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东北地区亚洲飞蝗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吉林省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飞蝗性别决定机制为X0型,染色体数目为2n♂=23,染色体组式4L+4M+3S+X,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NF=23.染色体中最长(L1)与最短(S11)染色体之比大于4:1,臂比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发声器的结构及鸣声的时域特征进行了研究.亚洲飞蝗主要的发声方式为前翅中闰脉-后足股节型,即前翅中闰脉的发声齿与后足股节内侧隆线相互摩擦发出鸣声.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发声器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前翅中闰脉具有单排规则排列的发声...  相似文献   

3.
飞蝗的种群遗传学与亚种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川  康乐 《昆虫知识》2013,50(1):1-8
飞蝗是一种重大农业害虫,其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东半球的整个温带和热带地区。由于飞蝗的远距离迁移习性,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非常复杂。基于形态学特征,飞蝗曾被建议划分为13个亚种。然而,这些亚种的分类地位一直存有争议,不同亚种或地理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也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飞蝗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研究,为飞蝗的种群遗传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观点。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飞蝗起源于非洲,通过南北2个主要线路扩散到整个旧世界。分子证据证明世界范围内仅有2个飞蝗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的飞蝗属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和欧亚大陆南部地区的飞蝗属于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所有其它的亚种和地理宗都是这2个亚种的地理种群。文中就飞蝗的种群遗传学、亚种分类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还就许多飞蝗地理种群的谱系地理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飞蝗研究及其治理的主要成就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31  
陈永林 《昆虫知识》2000,37(1):50-59
经实地调查并核对岳阳与九江两地县志后,证明不是终古无蝗,而是很少就地大发生为害。飞蝗Locustamigratoria(L.)是洲际性农业重大害虫。分布于亚排、欧、澳洲。已知有1种10亚种,即亚洲飞蝗Locustamigratoriamigratoria(Linnaeus)、东亚飞蝗L.m.manilensis(Meyen)、西藏飞蝗L.m.tibetensisChen、缅甸飞蝗L.m.bur-manaRamme、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Reiche&Fairmaire)、马达加斯加飞蝗L.m.cap-ito(Saussure)地中海飞蝗L.m.cineracens(Fab-ricius)、西欧飞蝗L.m.gallicaRemaudiere、何氏飞蝗L.m…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以下简称飞蝗)在我国沿海诸省每年一般发生两代。根据在洪泽湖与微山湖蝗区观察的结果,夏蝗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产卵,至同年7月中、下旬孵化;秋蝗在9月上、中旬产卵,到次年6月上旬孵化。越冬蝗卵在土中停留8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使它们有充分的机会去领受当地环境因素如寒冷、干,湿、天敌等的作用,从而左右次年飞蝗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6.
对分布于中国的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 3亚种的线粒体12SrDNA(487bp)和ND5(451bp)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与已知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非洲飞蝗亚种进行序列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ND5基因,以斑腿蝗科瘤喉蝗Parapodisma mikado为外群,重建MP树。基于序列长度的限制,将两基因联合分析重建了1棵最简约无根树。在对准的4个亚种共有的481bp的12SrDNA和451bp的ND5片断序列比较中,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由序列差异来看,哑洲飞蝗和东亚飞蝗序列相似度高,非洲飞蝗和西藏飞蝗相似度高,ND5基因的MP树和联合树也支持这个结论。由于大陆漂移和青藏高原隆起的特殊地质事件,正好解释了非洲飞蝗和西藏飞蝗的相似性,支持西藏飞蝗为单独1亚种,与非洲飞蝗为同一起源地,与其它2亚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7.
印象初 《昆虫学报》1965,(3):318-318
西藏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 1963,模式标本产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日喀则、江孜、拉孜、泽当、林周、萨茄等地,分布的海拔高度可达4000公尺。笔者在1963年4—10月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玉树动物考察队,考察期间,曾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经古镇,分别于8月5日—9月 24日间先后采到西藏飞蝗成虫 21头,跳蝻 26头。  相似文献   

8.
饥饿对东亚飞蝗生长和取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龄期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耐饥饿能力和3龄后的东亚飞蝗在不同饥饿程度下的取食量和取食速度。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的耐饥饿能力基本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强,平均耐饥饿时间为46~116h;同一龄期的东亚飞蝗,饥饿12h后的取食量和取食速度均大于正常情况,饥饿24h后的取食量和取食速度与正常情况下差异不显著,饥饿36、48h后的取食量和取食速度均明显小于正常情况;饥饿程度越大,取食量就越小,取食速度越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于肠道微生物在昆虫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中国不同地区分布的东亚飞蝗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情况。【方法】本文利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中国4个代表性蝗区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肠道微生物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探究其多样性。【结果】分布区域、发育时期和性别对东亚飞蝗肠道微生物结构均影响明显,其中分布区域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性别和发育时期。多样性分析发现,采自广东省清远市和河北省沧州市的东亚飞蝗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性较大,所选取的8个环境因子中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可影响东亚飞蝗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结论】研究结果从共生微生物和环境因素角度解析了东亚飞蝗的环境适应性,为研制地理溯源技术和开发微生物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ansis(Meyen)脑部的形态结构及其三维重建模型。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在光镜下观察了东亚飞蝗脑部的形态结构,其由前脑、中脑和后脑3部分组成。为了获得整只蝗虫的连续、完整的图像数据集,采用冰冻切片技术将冰冻包埋剂(OCT)包埋的飞蝗成虫做连续切片。然后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飞蝗脑部的连续切片进行配准、分割,再用三维重建软件Image-Pro Plus(IPP)对分割后的脑部二维图像序列进行三维重建,构建出的飞蝗脑部三维结构模型可以任意旋转,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其结果为蝗虫生理和防蝗治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自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後,由於政府的重视,各研究机关的配合研究,治蝗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并确定了“掌握有利时机,消灭於三龄之前”的防治方针。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飞蝗在分类学上分为两个亚种,即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和L.m.migratoria L.。这两个亚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2n=22+X((?))。在这两个亚种的许多个体中常有超数染色体存在。这些超数染色体在成熟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已加以描述。 两个飞蝗亚种的杂种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获得。杂种精巢的成熟分裂曾进行观察分析,其分裂过程大多正常进行。杂种个体亦含有超数染色体,这是由于含有超数染色体的配子结合的结果,所以证明至少一部分含有超数染色体的配子是有机能的。杂种的超数染色体在成熟分裂時的行为与亲本的相似。 根据我们所观察的几个杂种个体的成熟分裂,在杂种的染色体结构差別中可能有一逆位区存在。由于逆位双价体发生交換,可以在后期Ⅰ看到形成染色质桥和断片或断片,在后期Ⅱ形成染色质桥等图象。 认为这两个亚种隔离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之一可能是地理隔离。  相似文献   

13.
<正>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在四川为初次记录。该蝗雄虫具有股节-中国脉摩擦发音器和飞翔时的刮弹发音器,因此能发出zlzlzl的摩擦音和da、da、da的刮弹音。笔者在盐源地区发现该蝗雌虫另具有前翅亚前缘脉、肘脉(音锉)与后翅径脉(刮器)相互摩擦而发音的发音结构,现将观察结果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4.
李嘉  张龙 《昆虫知识》2011,48(4):1046-1051
飞蝗和沙漠蝗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这与其生物学特性是密不可分的.信息素对飞蝗和沙漠蝗生物学特征的调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和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的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对其主要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此作为以后飞蝗和沙漠蝗信息素进一步研究的参...  相似文献   

15.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已发现东亚飞蝗对某些农药产生了抗性,其抗性机制可能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代谢解毒相关.本研究利用特异性引物合成东亚飞蝗GST 4个不同家族基因的双链RNA(dsRNA),将dsRNA注射到东亚飞蝗幼虫体内,采...  相似文献   

16.
为微生物制剂生产筛选菌种资源。运用昆虫解剖技术取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肠道,采用稀释涂板法对肠道内的菌种进行分离,并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改良培养基初筛产纤维素酶菌株。结果表明,从东亚飞蝗肠道内共分离得到12株产纤维素酶菌株,均为细菌,并对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K005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测定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相似文献   

17.
一、为什么飞蝗这样厉害 飞蝗为我国农业上的大害虫,并且是一个有历史性的大害虫。早在周平王时代(公元前707年),书籍上就记录现在的山东一带发生蝗灾。这二千多年来,大大小小的蝗灾,有记载可查考的,就在八百次以上。不但如此,其他国家如印度、伊朗,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苏联,美国以及非洲、澳洲许多地方过去或现在都发生过蝗灾。蝗虫有许多种类,在中国沿海,沿湖蝗区及台湾的是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相似文献   

18.
通过Wright's染色和光学显微镜对不同地区东亚飞蝗的血细胞进行了观察,发现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血细胞包括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和类绛血胞4种类型.原血胞的细胞核为红色,而其它3种血细胞的细胞核均被Wright's染液染成红色和蓝色2种类型.故认为浆血胞是...  相似文献   

19.
白边痂蝗在青藏高原上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印象初 《昆虫学报》1975,(3):325-332
蝗虫的种类很多,是为害农作物和牧草的重要害虫。有些种类的形态在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分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并且往往由于标本数量少或工作粗糙而鉴定错误,甚至错订成新种或新亚种。就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而言,Uvarov(1921)发表了变型学说,揭示了飞蝗的群居型、散居型、中间型之间后代可以互变的秘密。而在此学说发表之前,人们都把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当作二个种。这种种内变异现象引起了分类工作者和生态工作者的重视。近来国内外学者对种下分类工作研究颇多,(1972)对雏蝗[Chorthippus macrocerus (F.-W.)]的种内变异进行了研究,利用t值来区分亚种。  相似文献   

20.
体节形成是昆虫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体节形成的时序过程尚无详细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品红染色方法研究了室内人工饲养东亚飞蝗的体节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完成受精后,细胞核开始分裂并向卵表面迁移.细胞核到达卵表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