比例从16.7%增加到38.7%,而交配≥5 次的比例则从 25%下降到0。最后,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防治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陈博  文乐雷  赵菊鹏  梁宏合  陈建  焦晓国 《生态学报》2017,37(11):3932-3938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雄性产生精子(精液)也需付出代价。雄性除了依据配偶质量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度适应性调整生殖投入外,雄性在求偶和交配行为上也相应产生适应性反应,求偶和交配行为具有可塑性。目前雄性求偶和交配行为可塑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雌性多次交配的类群中,在雌性单次交配的类群中研究甚少。以雌蛛一生只交配一次而雄蛛可多次交配的星豹蛛为研究对象,比较:(1)前一雄性拖丝上信息物质对后续雄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2)雌雄不同性比对雄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星豹蛛前一雄蛛拖丝上的信息物质对后续雄蛛求偶潜伏期、求偶持续时间和交配持续时间都没有显著影响,但前一雄蛛拖丝上的信息物质对后续雄蛛求偶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性比对星豹蛛雄蛛求偶和交配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可见,星豹蛛雄蛛对同种雄性拖丝上的化学信息可产生求偶行为的适应性调整,而对性比不产生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在围栏条件下,观测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交配过程,分析其行为模式,旨在建立北草蜥交配行为谱,探讨雄性交配成功率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北草蜥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雌雄接近→咬尾→咬腹→交媾。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53m、1.77m、0.47m和141.3m。所观察到的51对成功交配中,70%的配对为雄体>雌体,且雄体平均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配对雌体。雄体的交配成功率与其体长成正相关,但与头长、头宽、尾长、体重及体色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在(27±1)℃,光周期L∶D=12∶12的条件下对酪蝇Piophila casei L.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虫在羽化1min后即可交配,而雄虫在羽化30min后进行交配。进一步观察结果表明,羽化后80min的两性成虫交配率最高(90%),成虫一天之中的交配高峰期出现在10∶00—11∶00,次高峰出现在11∶00—12∶00。两性交配持续时间从4~9min不等,以5min为最多(43.3%),6min次之(23.3%)。一般情况下,雌虫一生只交配1次,雄虫从1~7次不等,但以2次为最多(45%),3次的次之(20%)。  相似文献   

10.
六星黑点豹蠹蛾成虫生殖行为特征与性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 Cossidae)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害虫。在光周期L:D=14:10、温度19-32 ℃、相对湿度75%-85%条件下,对六星黑点豹蠹蛾的羽化、性比、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观察,利用风洞技术和林间诱蛾试验验证了其性趋向。结果表明:六星黑点豹蠹蛾羽化期60 d左右,6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日羽化高峰出现在傍晚17:00-18:00,占全天羽化量的55.4%;雌雄性比为1:1.03;交配高峰期发生在进入暗期5-7 h,成虫1日龄后性成熟,一生交配1次;随雌蛾日龄增加,其交配率逐渐下降,交配时间提前,交配持续时间逐渐加长;雌蛾一生平均产卵378个,孵化率80%,未交配雌蛾平均产卵426个,孵化率0%;未交配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56 d和3.83 d,交配过的雌蛾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5.66 d和2.41 d,交配缩短雄蛾寿命;六星黑点豹蠹蛾种内个体间引诱作用主要为雌蛾引诱雄蛾,同性间不存在聚集行为;2-3日龄未交配雌蛾林间诱蛾量最高,显著高于1日龄和4-6日龄(P<0.01)。依据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了应用性信息素防治六星黑点豹蠹蛾的可行性,说明六星黑点豹蠹蛾是可利用性信息素进行防控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