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云南省玉龙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云南省玉龙鼠疫疫源地3个海拔区域,按4个季节进行野外捕鼠,捕获的鼠形动物用梳检法收集体表寄生蚤并在显微镜下分类鉴定。通过实际测量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潜在影响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因素包括鼠形动物特征变量指标(如种类、年龄、性别、体长、体重)、环境和气象因子(如海拔、季节)等数据。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在R软件下使用跨栏负二项分布回归分析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影响因素。【结果】从捕获的884只鼠形动物中检获寄生蚤9种484头,以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无值大锥蚤、云南栉眼蚤为主(86.16%)。回归分析显示: 2 700-3 000 m和3 000 m以上海拔鼠形动物染蚤概率较2 400-2 700 m分别增加1.27和3.72倍;湿度高于70%时,鼠形动物染蚤概率较湿度≤70%时减少41%;与齐氏姬鼠的染蚤概率相比,中华姬鼠的染蚤概率降低50%,大绒鼠的染蚤概率增加79%;体长超过104 mm的鼠形动物染蚤概率较体长≤104 mm的鼠形动物染蚤概率增加76%;气温高于15℃时,鼠形动物染蚤数量较温度≤15℃时降低67%;成年鼠形动物的染蚤数量较未成年鼠形动物的染蚤数量增加2.25倍;与春季相比,夏季的染蚤数量增加2.00倍,秋季的染蚤概率减少48%,冬季的染蚤概率和染蚤数量分别增加1.44和1.06倍。【结论】玉龙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以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无值大锥蚤、云南栉眼蚤为优势蚤种。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与海拔、季节、气温、湿度等环境气象因子及鼠形动物种类、体长、年龄等鼠形动物特征变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云南部分人间鼠疫流行区蚤类区系调查(英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归纳了中国云南 13个人间鼠疫流行区的调查资料 ,对调查疫区的蚤类区系进行了研究。总计捕获12 0 77只小兽 ,隶属啮齿目、食虫目及攀目 3个目中的 9科、2 9属、4 7种。从小兽体表共采获 9369只蚤 ,经分类鉴定 ,隶属 5科、18属、33种。 33种蚤及 4 7种小兽宿主均按其分类阶元详细列于文末。结果表明 ,山区蚤及小兽宿主的种数明显多于坝区。坝区农耕地的优势种相对简单 ,优势种地位突出 ,黄胸鼠及印鼠客蚤分别是最重要的宿主及蚤种 (构成比分别为 83 2 7%和 75 32 % )。山区的优势种相对较复杂 ,优势种的种类较多 ,但其构成比较低 ( 10 96%~ 4 7 95% )。黄胸鼠及绒鼠为山区地带的两种优势宿主 ,缓慢细蚤、端凹栉眼蚤、印鼠客蚤、偏远古蚤及短突栉眼蚤为山区地带的 5种优势蚤种。多数蚤种可寄生两种以上的小兽宿主 ,但其所寄生的主要宿主并不多。结果提示 ,作为疫区主要媒介的印鼠客蚤及其所对应的主要寄生宿主 (黄胸鼠 )在坝区突出的优势种地位 ,似可解释近年疫区的鼠疫病人主要出现在坝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绒鼠是中国滇西北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它也是横断山脉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用U 检验和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003~2004年云南洱海(中国滇西北著名的淡水湖泊)周边916只大绒鼠体表寄生虫进行了调查.调查点位于我国十一大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此地也是我国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在此,将大绒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和体表寄生虫医学和兽医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有756只大绒鼠寄生有体表寄生虫,侵染率为83%.采集到的体表寄生虫有86种,包括51种恙螨, 23种革螨, 7种蚤和5种吸虱.其中17种以前已经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因此大绒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研究方法,对中国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11种蚤的宿主特异性及宿主选择进行了研究。宿主特异性用Levins生态位宽度进行测定。宿主选择用夹角余弦生态位重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长形病蚤普洱亚种及印鼠客蚤的生态位宽度最窄、宿主特异性最高,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及斯氏新蚤滇川亚种的生态位最宽、宿主特异性最低。印鼠客蚤(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的主要鼠疫媒介)的优势宿主是黄胸鼠。印鼠客蚤较高的宿主特异性意味着该蚤可能主要在其优势宿主的不同个体间保存或传播鼠疫病原体。短突栉眼蚤及端凹栉眼蚤在宿主选择上较接近,而其它蚤种在宿主选择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垂直空间生态位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6~7月采用铗夜法,对云南香格里拉县海拔2500~4500 m范围内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群落中各物种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大小与其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关系及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共捕获19种275只小型兽类,其中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齐氏姬鼠(A.chevrieri)、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和大足鼠(Rattus nitidus)分布的海拔梯度跨度最大,分布范围较广,占据垂直空间生态位宽,是当地小型兽类群落的优势种.19种小型兽类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幅度差异很大,大绒鼠(E.miletus)、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中麝鼩(C.russula vorax)的空间生态位完全重叠;大足鼠、齐氏姬鼠与滇攀鼠(Vernany fulva)、克氏田鼠(Microtus clarkei)、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atis)、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空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  相似文献   

6.
2015年4至12月,以玉龙鼠疫疫源地的核心区域文笔山为样区,在2 400 m以上海拔区间划分4个垂直生态带,采用夹夜法进行四个季节的小型兽类调查。根据生态位宽度指数(B_i)和生态位重叠指数(C_(ih))对该地区小型兽类垂直空间与季节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调查共布鼠夹8 028次,捕获小型兽类1 583只,包括4目6科12属23种,其中,优势种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中华姬鼠(A.draco)的垂直空间、季节以及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指数较大,在4个季节的4个垂直空间均有分布。黑腹绒鼠(E.melanogaster)的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对垂直空间资源利用最优。稀有种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侧纹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南小麝鼩(Crocidura horsfieldi)、臭鼩鼱(Suncus murinus)和黄腹鼬(Mustela sibirica)的垂直空间、季节以及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指数均近似为0,在资源轴分布上具有单一性。在垂直空间和季节生态位重叠方面,C_(ih)0.3的种对分别为147对和152对,分别占总种对的58.10%和60.08%,大部分为与优势种和常见种组成的种对。C_(ih)=0的种对分别为42对和37对,占比16.60%和14.62%,大部分为与稀有物种组成的种对。在季节方面,C_(ih)0.6的种对有78对,占总种对的30.81%。巢鼠(Micromys minuts)和黄腹鼬、侧纹岩松鼠和臭鼩鼱、南小麝鼩和玉龙绒鼠(E.proditor)3对小型兽类的垂直空间C_(ih)=1。巢鼠和南小麝鼩、臭鼩鼱,滇绒鼠(E.eleusis)和中麝鼩(C.russula)、黄腹鼬,中麝鼩和黄腹鼬,南小麝鼩和臭鼩鼱,6对小型兽类季节C_(ih)=1。结果说明,玉龙县小型兽类优势种、常见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均高于稀有种,但整体对空间的占有利用合理,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保证了种群相对稳定。此调查可为当地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调查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省西南部山区选取调查点,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采集并鉴定其体表的所有寄生虫。从7个调查地点共捕获大绒鼠127只,采集到恙螨、革螨、蚤和吸虱4大类体表寄生虫共3128只,分类鉴定为131种。大绒鼠体表寄生虫的总感染率为96.06%,总平均多度(平均个体数,虫指数)为24.63只寄生虫/每鼠。恙螨优势种为绒鼠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eothenomydis(24.26%,450/1855);革螨优势种为金氏厉螨Laelaps chini(70.28%,506/720);蚤类优势种为方叶栉眼蚤Ctenophthalmus quadratus(47.30%,149/315)和绒鼠怪蚤Paradoxopsyllus custodis(13.65%,43/315);吸虱优势种为缺齿甲胁虱Hoplopleura edentula(95.38%,227/238)。U检验结果显示,雌、雄大绒鼠宿主间的全部体表寄生虫、恙螨和蚤的物种数和平均个体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表寄生虫与宿主身体参数(体质量)间无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较低(r<0.3,P<0.05)。四川西南山区大绒鼠的体表寄生虫种类十分丰富,物种多样性很高,主要寄生虫类群是恙螨和革螨,并有多种传染病媒介种类。  相似文献   

8.
印鼠客蚤的生态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是公认的世界家鼠鼠疫的首要传播媒介,是预防鼠疫的重要监测对象。因此,对其繁殖孳生,季节消长等有关生态习性问题已有较多研究。我们在防疫工作中也作了一些调查工作,现就几个方面综述供参考。 一、宿主 印鼠客蚤的重要宿主是家栖的鼠属(Rattus)鼠种,在云南主要是黄胸鼠和褐家鼠。除此以外,家栖的小家鼠、臭鼩亦有寄生,但并不常见。至于野栖的大足鼠、斯氏家鼠、齐氏姬鼠、大绒鼠、赤腹松鼠、树鼩、黄鼬等,虽有检获记录,但甚为罕见,可认为是家、野鼠类相互交窜,偶然接触所致。 二、吸血习性 如上所说,印鼠客蚤的重要宿主是家栖鼠类,成蚤特别嗜吸家栖鼠类的血当无疑问。至于对已发现寄生的众多野栖动物的刺吸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凉山山系, 在保护和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该自然保护区兽类群落的研究却极为缺乏。为了了解该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小型兽类群落,本文作者在2018年4-10月调查了该区域的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在海拔1,537-3,830 m间共设置样方184个, 布设鼠夹9,016铗日, 捕获小型兽类536只, 隶属4目7科13属21种。包括滇攀鼠(Vernaya fulva)和等齿鼩鼹(Uropsilus aequodonenia)两个稀有物种在内的共计9个物种为该地区首次报道, 丰富了物种分布记录。结合历史资料, 黑竹沟地区共记录小型兽类43种, 隶属4目9科28属。在43种小型兽类中, 东洋界物种37种, 占绝对优势(86%), 分布型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型占优, 为18种(占东洋界48.6%)。本次调查捕获的21种小型兽类中, 群落优势种为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 33.2%)、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 21.3%)和中华绒鼠(Eothenomys chinensis, 12.7%)。随着海拔上升, 群落优势种组成发生变化, 由北社鼠 + 中华姬鼠 + 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 + 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群落, 转变为中华绒鼠 + 中华姬鼠 + 凉山沟牙田鼠(Proedromys liangshanensis) + 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群落。群落物种区系的分布型组成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喜马拉雅-横断山型物种随海拔升高所占比例增大; 分布于喜马拉雅-横断山的特有种分布的下限、中点和上限平均海拔都高于非特有种, 且特有种和非特有种的中点和下限平均海拔差异显著(n = 21, df = 19, P = 0.013; n = 21, df = 19, P < 0.01), 说明该区域物种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 中高海拔主要由特有种构成。本研究丰富了黑竹沟地区小型兽类及群落多样性的数据资料, 有利于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某一种小兽 (小型哺乳动物 )宿主体表的全部蚤作为一个特定的蚤类群落 ,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 10种小兽体表的蚤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动物分类上比较接近的、隶属同一属 (鼠属 )的黄胸鼠、大足鼠和斯氏家鼠体表 3种蚤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大 ,在模糊聚类的谱系图上明显聚为一类。动物分类上距离较远、隶属不同属的微尾、臭、灰麝、中华姬鼠、滇绒鼠、社鼠和锡金小鼠体表的 7种蚤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小。结果提示 ,宿主因素可能是影响体表寄生蚤群落之间相似性大小的一个主要因子 ,当宿主在动物分类上彼此接近时 ,其体表寄生蚤群落的相似程度就比较高 ,当宿主在动物分类上距离较大时 ,其体表蚤类群落的相似程度就比较低。本文中不同属小兽体表寄生蚤类形成了不同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云南省农耕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根据云南不同经纬度、海拔等自然环境条件,于2010年8月—2018年4月,选取云南省25个调查样区中104块农耕地,采用铗夜法开展小型兽类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对农耕区小型兽类的群落特征和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共捕获小型兽类3240头,隶属4目9科21属42种,其中啮齿目最多,以齐氏姬鼠和黄胸鼠为代表.25个样区聚类为三大类.小兽在纬度和垂直分布上类似,低纬度和低海拔范围的种类相对较少,以家鼠属和小鼠属为主,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以姬鼠属、白腹鼠属和绒鼠属为主.小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单峰分布格局,峰值出现在中海拔地区;经度水平分布上,小兽多样性指数呈V型分布格局,在98°—99° E最高;而纬度水平上,小兽多样性指数由南到北总体呈上升趋势.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表明,各因子对农耕区小型兽类多样性指数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为经度>海拔>纬度.相似性分析表明,相邻梯度带之间小兽群落结构为中等相似,相似性最高出现在中海拔带、中纬度带、低经度带之间,不同梯度带距离越远,小兽相似性越低.云南省农耕区小兽群落结构在不同维度上存在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随环境梯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横断山冬季不同海拔大绒鼠的毛色差异、生理及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自北向南从德钦、香格里拉、丽江、剑川和哀牢山5个地区按高海拔至低海拔进行采样,通过PCR扩增大绒鼠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 receptor 1,MC1R)基因序列,使用FQ-PCR测定其皮肤的MC1R基因表达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金华北山啮齿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论述了金华北山啮齿类的区系组成、数量季节消长和垂直分布。依据不同生境中鼠种和数量的组成,划分了7个鼠类群落。进而对比和分析了各鼠类群落的组成和空间配置、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分配。通过以人工针叶林为主的北山与具良好次生林植被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比较,表明鼠类组成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4.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种啮齿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危害严重, 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及小波分析方法, 对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1984-2016年HFRS的发生与鼠类、气候和经济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 探讨气候和经济因素对HFRS发生的影响。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HFRS暴发史可能分为两个时期, 推测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主要宿主, 在2002年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可能取代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成为HFRS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广义可加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HFRS的发生与1984-2001年黑线姬鼠密度间存在极显著非线性效应(F2.06,9.02 = 102.415, P < 0.01), 两者间显现为正相关; 与2002-2016年的褐家鼠密度间呈正相关(F1.67,9.02 = 73.929, P < 0.01); HFRS主要宿主的这种变化可能与当地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有关: HFRS的发生与年平均温度存在极显著的非线性效应(F2.93,9.02 = 12.164, P < 0.01), 两者间呈负相关; 同样, HFRS的发生与上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存在显著非线性效应(F1.70,9.02 = 2.917, P < 0.05), 两者间也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途径证明了这种转移机制, 发现温度对HFRS发生有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以及通过褐家鼠的间接正向影响; GDP对HFRS发生有直接的负向影响。本研究表明HFRS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相关, 两者均能影响HFRS的暴发, 该结论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对HFRS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热带山地雨林中捕获鼠形啮齿类6种,社鼠(Rattus niviventer)是优势种,相对丰盛度为81.18%;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中捕获8种,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为优势种,相对丰盛度为73.63%。两种森林类型鼠形啮齿类种类数目间并无显著差异。 热带山地雨林6种鼠形啮齿类平均密度为13.21只/公顷,平均生物量为711.43克/公顷;亚热带中山阔叶林中5种平均密度为20.25,平均生物量530.19。两种森林中鼠形啮齿类的平均密度差异显著,但生物量平均值却无明显差别。 群落中生物量分布极不均匀,社鼠和中华姬鼠的生物量分别在两种森林中各自占鼠形啮齿类总生物量的77.37%与70.43%。  相似文献   

16.
种子中的单宁影响鼠类的取食和贮藏策略。高单宁假说认为鼠类倾向于优先贮藏单宁含量高的种子、取食单宁含量低的种子。同域分布的鼠类对种子的取食和贮藏选择是否符合高单宁假说的预测尚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本研究通过围栏实验研究了四川都江堰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针毛鼠(Niveventer fulvescens)、北社鼠(N.confucianus)、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中华姬鼠(A.draco)对单宁含量高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种子和单宁含量低的锥栗(Castanea henryi)种子的取食和贮藏偏好,旨在进一步验证高单宁假说。结果表明:(1)5种鼠均偏好取食锥栗种子,很少取食或不取食栓皮栎种子;(2)仅具集中贮藏习性的针毛鼠和北社鼠偏好集中贮藏锥栗种子;兼具集中和分散贮藏习性的小泡巨鼠和高山姬鼠也倾向于贮藏锥栗种子;(3)兼具集中和分散贮藏习性的中华姬鼠偏好分散贮藏栓皮栎种子,集中贮藏锥栗种子。研究结果并不完全支持高单宁假说,表明同域分布的鼠类对种子取食和贮藏偏好表现出种间分化,高单宁假说在同域分布鼠类中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鼠类对敌鼠钠盐的敏感性与耐性的初步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敌鼠钠盐在近几年来已逐步推广使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些作者曾用敌鼠钠盐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及小白鼠等作过毒力测定和现场灭鼠(夏武平1976,何新桥等1973),但对于我国常见的广布鼠种对敌鼠钠盐的敏感性和耐性方面的研究报告,仍为少见。耐性指中毒未死,抗药性增强,是后天获得的。为了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一毒鼠剂,以利灭鼠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于1975年夏初曾以我国各地较常见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为实验动物,对这方面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上海塘桥地区鼠类群落演替与住房结构变迁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近年来,上海市随着市政建设的迅速扩大与改造,人类各种经济生产活动的加强及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日益发生巨大变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里野生动物的组成及其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动,例如与人伴生的有害鼠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