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云南部分人间鼠疫流行区蚤类区系调查(英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归纳了中国云南 13个人间鼠疫流行区的调查资料 ,对调查疫区的蚤类区系进行了研究。总计捕获12 0 77只小兽 ,隶属啮齿目、食虫目及攀目 3个目中的 9科、2 9属、4 7种。从小兽体表共采获 9369只蚤 ,经分类鉴定 ,隶属 5科、18属、33种。 33种蚤及 4 7种小兽宿主均按其分类阶元详细列于文末。结果表明 ,山区蚤及小兽宿主的种数明显多于坝区。坝区农耕地的优势种相对简单 ,优势种地位突出 ,黄胸鼠及印鼠客蚤分别是最重要的宿主及蚤种 (构成比分别为 83 2 7%和 75 32 % )。山区的优势种相对较复杂 ,优势种的种类较多 ,但其构成比较低 ( 10 96%~ 4 7 95% )。黄胸鼠及绒鼠为山区地带的两种优势宿主 ,缓慢细蚤、端凹栉眼蚤、印鼠客蚤、偏远古蚤及短突栉眼蚤为山区地带的 5种优势蚤种。多数蚤种可寄生两种以上的小兽宿主 ,但其所寄生的主要宿主并不多。结果提示 ,作为疫区主要媒介的印鼠客蚤及其所对应的主要寄生宿主 (黄胸鼠 )在坝区突出的优势种地位 ,似可解释近年疫区的鼠疫病人主要出现在坝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采自云岭南端大理苍山多齿鼠鼹Nasillus gracilis的古蚤属一新种,即荫生古蚤Paqlaeopsylla opacusa sp。nov。和怒山古蚤Palaeopsylla nushanensis Gong et Li,1992的雄性形态,文中对古蚤属短额种团brevifrontata-group的特征,主及其分布进行了讨论并列出了已知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沿纬度梯度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作者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21o-28oN的8个纬度梯度带目前所知分布的9科45属153种(亚种)蚤类的水平分布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这一区域蚤类科、属、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东洋界和古北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沿纬度梯度的变化,都呈现了随纬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25o-27oN之间,研究认为,形成物种密度高峰的主要因素是两大区系分界线和交错区的边缘效应;(2)东洋和古北两大区系成分构成比的水平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纬度的增加递减,后者则随纬度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两区系成分过渡或交错区的跨度在23o-29oN之间,并在25o-27oN形成交汇和分异的中心;(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横断山8个纬度梯度带的蚤类总体上归为3个主要地域区系类型,反映出纬度、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蚤类区系及物种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区系和物种组成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格局与地理和气候环境的统一性;(4)蚤类的属、种β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基本呈现双峰格局,峰值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及分布在不同纬度梯度、气候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与纬度梯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程度的关系密切,以及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对两区系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5)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的规律和格局基本相同,显示了具有同源性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对蚤类空间分布格局所产生的类似影响,证实了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格局理应出现近似于它们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与格局的推论;(6)横断山25o-27oN的区域形成了两大区系物种交汇和分异的中心,由于边缘效应和复杂的地理景观,这里蚤类科、属、种、特有种都具有较高多样性,据此作者推断,这里可能是我国横断山区多物种保存、分布和分化的核心区。  相似文献   
4.
云南古蚤雄性的记述及雌性的形态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采自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和大理苍山背纹鼩鼱(Sorex cylindricauda)等小兽体的蚤类标本,首次对云南古蚤Palaeopsylla yunnanensis Xie et Yang.1982的雄性进行了描述并对雌性的部分形态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某一种小兽 (小型哺乳动物 )宿主体表的全部蚤作为一个特定的蚤类群落 ,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 10种小兽体表的蚤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动物分类上比较接近的、隶属同一属 (鼠属 )的黄胸鼠、大足鼠和斯氏家鼠体表 3种蚤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大 ,在模糊聚类的谱系图上明显聚为一类。动物分类上距离较远、隶属不同属的微尾、臭、灰麝、中华姬鼠、滇绒鼠、社鼠和锡金小鼠体表的 7种蚤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小。结果提示 ,宿主因素可能是影响体表寄生蚤群落之间相似性大小的一个主要因子 ,当宿主在动物分类上彼此接近时 ,其体表寄生蚤群落的相似程度就比较高 ,当宿主在动物分类上距离较大时 ,其体表蚤类群落的相似程度就比较低。本文中不同属小兽体表寄生蚤类形成了不同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6.
7.
应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研究方法,对中国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11种蚤的宿主特异性及宿主选择进行了研究。宿主特异性用Levins生态位宽度进行测定。宿主选择用夹角余弦生态位重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长形病蚤普洱亚种及印鼠客蚤的生态位宽度最窄、宿主特异性最高,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及斯氏新蚤滇川亚种的生态位最宽、宿主特异性最低。印鼠客蚤(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的主要鼠疫媒介)的优势宿主是黄胸鼠。印鼠客蚤较高的宿主特异性意味着该蚤可能主要在其优势宿主的不同个体间保存或传播鼠疫病原体。短突栉眼蚤及端凹栉眼蚤在宿主选择上较接近,而其它蚤种在宿主选择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山地蚤类区系与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2-1997年,对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山地蚤类进行了垂直分布的调查研究,共采获蚤类5科21属39种(亚种)3241头,并对以苍山为主体的山地各主要生态环境蚤类的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分布特点和自然环境因素后认为,在苍山所获39种蚤类中有16种(占41.03%)属东洋界种类,21种(占53.84%),属古北界种类,2种属广  相似文献   
9.
云南古蚤属一新种(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92年4月和11月,在云岭山系的南端大理苍山两次采获一些古蚤属PalaeopsyllaWagner,1903标本,其中发现属于偏远古蚤种团(remotagroup)一新种。鼹古蚤Palaeopsyllatalpae新种(图1~4)鉴别特征:本新种(仅发现雄性)额突下骨化带较宽、第二颊柿刺通常呈剑状、第三颊林刺最长,端部呈细外状、第IX腹板端臂背缘近肘部无突起等特征应属偏远古蚤种团[‘-’j。比较而言:其前胸林利较直、共16根,第三颗柿刺中部膨大、可动突端部宽于基部,不动突具细纹等特征与贵真古蚤只hue士henae近缘而与其它种差异较大。与后者主要差别在于…  相似文献   
10.
云南白草岭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云南白草岭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及动物区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小兽21种1028只,隶属于啮齿目(Rodenria)鼠科(Muridae)10种,仓鼠科(Cricetidae)2种,松鼠科(Sciuridae)2种;食虫目(Insectivora)Juqin科(Soricdae)6种,鼹科(Talpidae)1种。其中东洋界15种,占71.43%,古北界4种,占19.04%,广布种2种,占9.53%,各个垂直带鼠形小兽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Ⅰ,云南松林及山坡耕作地带(2000-2650m)1.3814;Ⅱ。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带(2650-3150m)1.6126;Ⅲ.苍山冷杉林带(3150-3500m)1.3488;Ⅳ。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500-3657m)1.5085。云南白草岭优势种主要由齐氏姬鼠(Aopdemus chevieri)、中华姬鼠(A.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昭通绒鼠(E.olitor)5种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