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绒鼠及高山姬鼠体温调节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横断山区同域分布物种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的日节律特征,对两种鼠在24 h中4个时间段(04:00~06:00时、10:00~12:00时、16:00~18:00时和22:00~24:00时)的体温和蒸发失水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绒鼠、高...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甲胁虱是寄生于黄胸鼠体表的一种主要吸虱昆虫 ,在云南广泛分布。应用Iwao直线回归方法及其随机偏离度检验对太平洋甲胁虱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Iwao直线回归方法 ,建立了M =12 .10 +4.76M (r=0 .75 ,P <0 .0 1)的回归方程 ,所得到的α与 β值 (α =12 .10 ,β =4 .76 )均明显高于判定界线值 0和 1。对α与β值进行随机偏离度检验 ,F =6 .0 7(P <0 .0 5 ) ,由此判定太平洋甲胁虱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分布 ,这说明太平洋甲胁虱对黄胸鼠的寄生是不均匀的 ,存在聚集并有形成大小不一的吸虱个体群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物典型的单一染色体线粒体基因组在甲胁虱属Hoplopleura已裂化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的线粒体基因组来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4.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实验测定了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红瘰疣螈体温及代谢率变化。结果表明,在10~35℃环境温度范围内红瘰疣螈体温(Tb)与环境温度(Ta)呈正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Tb=3.99+0.86Ta(R2=0.99,P0.01);其代谢率(MR)在15~30℃的环境温度范围内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时,其代谢率由于体温过高而急剧降低;在15~35℃之间的6个温度条件下雄性代谢率的回归方程为:MR1=0.374 1-0.355 1Ta+0.113 9T2a-0.010 5T3a(R2=0.47,P0.01,df1=3,df2=46);雌性代谢率的回归方程为:MR2=0.478 8-0.420 3Ta+0.130 4T2a-0.011 8T3a(R2=0.40,P0.01,df1=3,df2=46)。不同于内热源动物的代谢特征,红瘰疣螈的体温调节表现出外热源动物的特点:其体温受环境影响较大,体温生理调节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5.
在对云南省9个县(市)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境内小型哺乳动物(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表示,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计算采用Shannon-Wiener方法。所捕获的2745只小兽经分类鉴定隶属啮齿目、食虫目、攀目、兔形目和食肉目5个目中的10科、25属、41种。从各种小兽宿主体表共采集到吸虱昆虫1816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4科、6属、22种,其种类明显少于宿主种类。几乎每种小兽宿主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但吸虱种类数很少(1-4种)。动物分类上接近的宿主,其体表的优势吸虱种类基本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哺乳动物体表吸虱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很低,群落结构十分简单。研究同时提示,吸虱昆虫与小兽宿主之间可能存在高度一致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绒鼠是中国滇西北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它也是横断山脉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用U 检验和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003~2004年云南洱海(中国滇西北著名的淡水湖泊)周边916只大绒鼠体表寄生虫进行了调查.调查点位于我国十一大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此地也是我国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在此,将大绒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和体表寄生虫医学和兽医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有756只大绒鼠寄生有体表寄生虫,侵染率为83%.采集到的体表寄生虫有86种,包括51种恙螨, 23种革螨, 7种蚤和5种吸虱.其中17种以前已经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因此大绒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7.
中国云南洱海周边小兽体表吸虱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3—2004年对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小兽体表寄生吸虱进行了调查,诱捕小兽3303只,隶属4目7科、15属、21种,共收集14635只吸虱,共计5科、6属、21种。调查点位于洱海周边3个不同方位,恰好处于无量山(洱海东部)、哀牢山(洱海南部)和苍山(洱海西部)3座山的连接地段,由于洱海的天然隔离使这3个方位形成了同地域(经度、纬度、海拔和动物地理区划相同)异生境的地理景观。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同地域异生境里小兽体表吸虱在物种多样性、丰富度、群落结构、相似性和分布。结果表明吸虱的物种多样性低,群落结构简单。吸虱的丰富度、分布和物种多样性随着宿主和生境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暗示着生态环境影响着吸虱和它相对应的小兽宿主的构成和分布。某种宿主经常有某种固定的吸虱,在动物分类上近缘关系较近的小兽宿主,其体表昆虫群落相似性较高。洱海周边不同方位同种小兽宿主上的吸虱物种相同,这个结果强烈暗示着吸虱与其对应宿主之间有明显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境内24种主要小型哺乳动物(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群落相似性及群落分类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将每一种小兽体表的所有吸虱昆虫定义为一个相应的吸虱群落单位。结果表明,小兽体表吸虱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很低。多数小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其吸虱的宿主特异性高。在动物分类上隶属同一个属的小兽,其体表吸虱群落相似程度高,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大多被归为一类。在动物分类上近缘的小兽,其体表吸虱群落相似,优势虱种相同或相似,此情形尤其表现在鼠属、白腹鼠属、姬鼠属和绒鼠属。吸虱群落相似性大小与相应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地位上的近缘性高低呈现高度一致。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吸虱昆虫与其所寄生的小兽宿主动物之间存在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小兽体表革螨名录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至2004年在云南省境内共调查了25个县(市),共捕获53种啮齿目、食虫目、攀口目、兔形目和翼手目小兽10803只,从其体表分检出革螨68572只,隶属10科26属80种,其中云南新记录种12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到目前为止,整个云南省小兽体表革螨共有10科33属112种。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7月,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和洱海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4种年龄段(6~10、11~15、16~20、31~40年)的松林和保护区周围的非保护区选取7种年龄段(1~5、6~10、11~15、16~20、21~30、31~40、50年以上)的松林,每种松林设3个重复,共33个样地,在样地内随机选取3个5m×5m的样方,调查并记录样方内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种类、数量、覆盖度。在每个样地按5条样线布笼100个捕捉小兽,每天检查捕获的种类和数量。计算珀氏长吻松鼠和赤腹松鼠在小兽群落中物种优势度、时间生态位宽度、两种小兽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用逐步回归分析两种松鼠与松林栖境因子的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在保护区珀氏长吻松鼠出现的时间早于(6~10年的松林开始捕获到)赤腹松鼠(16~20年的松林内开始捕获到);在非保护区,分别在31~40年和21~30年的松林内才捕到珀氏长吻松鼠和赤腹松鼠。保护区31~40年的松林内珀氏长吻松鼠和赤腹松鼠种群数量分别是同年龄段非保护区松林的3倍和3·75倍。松林底层的灌木对两种小兽的种群数量有重要影响。珀氏长吻松鼠种群数量与灌木密度呈正相关;赤腹松鼠种群数量与灌木覆盖度呈正相关,而与草本植物覆盖度呈负相关。非保护区树底植被的异质性降低,延迟了两种松鼠在松林里建立种群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