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重组突变巴曲酶进行酶动力学初步研究,并建立一种蛇毒类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方法使用可控温(37℃)紫外分光光度计,采用酶动力学测定法,测定重组突变巴曲酶的米氏常数,优化活性测定方法的反应时间和线性范围,验证此方法精密度,并用发色底物法与血浆凝集法同时测定不同蛇种来源的类凝血酶活性。结果重组突变巴曲酶的米氏常数(37℃)Km值为256.28μmol/L、Vm值为0.005 077μmol/min。该法呈现相应的剂量关系曲线,反应时间优选为0~20 min,线性范围优选为1~16.8 nmol/L,拟合度R~2≥0.99,方法精密度的变异系数≤5.0%。两种不同方法测定不同蛇种来源类凝血酶的活性单位比例范围为3.3~3.7(发色底物法/血浆凝集法),比例关系一致。结论建立的蛇毒类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拟合度优,精密度高,可测定不同来源的类凝血酶活性,并可替代传统血浆凝集活性测定法。  相似文献   
2.
芦康乐  杨萌尧  武海涛  管强  张科 《生态学报》2020,40(5):1637-1649
分别于2018年5月和8月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19(淡水补给区11处,石油开采区8处)处采样点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采样,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两个区域物种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季共采集到底栖无脊椎动物54种,主要以水生昆虫、腹足纲和软甲纲为主,淡水补给区和石油开采区各类群组成差异明显。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淡水补给区和石油开采区水体理化指标间差异显著(P0.05)。双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昆虫纲和腹足纲密度在两区域差异显著(P0.05),软甲纲和腹足纲密度在季节上差异明显(P0.05)。底栖无脊椎动物优势种共10种,淡水补给区指示物种8种,而石油开采区未发现有指示物种。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排序(nM DS)显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 RDA结果表明:淡水补给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Cond,TDS,Sal,pH,Eh,HCO_3~-,SO_4~(2-)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石油开采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HCO_3~-、NH_4-N。  相似文献   
3.
李婷  唐磊  王丽  安磊  王骏  莫康乐  陈求稳 《生态学报》2020,40(4):1473-1485
梯级水库修建后自然河流形成了河相段和湖相段,而河流生境的改变对鱼类种群空间分布和生态类型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探究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结合2018年5月渔获物和文献记载水库修建前后的渔获物数据,分析了鱼类群落组成及变化,优势物种及群落多样性特点,以及鱼类在河相、湖相段生态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梯级水库建设后溪洛渡至向家坝鱼类的种类数减少,随着水库的运行该减少趋势放缓,而大型鱼的种类数占比呈增长趋势。受生境变化的影响,鱼类优势物种发生变化,水库河相段和湖相段生态类型差异较大。生态类型组成上以缓流型、生活于水流中下层、产卵初始水温高于18℃等生态类型占优。研究表明,高坝大库的运行会造成鱼类种群以生态需求为目标,形成明显的空间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而梯级水库建设导致的水动力条件差异是鱼类群落生态类型差异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完整性能够指示和预测水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和变化趋势,已经在大量研究中得到验证。然而,群落水平的全部样品采集过程的复杂性并不利于它们的便捷应用。蜻蜓目幼虫是大型底栖动物中相对易于捕捉和识别的类群,并且拥有特别的两栖生命周期,它们的多样性特征以及对水体性质变化的敏感反应,使其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非常广泛且适宜的指示生物。本研究通过比较乌苏里江人工堤坝内外两侧不同河段的河滨湿地中蜻蜓目幼虫的群落组成,分析堤坝阻隔对河滨湿地的生态影响,评估蜻蜓目幼虫对河滨湿地的环境指示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乌苏里江由上游至下游,河滨湿地蜻蜓目幼虫的多样性愈加丰富;阻隔水文连通对蜻蜓目幼虫的生存繁育产生负面的作用,且越趋近下游,蜻蜓目幼虫受到人工堤坝的影响程度越显著;堤坝两侧不同物种的密度变化差异较小,主要区别在于直接与河流水文连通的样点多样性指数值的波动范围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5.
水稻穗瘟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遗传背景相近、对叶瘟抗性相同但对穗瘟抗性不同的两个水稻株系为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穗瘟抗/感消减cDNA文库,经差异筛选及序列分析,共获得90个独立的差异表达cDNA克隆,根据与它们刚源的基因功能推测,这些克隆可能参与了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信号传导和转录等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利ⅢRT-PCR分析了26个所筛选到的cDNA克隆在抗/感植株接种后的表达,17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得到验证。对这螳差异表达基因在抗感株系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谱也进行了RT-PCR的分析。文章首次报道了什关水稻对穗瘟抗性在mRNA水平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水稻对穗瘟抗性的遗传机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含207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测定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开花后10 d和20 d籽粒的淀粉分支酶的活性,检测到3个控制开花后10 d Q酶活性的主效应QTL(qnantitative trait loci),联合贡献率为10%,其中qQ10-6与环境发生显著的互作;分别检测到5对和2对染色体区间对开花后10 d、20 d Q酶活性的影响具有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其中开花后10 d的3对染色体区间具有显著的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由此可见,水稻籽粒Q酶活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因子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稻对叶瘟和穗瘟部分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水稻籼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用由感病株系构成的2个亚群体和2个不同的稻瘟病菌小种,进行了水稻对叶瘟部分抗性的QTL定位,还选用由感病而且抽穗期相近的株系构成的亚群体和另一个病菌小种,进行了水稻对穗瘟部分抗性的QTL定位,将病叶面积百分比(DLA)、病斑大小(LS)和病斑数(LN)作为对叶瘟部分抗性的性状,将病斑长度(LL)和孢子量(CA)作为对穗瘟部分抗性的性状。所构建的图谱包含168个标记。应用QTLMapper 1.01b,共检测到11个表现主效应的QTL和28对双因子互作,有3个表现主效应的QTL参与对同一性状的互作。QTL的主效应对单一性状的贡献率为4.7%~38.8%,而上位性效应对单一性状的贡献率为16.0%~51.7%,QTL的主效应对大多数性状的贡献率小于互作效应,表明互作效应对于部分抗性的重要作用。对穗瘟部分抗性的两个性状LL和CA,所检测到QTL总效应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0.6%和82.6%,表明由排除了主效抗病基因的感病株系组成的亚群体适合于进行部分抗性QTL定位。  相似文献   
8.
根据烟实夜蛾(Helicovperpa assulta)的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烟实夜蛾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665bp的特异性片段。该片段经过同源比较和活性测定,证实烟实夜蛾的基因组中存在类滞育激素基因。烟实夜蛾的类滞育激素是一个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肽,在第4和第5个氨基酸之间,插入了一个482bp的内含子。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该神经肽在蛹期的食道下神经节中表达。  相似文献   
9.
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和芽孢杆菌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对美洲斑潜Liriomyzasativae蝇幼虫防效较好 ,优于伊维菌素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效 ,可较好地控制美洲斑潜蝇幼虫的危害 ,而Btg,Bti,Bs不宜单独用于防治美洲斑潜蝇幼虫。阿维菌素用量为 0 2 7,0 3 6,0 45g (a .i.) 667m2 时 ,对美洲斑潜蝇幼虫防效第 7d校正防效为 65 %左右 ,施药后第 1 1d校正防效为 85 48%~ 99 0 5 % ,施药后第 1 5d校正防效为 90 94%~ 99 89%。伊维菌素 0 5g (a .i.) 667m2 施药后第 3 ,7,1 1d校正防效分别为 61 67% ,90 5 3 % ,90 93 % ,伊维菌素 0 2 5g(a i ) 667m2 相应防效为 5 7.71 % ,84 68% ,85 83 %。Btg ,Bti,Bs施药后第 3 ,7,1 1d校正防效为 3 3 88%~ 5 5 5 4%。  相似文献   
10.
低毒化学杀虫剂氯氟氰菊酯与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混配,通过其对美洲斑潜蝇室内毒力实验,测定共毒系数CTC为161~232,处于明显增效范围内。据此确定最佳配比,配制此增效混剂2%渗透型可湿性粉剂。在北京、山东两地防治美洲斑潜蝇幼虫的田间试验表明药效优良,制剂用量50 g/667m2药后3、7、11天两地区校正防效分别为85.26%~90.76%和86.74%~94.02%,制剂用量25g/667m2两地区相应防效分别为75.28%~85.17%、79.96%~88.68%。该增效混剂防治斑潜蝇速效性和持效性皆佳,成本有所下降,使用可湿粉与乳油相比较,可减少投放入环境的化学品数量,以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