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应用具有诱变作用的抗癌药:噻地哌、长春新碱,乙双吗啉等,体内或体外处理诱发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通过控制细胞培养时间,放射性自显影及中期细胞阻滞等方法,定量地分析了细胞间期各阶段的微核率(MNF)。本组实验结果表明,间期各阶段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微核形成,其中最多的是G_1期,其次是G_2期和G_0期。S期细胞的MNF较G_1期有极显著的下降,这提示大部分G_1期的微核细胞不能进入S期,使细胞增殖中止,这可能是抗癌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染色体畸变与微核形成的关系,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MMC,0.025—0.4μg/ml),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中期染色体畸变与不同细胞周期形成的微核间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MMC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ACF),未经培养的G_0期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NC-MNCF)以及培养的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C-MNCF),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可用幂回归方程描述;(2)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全然无关的NC-MNCF,和C-MNCF一样,与ACF呈良好的正相关;(3)用胞质分裂阻滞(CB)法,检测MMC诱发的CB-MNCF,较C-MNCF无显著提高,MNCF/ACF的比值较小,并随着MMC剂量增加从0.15左右降到0.03。所有上述结果表明,不能简单理解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间的关系,在分裂的细胞群体中,中期染色体畸变可能仅是微核形成的一种来源。  相似文献   

3.
本报告应用γ-射线诱发微核、放射性自显影等技术分析细胞周期,研究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间的定量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经400rad照射的静脉血,在室温下放置1.5小时,或在37℃下放置5小时,此时淋巴细胞属G_0期。和照射前相比,两组微核率均显著增加(P<0.01)。(2)照射静脉血经pHA刺激培养23—24小时收获细胞,此时转化淋巴细胞应属G_1期,分别计数转化和未转化(G_0期)淋巴细胞微核,与照射前未培养淋巴细胞相比有显著增加(P<0.01)。(3)400rad照射静脉血培养72小时后,淋巴细胞微核较培养前增加14.5倍。根据放射性自显影等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微核在细胞周期各阶段均可形成。  相似文献   

4.
孔志明  王Yuan 《遗传学报》1993,20(4):290-293
本文用不同剂量的MMC处理大鼠外周血,放置18小时后直接制备淋巴细胞血涂片,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MMC可诱发G_(?)期淋巴细胞的核损伤。本实验对各种核损伤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微核、核变形和核碎裂等指标与MMC剂量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作者认为,大鼠外周血G_(?)期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比传统的微核测试法更敏感、合理,在致突变试验中可作为初筛的体外短期测试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培养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检测,是近年来常用的体外短期检测方法之一,可用来评价被检理化因子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及监测环境、职业接触等有害因子对人类的潜在致癌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敏感性,根据微核起源于染色体断片与落后染色体的观  相似文献   

6.
蚕豆根尖细胞不同剂量率的微核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同一剂量、不同剂量率的~(60)Co-γ射线辐照蚕豆干种子,观察根尖细胞的微核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0—7.33戈瑞/分处理中,微核细胞率随剂量率的增加略有升高。然而,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不同。此外,在2.03戈瑞/分处理中,能诱发各种类型的微核突变,尤其是出现较多的分裂期微核细胞。本文根据一些分裂期微核细胞所出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提出辐射诱发的微核既可能是一次击中的产物,也可能是二次击中的产物。同时,微核在细胞遗传工程方面具有可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观察到10μM Taxol对CHO细胞的G_1→S→G_2→M期的进程不产生影响,但使CHO的有丝分裂中期大大延长,不能形成纺锤体,凝集的染色体散在于胞质中,不形成中期板。经Taxol处理的CHO细胞的TM要比正常CHO细胞TM长13倍,不能完成胞质分裂,形成带有3—15个微核的细胞,最小的微核只含有1个染色体的DNA含量,微核化细胞形成率可高达96%左右。微核化细胞可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形成更多微核的细胞。用1×10~(-4)M二硝基苯酚(DNP)不影响微核化细胞的形成,加进10微克/毫升环己亚胺后7小时使微核化细胞形成速率减慢。  相似文献   

8.
高锦声  蔡枫  郑斯英 《遗传》1990,12(6):34-34
微核是染色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细胞分裂 末期未纳人子核的落后染色体,在细胞质中形 成的阳性染色质体。人淋巴细胞微核技术是快 速简便地检测染色体损伤的细胞遗传学方 法[[t)。  相似文献   

9.
银杏小孢子中的微核形成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染色的压片,对银杏小孢子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有的细胞在中期I、中期Ⅱ时出现染色体排列异常和后期染色体桥等畸变。所形成的四分体中,具有一定数量的微核;个别植株的四分体中可有高达6.5%的微核;具微核的小孢子很可能败育。结合古植物方面的研究结果,银杏小孢子形成过程的这些异常规象为认识银杏的演化趋  相似文献   

10.
一种快速简便的完整淋巴细胞微核制片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微核测定是常用的短期测试法之一,可用来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诱变和潜在的致癌效应。为了发展人类细胞的检测系统,Heddle等首先研究了辐射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由于采用染色体制片技术,故细胞膜破裂,精确计数微核有困难,后来一些作者采用改变低渗液或培养物直接推片等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用明胶-离心法分离和浓缩血液中淋巴细胞而后制片观察分析其微核出现率,并以此来测定染色体损伤的新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大鼠受Co~(60)-r射线照射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还对受265拉特照射后活存狗的远期效应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骨髓有核细胞微核测定以及染色体畸变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本文还对其应用价值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子主要由核反应产生,用放射源和一定 的靶物质,借助于(a"n)或(Y "n)反应,就能 射出中子。加速器中用高能粒子打击靶或反应 堆中的裂变过程都能产生中子流。尤其是近代 医学上中子治癌机的应用和核武器的发展,人 们接触中子的机会就逐渐增多。如果这些场合 安全防护或操作程序出了故障,就有产生过量 照射的危险。所以研究反映中子损伤效应的生 物学指标是必要的。中子以穿透力强为其特 点,它对外周血液尤其是淋巴细胞的辐射效应 是显著的。我们过去的工作已证明,人体接受 分次局部61C0照射后,用直接浓缩法发现外 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和染色体畸变率有一 定相关[1]。用X线照射诱发人淋巴细胞微核, 其剂量效应亦呈线性关系[2]。为评价微核测定 在辐射损伤中的意义和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 采用氖一氖中子发生器照射健康人离体血1),经 过培养诱发淋巴细胞微核,观察剂量效应以及 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X射线与X染色体的微校率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同时检测了经X射线诱发人双核淋巴细胞的7号和X染色体的微核率。结果发现:经2.5Gy的X射线照射后.X和7号染色体的微核率男性分别为3.4%和7.1%;女性分别为6.6%和6.0%。X和7号染色体微核率的实验观察值与理论预期值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提示:X射线并不特异性引起X染色体的微核率增高。  相似文献   

14.
沈维干 《生物学杂志》1999,16(1):28-28,48
本实验应用不同剂量的雷公藤多甙处理人外周血Go期淋巴细胞,放置18小时后,直接观察微核率及核损伤的变化。结果显示,雷公藤多甙对人外周血Go期淋巴细胞微核率,核变形率和核碎裂率均无明显的影响,亦无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因此,作者认为,雷公藤多甙是一种对人类无潜在遗传毒性的药物,临床上可以安全作用,另一方面,本实验方法比传统的微核测试法更为直接,简便,敏感,有望成为一种简便实用检测化学诱变剂的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乙双吗啉为我国首先合成的抗癌药,长期服用可诱发白血病,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毒性的机理,本研究应用胞质分裂阻滞法(CB法)研究了乙双吗啉对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微核形成及细胞动力学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乙双吗啉在胞质分裂阻滞的双核细胞及未阻滞的单核细胞中,均诱发微核形成并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同时乙双吗啉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抑制细胞分裂,双核与多核细胞率呈现剂量依赖性下降,可见,乙双吗啉是一个诱变与细胞毒因子。同时本文还讨论了CB-MNT实用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淋巴细胞微核率及其一些影响因素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开先  王苏  马国建  周平 《遗传》1988,10(4):37-39
衰老与体细胞突变是密切相关的过程,随 着进人老年期,染色体畸变、微核形成和基因突 变均明显增加[[6,91,另一方面,对于多数肿瘤随 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亦有增加的趋势,同时 癌变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也很密切[14。微核 测试法是研究染色体畸变及细胞核损伤的简便 而敏感的指标之一[3.71,故本实验应用人体末梢 血微核测试法‘31,在较大样本中观察了老年人 的自发微核率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其他年龄组 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体细胞遗传结构损 伤与衰老、癌变的关系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蚕豆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四硼酸钠处理蚕豆根尖。通过对蚕豆根尖细胞镜检观察结果表明:四硼酸钠可诱导微核的形成及染色体畸变的产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为显著,即细胞微核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50与200ppm浓度诱导细胞微核率没有明显差异。此外,本文对微核的形成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用适量BrdU处理中华大蟾蜍外周血淋巴细胞,能以较高频率得到形态多样的染色质(体)结构。本文以两栖类和人类细胞为材料,采用Feulgen染色、Ag-NOR染色、DAPI荧光染色及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证实了其染色质性质,初步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并将其命名为:“G,期后期染色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形态学角度初步分析了从G_2期后期到M期染色质转变为染色体的动态过程,提出不同染色体形成其高级结构是非同步的,有可能存在染色体包裹顺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应用微核法测定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辐射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伊虎英 《遗传》1981,3(3):30-31
在放射病早期诊断,辐射防护和辐射遗传 及辐射诱变效应的研究中,染色体畸变分析法 由于灵敏度高和可靠性强,受到人们普遍的重 视。现用的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分析法的操作步 骤比较繁杂,效率也不太高,在实践应用中受到 一定的限制。七+年代初,Matte。和Schimid[7] 倡导在研究人类和哺乳动物辐射损伤时用微核 测定法代替染色体畸变分析法。本文工作的目 的是探讨在植物学方面能否用微核测定法代替 染色体畸变分析法,并将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 和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 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微核测定法 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NaCl诱导大麦细胞微核及异常有丝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仪慧兰  韩淑菊 《植物研究》2000,20(2):156-161
大麦幼苗生长在含NaCl的介质中[c(NaCl)=0, 0.05, 0.10, 0.15, 0.20, 0.25mol/L],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各NaCl处理组的微核率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并诱发产生了如染色体断片、后期染色体桥及"不均等分裂"等异常分裂。诱发微核及异常分裂细胞的比率与NaCl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浓度提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则微核千分率与异常分裂细胞的比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