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尿液在哺乳动物间的化学通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四川短尾鼩尿液中挥发性物质化学组成。结果表明,(1)通过检索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质谱库,发现四川短尾鼩尿液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醛类、醇类、酮类、杂环、酯类、烷烃类、芳香烃类、含硫化合物、烯烃类、酚类等86种化合物,并且不同个体气味包含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2)雌雄个体尿液中分别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共计10种,其中雌性特有6种,雄性特有4种,表明四川短尾鼩尿液的化学成分存在性别差异。雌性的尿液中挥发性化合物76种,雄性只有33种,说明四川短尾鼩尿液中化学信号雌性多于雄性;(3)四川短尾鼩尿液中不同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不同,同一组分在不同个体间相对含量存在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四川短尾鼩尿液挥发性成分的化学通讯功能,并为引诱剂的研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收集成熟与未熟香蕉的挥发性物质,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二者的化学成分进行种类和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香蕉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成熟香蕉中共检测出30种气味挥发性物质,而未熟香蕉中共检测出17种气味物质,且有多种化合物在成熟香蕉中存在而在未...  相似文献   

3.
HS-SPME-GC-MS用于苍术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萃取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对苍术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桉叶油醇(β-Eudesmol),苍术酮(atractylone),γ-榄香烯(γ-Elemene),4(14),11-桉叶二烯(Eudesma-4(14),11-diene),α-蒎烯(α-Pinene),水芹烯(α-Phellandrene),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Ilandrene),绿叶烯(Patchouhne)等56种组分,占出峰总面积的90.38%,并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苍术中挥发性成分基本相同,HS-SPME-GC-MS方法作为一种简单快速便利的手段非常适应于苍术中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背景]窖泥品质是影响浓香型白酒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窖泥的理化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风味物质等与窖泥的品质有关.[目的]揭示不同时空浓香型白酒窖泥理化因子、细菌群落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演替期(10年)和成熟期(30年)的窖泥理化因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窖泥中挥发性风味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野松茸干品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鉴定出48种风味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44%,其中酸类9种、酯类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11种、醇类3种、醛类5种、酮类10种、其他类4种.野松茸干品中主要的芳香成分是桂酸甲酯(42.99%)、3-甲基丁酸(8.56%)、2,6-二甲基吡嗪(8.36%)、2,5-二甲基吡嗪(2.46%)和1-辛烯-3-醇(2.06%).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四川各产区鲜松茸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松茸的挥发性成分,在5个产地松茸子实体中分别确定出30、25、18、16和28个化合物,共计52种。C8类化合物及己醛、苯甲醛、壬醛、右旋萜二烯、肉桂酸甲酯是松茸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也是五个产区松茸子实体中的共有成分,占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含量的70%以上。不同产区松茸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各个产区松茸均含有独特的挥发性成分,这导致了松茸香气呈现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并且研究发现松茸挥发性成分可能与共生树种及环境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鉴定及区分各个产区松茸的化学辅助手段,同时还可为提升松茸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四川各产区鲜松茸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松茸的挥发性成分,在5个产地松茸子实体中分别确定出30、25、18、16和28个化合物,共计52种。C8类化合物及己醛、苯甲醛、壬醛、右旋萜二烯、肉桂酸甲酯是松茸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也是五个产区松茸子实体中的共有成分,占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含量的70%以上。不同产区松茸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各个产区松茸均含有独特的挥发性成分,这导致了松茸香气呈现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并且研究发现松茸挥发性成分可能与共生树种及环境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鉴定及区分各个产区松茸的化学辅助手段,同时还可为提升松茸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首次分析了贵州产海金沙根和叶的挥发性成分。从根中鉴定33了种组分,从叶中鉴定了51种组分。其中有18种组分二者是相同的。海金沙根中的烷烃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被酶催化转变为多种挥发性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比较分析了连翘花蕾和花的挥发性成分。从连翘花蕾和花中共鉴定了83个化合物,其中40个化合物是共有的。连翘花蕾的挥发性成分以烃类(41.04%)为主,而连翘花的挥发性成分以醇、醛和酮类化合物(26.46%)为主;酯类化合物在花蕾中的含量为8.11%,在花中下降到2.12%;而酸类化合物则从3.56%上升到5.18%。结果表明,随着花蕾的开放,酯类成分逐渐被水解为酸。  相似文献   

10.
花颜色和花气味的量化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颜色和花气味是花部构成的重要内容。在已开展的传粉生态学研究中对二者的报道主要是描述性的,而其量化研究可以为揭示传粉机制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本文主要介绍了花颜色的测量和标定方法,包括比色卡、分光色差仪和便携式光谱仪等;花气味的采集方法,包括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吸附-溶剂洗脱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等;花气味的检测和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和电子鼻型超速气相色谱仪分析等;以及昆虫行为学实验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昆虫触角电位联用技术、Y型嗅觉仪和飞行箱实验等。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实验材料的特点和实验目的选择适合的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尿液是动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在动物的化学通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依靠它识别个体,选择高质量的配偶,判断亲缘关系,吸引异性等,以增加个体的适合度(Macdonald and Brown,1985)。各种动物尿液的化学成分复杂,含有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两类化学信号物质。尿液的化学组成和其功能在许多动物中已进行报道,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刘玉良等,2012)、水獭(Arvicola  相似文献   

12.
行为谱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其行为生态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大熊猫数量稀少且警惕性强,很难在野外进行观察,有关其行为谱等基础行为研究结果主要是基于圈养大熊猫的观察研究。为了促进野生大熊猫行为学的深入研究,2015年1月—2016年6月,2018年8月— 2019年4月我们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基于红外相机图片和视频数据,利用PAE编码系统建立了野生大熊猫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研究共计在14种环境背景中记录到大熊猫12种姿势、52种动作、56种行为。一方面,本研究结果基本涵盖了大熊猫的主要行为,并发现了一些未在圈养大熊猫行为谱中记录到的行为,如野生大熊猫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自我除雪行为;另一方面丰富了观察大熊猫行为的环境因素。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野生大熊猫行为生态学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在大熊猫集中分布的区域,对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利用龙溪—虹口和唐家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前(2003~ 2007)和地震后(2008~ 2010)共计7年的大熊猫监测数据,就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2)地震后的2年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3)地震前后连续7年调查的样线中,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4)在龙溪一虹口保护区,大熊猫对样线的利用与滑坡体的面积没有显著关系,即大熊猫对栖息地的空间利用没有受到滑坡体面积大小的显著影响;(5)虽然从现有资料发现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利用格局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仍然需要在震后加强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卧龙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现状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的圈养种群为对象,以8个大熊猫微卫星位点为分子标记, 探讨了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并与邛崃野生种群及其他7个濒危物种进行比较。微卫星数据表明, 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5.5, He =0.620, Ho=0.574) 低于邛崃野生种群(A=9.8,He=0.779,Ho=0.581),但高于其他7 个濒危物种的种群(He=0.13~0.46)。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100个世代内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假设种群数量比现在扩大一倍, 经历100个世代后也只会使平均等位基因数少减少0.4。因此继续增加野生个体对保持遗传多样性的意义已经不大, 建议该圈养种群的保护策略应将重点放到制定更有效的繁殖计划以避免近交上。  相似文献   

15.
Maintaining a good cub-rearing relationship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wborn giant panda cubs. Oxytocin plays a key role in this cub-rearing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during the breeding perio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ytocin levels and maternal behavior, we sampled the maternal behavior of 6 adult female giant pandas (3 in lactation group, 3 in non-lactation group) at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from June to September 2019 by using the focal sampling method, and tested the urine oxytocin level of each individuals by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xytoc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lactation group (278. 86 pg/mg ±44. 42 pg/mg) than in the non-lactation group. For the two types of breastfeeding groups, the level of oxytocin in the multiparous female pandas (185. 64 pg/mg ±44. 61 pg/m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primiparous female pandas (465. 30 pg/mg ±82. 39 pg/mg). Compared with the primiparous female pandas, the multiparous female pandas had more embracing cub behavior (77. 45% ±1. 24%) and feeding behavior (15. 22% ±1. 62%), but less licking cub (14. 26% ±0. 91%) and position adjustment behavior (1. 69% ±0. 29%). Finally, we found the licking cub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xytocin level in the lactation group, and the embracing cub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xytocin level in the lactation grou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imiparous female pandas show more maternal behavior, less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higher oxytocin level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of oxytocin in the two types of giant panda females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refined and differentiated breeding techniques for captive giant panda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神经营养素-4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通过PCR技术,直接从大熊猫基因组DNA上克隆得到其神经营养素—4的成熟肽编码序列,通过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将神经营养素—4成熟肽完整编码序列克隆至pGEX—4T—3表达载体,并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原核生物表达,获得了大熊猫重组蛋白神经营养素—4。重组表达蛋白经纯化后,进行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的活性鉴定,发现其能够诱导神经细胞分化产生突触,具有预期的生物学活性。对大熊猫神经营养素—4的基因工程研究,为大熊猫癫痫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其成功放归可能受放归地气候、栖息地、同域动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位理论等方法,探讨了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其大中型同域动物的空间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大熊猫同域动物共20种,分别属于2纲5目,其中东洋型分布物种占优势(30%)。大熊猫同域动物分布海拔显著低于大熊猫的分布海拔(P<0.05),大熊猫分别与灵长目等5个目的动物在海拔分布上均存在显著的生态位分化(P<0.001)。灵长目动物在空间分布上与大熊猫分布相异,而其他目的动物与大熊猫空间分布类似。偶蹄目动物痕迹数量占比最高(54.14 %),而食肉目的小熊猫与大熊猫样线共同遇见率达到了43.75%。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大熊猫同域动物较为丰富,在海拔分布上与大熊猫存在生态位分化。该研究可为圈养大熊猫的放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漆愚  苏菡  侯蓉  刘鹏  陈鹏  臧航行  张志和 《兽类学报》2022,42(4):451-460
对圈养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开展长期行为监测能及时了解其所处生理周期和健康状况,有助于繁殖饲养机构迅速采取相应繁育保护措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但目前无法对大熊猫进行24 h监控并及时地获得相应的行为信息。准确的动物姿态估计是动物行为研究的关键,也是诸多下游应用的基础。了解大熊猫的姿态可以促进大熊猫行为研究并提升保护管理水平。为了提高复杂环境下大熊猫姿态估计的准确率,本文以高分辨率网络 (High resolution net, HRNet) 为基础网络架构提出了一种大熊猫姿态估计方法:针对大熊猫不同部位尺度差异较大的问题,在HRNet-32中引入了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 (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ASPP) 模块,在提升特征感受野的同时捕获多尺度信息;同时对大熊猫身体关键点进行分组,引入基于部位的多分支结构来学习特定于每个部位组的表征。多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用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在PCK@0.05中所用模型精度达到了81.51%。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大熊猫的行为分析和健康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野生大熊猫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严旬 《兽类学报》2005,25(4):402-406
截至200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所面临的3个方面的挑战,即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以及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的挑战。作者还就我国大熊猫保护前景进行了展望,即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种群数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逐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加剧;圈养种群将形成能自我维持的种群,圈养个体通过培训将逐步放归到隔离野生小种群中以改变其命运。  相似文献   

20.
有大量的研究提出,大熊猫具有发达的嗅觉和听觉系统但是视力很差。 虽然有些关于大熊猫视力和色觉方面的研究,但是至今我们对大熊猫的具体视力值方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为了定量化大熊猫的视力值,我们观察并记录了8只圈养大熊猫(雌:雄=4:4)对于移动不同水平黑白相间条纹宽度的纸片的行为反应。我们发现,在测量距离为50 cm的情况下,大熊猫能够区分大约为0.46mm宽的黑白相间条纹。这个研究结果为大熊猫视网膜结构的解剖学研究提供了行为学支持,也为今后研究大熊猫的通讯和认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