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低温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的一种新害虫,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了解其越冬卵的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在不同低温条件下(-18~-39℃)暴露12和24 h及在-30℃低温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60 d)的存活率以及存活卵的发育历期。【结果】低温强度和暴露时间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越冬卵的存活率降低。当温度≤-33℃暴露12 h或≤-30℃暴露24 h,越冬卵存活率显著低于其相应的对照(25℃)。越冬卵低温暴露12和24 h的致死中温度(LT50)分别为-33.08和-32.13℃,在-30℃下的致死中时间(Lt50)为33.33 d。经-36℃低温暴露12 h或≤-33℃低温暴露24 h后,存活的越冬卵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而-30℃低温暴露30 d内差异不显著。【结论】沙葱萤叶甲越冬卵抗寒能力强,冬季低温通常不会造成越冬卵的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2.
光照与飞蝗卵耐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晓红  康乐 《动物学研究》2003,24(3):196-199
用热电偶法测定长光照(L:D=14:10)和短光照(L:D=10:14)条件下饲养的飞蝗所产卵的过冷却点;并对长、短光照组分别设置5个温度(0、-5、-10、-15和-20℃)处理,每一温度又设置5个时间(6h,1、3、5和10d)处理,然后检查其28℃的孵化数,以此计算低温存活率和半致死温度。长、短光照组卵的过冷却点没有差异;两种光照条件下的低温存活率随着卵处理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5和-10℃时短光照组的低温存活率显著高于长光照组;卵的半致死温度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短光照组的半致死温度明显低于长光照组。接受短光照的飞蝗母本能产出耐寒性较高的卵,暗示秋天所产的卵能更成功地越冬。  相似文献   

3.
泥蚶是一种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其血淋巴液经硫酸铵二步分级沉淀后,再经Sephadex G- 100凝胶过滤和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制得泥蚶血淋巴液凝集素。经测定,该凝集素分子量约为123Kda,为两个亚基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5 KDa和16 KDa,分子中含5.02%的糖。在氨基酸组成中,天门冬氨酸(Asp)含量最高,其次是谷氨酸(Glu)和组氨酸(His),不含蛋氨酸(Met)。泥蚶血淋巴液凝集素对多种天然或经酶修饰的人或动物红细胞具有不同的凝集作用,其中对兔红细胞的凝集活性最大。半乳糖和乳糖对其凝集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凝集活性依赖于Ca2 ,在pH7.0较稳定,热稳定性不高,在30℃-70℃时凝集效价由原来的25下降为21,当温度超过80℃以后,凝血活性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4.
温度胁迫对白车轴草水浸提液化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研究了温度胁迫下白车轴草水浸提液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温度(5℃、25℃和35℃)处理后的白车轴草的水浸提液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在白车轴草水浸提液的作用下,蚕豆根尖细胞内出现了多种染色体畸变,如微核、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等,对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诱导效应表现为随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温度胁迫后的化感作用明显大于胁迫前,其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温(5℃)下白车轴草水浸提液高温(35℃)常温(25℃)白车轴草水浸提液。推测原因可能是温度胁迫改变和增加了化感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棉蚜及棉花嫩梢不同溶剂提取液对中华通草蛉捕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受害嫩梢及未受害嫩梢提取液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捕食行为无明显影响;棉蚜虫体浆液、棉蚜水提液,均含有很强的利它素活性物质,而棉蚜无水乙醇提取液利它素活性物质含量甚微,中华通草蛉各龄幼虫对棉蚜水提液均表现有明显的滞留和调转行为.  相似文献   

6.
虎纹捕鸟蛛凝集素-I(SHL-I)的细胞凝集活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红细胞悬液在微量血凝板上测试了 1 1种单糖对虎纹捕鸟蛛凝集素 - I ( Selenocosmiahuwena lectin- I,SHL - I)的凝集活性的影响 .测试的糖类包括 D-半乳糖 ,甲基 -α- D甘露糖苷 ,D-甘露糖 ,D-甘露糖胺 ,D-葡萄糖 ,N-乙酰 - D-葡萄糖胺 ,D-葡萄糖胺 ,L -木糖 ,L-岩藻糖 ,N-乙酰神经氨酸 ,N-乙酰 - D-半乳糖胺 .测试结果表明 ,只有 D-甘露糖胺对 SHL- I的凝集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说明 D-甘露糖胺可能是与 SHL- I专一性结合的糖基 .温度适应性实验表明 SHL- I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经 1 0 0℃处理 30 min,仍保持大部分凝集活性 .p H适应性实验表明 ,在碱性 p H环境下SHL- I的凝集活性明显下降 .  相似文献   

7.
用实验条件改变离体高温卵巢卵对孕酮的应答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蟾蜍的卵母细胞经孕酮刺激不显示GVBD。降温能提高高温卵对孕酮的应答能力。15℃是中华大蟾蜍长足卵母细胞的孕酮应答能力发生转折的上限温度。在含血清的任氏液或199培养液中离体低温(4℃)培养一个月以后的高温蟾蜍卵巢块,经孕酮作用,卵母细胞由无能力转变为有能力GVBD。细胞学切片观察表明,这些卵可抵达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培养两个月左右,孕酮作用下的卵母细胞GVBD百分率可达100%,卵母细胞内蛋白质~(32)P的参入量增加近3倍。培养液内加胰岛素(1μg/ml),或17 β-雌二醇,或甾体生物合成抑制剂Aminoglute-thimide(1 mmol/L),或清除含血清培养液内的甾体激素,均对培养中的高温卵的孕酮应答能力的转变没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离体低温培养条件下卵母细胞的孕酮应答能力的转变,可能是一种不依赖于其外周滤泡细胞的自主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可口革囊星虫胚胎与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剖经降温8-10℃刺激30-40h后的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亲体取得精、卵,用人工授精法获得的受精卵进行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的卵为圆形或椭圆形,卵的大小为120μm×142μm-125μm×148μm。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全长约为32-40μm。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温度15℃的条件下,精、卵不能受精;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温度20℃的条件下,精卵能受精,但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期停止;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条件下,25℃、30℃和35℃的不同水温,精卵均能受精,受精卵发育到初期海球幼虫分别需要72h0min、47h08min和42h53min。在海水盐度23.8-25.5ppt,pH8.1-8.2,温度28-30℃条件下,从初期海球幼虫发育到稚虫需要15-20d。  相似文献   

9.
从侧孢短芽孢杆菌X10发酵液中提取的拮抗蛋白粗提液具有抑制茄科劳尔氏菌生长的效果,该抗菌蛋白粗提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耐90℃的高温;用蛋白酶处理,其抑菌活性受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的影响;对氯仿敏感;随着紫外照射时间的延长,活性受到影响;拮抗物质25℃保存,活性28天内基本不变;作用活性pH值(pH值5.0~11.0)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苦荞多肽粗提液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来源,需要进一步对苦荞多肽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结构鉴定来分析抗氧化活性与多肽结构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苦荞功能提取物废渣为原料提取苦荞粗蛋白辅以植物乳杆菌发酵法制备苦荞多肽,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凝胶、液相色谱对苦荞多肽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并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筛选抗氧化活性较强的组分,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抗氧化多肽结构。结果表明,纯度不同的苦荞多肽抗氧化能力也不同,经过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分离纯化得到的T-3组分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优,清除率分别为96%、94%。纯化后苦荞多肽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粗提液(P<0.05),但是抗氧化活性并没有完全与苦荞多肽纯度呈正相关,通过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纯化T-3组分后得到的组分T-3-1,苦荞多肽纯度虽然达到了98%,但是对DPPH和ABTS抑制率不再增强,反而稍有下降,抑制率分别为89%和90%。由质谱鉴定结果得到,主要抗氧化肽的氨基酸序列为苯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Phe-Pro-Tyr(FPY)和酪氨酸-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Tyr-Leu-Pro-Phe(YLPF)。研究结果以期为苦荞多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15、20、25、30和35℃五种温度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寿命等,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估测了种群参数。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卵、幼虫、蛹的历期变化分别为7.6~2.0天,12.7~2.9天,34.3~6.8天;成虫寿命变化为17.3~6.5天。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5℃,9.8℃,11.5℃,10.9℃,有效积温为3.9,52.7,128.5,229.9日度。在五种温度下,卵的存活率均在84.2%以上。幼虫除在15℃时存活率为66.7%外,其它温度均在94.6%以上,蛹的存活率变化幅度最大,25℃时为80.3%,35℃时仅为10.0%。30℃时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最大,加倍时间最短,净生殖率最高。在20~35℃四种温度下种群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阶段所占比例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12.
张海燕  丛斌  田秋  付海滨  董辉 《昆虫学报》2006,49(3):433-437
在16℃、20℃、24℃、28℃和32℃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5个温度下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3.2、17.8、13.2、11.1和7.8天,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40℃和212.69日·度,内禀增长率(rm)和净生殖力(R0)分别介于0.2448~0.4584和28.00~84.03之间。结果提示温度24℃~28℃为繁殖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理想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13.
金龟子绿僵菌MaYTTR-04菌株对松墨天牛成虫的致病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重大森林植物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采用跗节接种法测定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YTTR-04菌株对松墨天牛成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 在恒温条件下,松墨天牛第6天开始死亡,第18天~21天为死亡高峰期,每头成虫接种孢子量为2.3×106±0.2×106时成虫的死亡率第18天达85%,第21天达95%; 时间效应指标值LT50为14.7天。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松墨天牛第3天出现死亡,第15天~21天为死亡高峰期,每头成虫接种孢子量为2.3×10.6±0.2×106时的死亡率在第15天达85%,第21天达100%;时间效应指标值LT50为12.9天。林间套笼21天后,菌液处理的成虫平均死亡率为60%,僵虫率为48.9%;而通过无纺布菌条的成虫死亡率为86.7%,僵虫率为75.6%。表明MaYTTR-04菌株对松墨天牛成虫有强的致病力,且在较高变温环境温度下致病力更强。结果说明该菌株可作为生产性菌株应用于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相似文献   

14.
阎岩  吴建伟  罗杰  洪牧  国果  付萍 《昆虫学报》2009,52(6):624-630
为了优化甲醇萃取滞育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血淋巴中抗病毒肽的方法, 本实验分别比较甲醇及乙腈萃取血淋巴中抗病毒组分效果及最佳使用梯度、上样蛋白浓度、洗脱次数、洗脱流速及操作环境温度, 用Tricine-SDS-PAGE分析甲醇及乙腈的洗脱组分的构成。结果表明:甲醇萃取的活性组分多于乙腈萃取的; 用连续梯度(10%~100%)甲醇萃取的抗病毒活性组分, 比分别用10%, 30%, 50%, 70%, 90%和20%, 40%, 60%, 80%, 100%间断梯度洗脱的回收率高, 同时获得活性组分的重现性好。在0~4℃冰浴的环境下, 于250 mg/6 mL C18萃取柱内加入1.5±0.4 mg/mL蛋白浓度的血淋巴粗提液, 用1 mL/min流速4次洗脱, 抗病毒活性组分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7日龄桃蚜 Myzus persicae用高剂量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接种后,饲养于不同温(10~30℃)、湿(74%~100%RH)度组合条件下观察其生殖力及内禀增长力(rm) 的变化。结果表明,被接种个体生殖力比对照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受温度、湿度及温湿互作的影响。在各处理组合中,尤其以20~30℃和95%~100%RH的条件下下降更为明显。各处理rm在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均随温度呈抛物线形变化,25℃下达最高,但不同湿度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被接种蚜的rm>除10℃与各湿度组合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温湿组合下均显著低于对照。上述分析表明,飞虱虫疠霉的侵染能显著影响桃蚜生殖力及rm,尤其是在桃蚜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内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组建了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在15℃、20℃、25℃和30℃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5℃下卵-成虫的发育历期最长(72.4天),而30℃时仅为21.2天,20℃和25℃时分别为27.3天和23.9天;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和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9℃、8.7℃,3.3℃和7.8℃,有效积温分别为77.7、267.2、75.7和418.2日·度;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雌虫寿命在20℃时最长,为11.7天,在30℃下最短,仅存活4.1天,除30℃外在其它温度下雌蚊寿命均长于雄蚊;单雌产卵量在20℃时最高,平均为159.9粒,30℃时最低,为114.7粒。20℃~25℃是韭菜迟眼蕈蚊的最适生长温度,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种群趋势指数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温度下的甜菜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组建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在5种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20~32℃,甜菜夜蛾的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甜菜夜蛾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73℃、15.68℃、15.09℃、12.83℃和15.06℃,有效积温分别为37.9、126.3、73.8、29.2和265.6日·度;甜菜夜蛾在26℃时世代存活率和种群增长指数最高,分别为55.2%和205.9,20℃时不利于种群增长;在26℃和29℃时,甜菜夜蛾的平均产卵量最高,分别为604.7和611.4粒/雌,26℃是甜菜夜蛾最适宜交配的温度,交配率为84.9%,平均精包数为2.46个/雌;高温条件下,甜菜夜蛾的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均缩短;甜菜夜蛾的世代存活率(S)和种群趋势指数(I)与温度(t)的关系均可用二次抛物线表示:S=-0.5056 t2+27.652 t-326.02 (r=0.91),I=-3.2532t2+178.45 t-2 270.40 (r=0.94)。  相似文献   

18.
腐食酪螨在不同温度和营养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金道超  郭建军  李莉 《昆虫学报》2006,49(4):714-718
在12.5℃、15℃、20℃、25℃和30℃恒温下,用啤酒酵母粉和玉米粉为饲料,测定了不同温度和饲料条件下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各个发育阶段和世代的发育历期,获得其在各条件下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本文的实验温度范围内,该螨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各发育阶段不同饲料条件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都有所差异。用啤酒酵母粉作饲料时,腐食酪螨的全世代历期为48.04天(12.5℃下)和8.41天(30℃下),发育起点温度为10.18℃,有效积温为155.44 d·℃; 用玉米粉作饲料时,全世代历期为78.79天(12.5℃下)和10.77天(30℃下),发育起点温度为10.52℃,有效积温为208.33 d·℃。以成螨体长和体宽为指标,比较了在各温度条件及不同饲料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对螨体大小有显著影响,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张润志  梁宏斌  张军  邱焯 《昆虫学报》1999,42(-1):35-39
实验室内测定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在9个恒温下取食小麦叶片时的生长发育数据。麦双尾蚜发育起点温度为3.27℃,发育适温区为15~20℃,有效积温为152.55日·度。在较低温度下 (7.5℃、10℃、15℃) 各发育阶段的总存活率较高,说明低温对麦双尾蚜生长有利,但1~2龄若蚜的存活率略低于3~4龄,说明低龄若蚜的抗逆性稍差。在15~24℃下麦双尾蚜单雌产仔量高,为繁殖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20.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Pollen Viability in Mango cv. 'Kensingt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response of pollen development to low or high temperatureregimes was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s suitable forthe formation of fertile pollen in the mango cv. 'Kensington'.The phase most sensitive to the degree and duration of temperaturestress was that from meiosis to the pre-vacuolate microspore(about 3 d duration at 25/20 °C) though vacuolated microsporeswere also sensitive to low temperature. Night temperatures below10 °C resulted in pollen grains with a low viability (<50%). A temperature between 15 and 33 °C during the phasefrom meiosis to the pre-vacuolate microspore was optimum forpollen development (70-85% pollen viability). Analysis of field records showed a linear negative correlationbetween percentage of pollen viability and number of days whichhad a mean night temperature lower than 10 °C during theperiod from meiosis to early mature stage (y = 77·7-3·4x,r2 = 0·60).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e phase was estimatedto begin 155 degree days D = [(Tmax + Tmin)/2 - 10] before anthesisand to end 78 degree days before anthesis. This equation maybe useful as a means of predicting pollen viability in the fieldfrom temperature records and thus fruit set, date of maturityand yield. It may also aid in the selection of areas for growingmangoes in marginal climates.Copyright 1994, 1999 Academic Press Mangifera indica L. mango, microsporogenesis, pollen development, viability, sterility,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