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垂直空间生态位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6~7月采用铗夜法,对云南香格里拉县海拔2500~4500 m范围内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群落中各物种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大小与其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关系及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共捕获19种275只小型兽类,其中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齐氏姬鼠(A.chevrieri)、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和大足鼠(Rattus nitidus)分布的海拔梯度跨度最大,分布范围较广,占据垂直空间生态位宽,是当地小型兽类群落的优势种.19种小型兽类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幅度差异很大,大绒鼠(E.miletus)、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中麝鼩(C.russula vorax)的空间生态位完全重叠;大足鼠、齐氏姬鼠与滇攀鼠(Vernany fulva)、克氏田鼠(Microtus clarkei)、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atis)、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空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  相似文献   

2.
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分别测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冷驯化组(7 d、14 d、21 d、28 d)与对照组(0 d)中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呼吸磷氧比的变化以及较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相应项,探讨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对不同冷环境的适应情况以及肝脏产热的机理.结果 表明:在冷驯化条件下,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产热显著增加,无论是大绒鼠还是高山姬鼠实验组比对照组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呼吸磷氧比有着显著的提高,在两者的比较中,在同等冷驯化条件下高山姬鼠增加的程度高于大绒鼠.  相似文献   

3.
对仓山和洱海国家自然保护区4种年龄的森林以及周边的农田、果园、荒山灌丛和非保护区6种年龄的森林中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和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森林中2种小兽与栖境因子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齐氏姬鼠和大绒鼠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06和0.641,生态位重叠度为0.831。聚类分析显示:农田中2种小兽的种群数量最高;在非保护区森林、灌丛和果园,齐氏姬鼠和大绒鼠的数量显著低于农田,而高于保护区森林。人类干扰活动对森林底层植物有显著影响,能显著降低灌木的覆盖度、物种多度(除了6~10年生的森林)和密度,而增加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密度。回归结果表明,2种小兽的数量与森林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呈正相关,而与灌木的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绒鼠及高山姬鼠体温调节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横断山区同域分布物种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的日节律特征,对两种鼠在24 h中4个时间段(04:00~06:00时、10:00~12:00时、16:00~18:00时和22:00~24:00时)的体温和蒸发失水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绒鼠、高...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2004年8月,通过铗日法对四川南充城区的鼠型小兽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在调查地共发现8种鼠型小兽,其中食虫类2种、啮齿类6种.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860和0.816;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次之,为0.619;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最低,为0.001,几乎等于0.小家鼠Mus musculus和社鼠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为0.789;社鼠与微尾鼩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次之,为0.664;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与小家鼠,黑线姬鼠Apodernus agrarius与小家鼠、灰麝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为0,不存在对资源利用的竞争.在研究的生境中,鼠型小兽表现出对不同生境有较强适应性,但对资源利用存在较小程度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6.
2000—2004年对长江三峡南岸的武陵山东段7个不同样地、3个不同海拔梯度和6种生境类型的啮齿等小兽进行了5年调查。共布放鼠铗29297铗次,获得啮齿等小兽2271只;其他方法获26只,分隶于8科19属24种。其中啮齿目占70.83%,食虫目占29.17%。对所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虽物种丰富度具有从南向北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但在垂直分布上有相当一部分物种呈现较宽的分布;2)无论在7个不同样地,还是在6种生境,1200m以下均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为优势种;1300m以上则以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为优势,但在数量上缺乏规律性;3)冬季密度明显大于春季,沿海拔高度呈梯度增高,但不同样地的密度缺乏一致规律性;4)7个不同样地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呈现较大变化。这可能与该地区人为干预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一年农村小兽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灾区害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预防鼠传疫病的发生,指导灾后的媒介生物控制和鼠源疫病防控。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每月对重灾区的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北川和汶川6地灾区进行1次小兽(鼠情)监测。选择农田和村庄2种主要生境,采用夹日法进行调查。其中农田生境的捕获率达7.35%,主要捕获到啮齿目(Rodentia)和食虫目(Insectivora)两类,其中啮齿目为1.49%,食虫目鼩鼱科(Soricidae)为5.86%。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as)、巢鼠(Micromys minut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与臭鼩(Suncus Murinus)。村庄区域的捕获率为12.50%,主要捕获的亦是食虫目鼩鼱科的四川短尾鼩,高达10.02%,啮齿目的捕获率为2.48%。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鼩。结果表明,经过灾后的各种控制措施,鼠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啮齿目种类的捕获率基本低于3%。但食虫目鼩鼱科的捕获率较高,特别是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四地的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高于已有报道的同期水平,并维持较高的繁殖力,且大量进入房舍区域。另外,黑线姬鼠的繁殖率也不低。需密切关注四川短尾鼩和黑线姬鼠种群动态趋势。据以往类似研究结果,结合初步调查数据和从控制鼠传疾病的角度考虑,灾区鼠情的监测要有中长期的思想准备,至少持续3a以上时间。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森林演替对野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于2012—2013年在四川省都江堰般若寺林场选择5种森林演替阶段(0~5、6~10、11~20、21~30 a和天然次生林(100 a),共计21个样地)对鼠类多样性进行调查。本次调查累计捕获鼠类9种,其中仓鼠科1种,鼠科8种。5种森林演替阶段共有物种有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社鼠(N.confucianus)、高山姬鼠(A.chevrieri)和大耳姬鼠(A.latronum)。不同森林演替阶段之间的鼠类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特征差异不显著,但天然次生林中的鼠类个体数略高于其他演替阶段。多元统计分析(NMDS和CCA排序)表明,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的鼠类群落组成相似性较高,但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等生境因子可影响鼠种的分布。除高山姬鼠、针毛鼠和中华姬鼠等分布较广的种类外,其他种类对微生境有一定的选择倾向。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主要生活于演替期长的天然次生林中,社鼠和大耳姬鼠主要分布在灌木层盖度较高的生境,巢鼠(Micromys minutus)和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主要生活在草本层盖度较高的生境,大足鼠(Rattus nitidus)适于生活在草本层和灌木层盖度均适中的生境。综上所述,不同森林演替阶段之间的鼠类多样性差异较小,但森林演替所造成的微生境变化可能影响鼠类物种的分布和多样性格局。  相似文献   

9.
云南白草岭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云南白草岭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及动物区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小兽21种1028只,隶属于啮齿目(Rodenria)鼠科(Muridae)10种,仓鼠科(Cricetidae)2种,松鼠科(Sciuridae)2种;食虫目(Insectivora)Juqin科(Soricdae)6种,鼹科(Talpidae)1种。其中东洋界15种,占71.43%,古北界4种,占19.04%,广布种2种,占9.53%,各个垂直带鼠形小兽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Ⅰ,云南松林及山坡耕作地带(2000-2650m)1.3814;Ⅱ。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带(2650-3150m)1.6126;Ⅲ.苍山冷杉林带(3150-3500m)1.3488;Ⅳ。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500-3657m)1.5085。云南白草岭优势种主要由齐氏姬鼠(Aopdemus chevieri)、中华姬鼠(A.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昭通绒鼠(E.olitor)5种组成。  相似文献   

10.
2015年4至12月,以玉龙鼠疫疫源地的核心区域文笔山为样区,在2 400 m以上海拔区间划分4个垂直生态带,采用夹夜法进行四个季节的小型兽类调查。根据生态位宽度指数(B_i)和生态位重叠指数(C_(ih))对该地区小型兽类垂直空间与季节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调查共布鼠夹8 028次,捕获小型兽类1 583只,包括4目6科12属23种,其中,优势种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中华姬鼠(A.draco)的垂直空间、季节以及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指数较大,在4个季节的4个垂直空间均有分布。黑腹绒鼠(E.melanogaster)的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对垂直空间资源利用最优。稀有种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侧纹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南小麝鼩(Crocidura horsfieldi)、臭鼩鼱(Suncus murinus)和黄腹鼬(Mustela sibirica)的垂直空间、季节以及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指数均近似为0,在资源轴分布上具有单一性。在垂直空间和季节生态位重叠方面,C_(ih)0.3的种对分别为147对和152对,分别占总种对的58.10%和60.08%,大部分为与优势种和常见种组成的种对。C_(ih)=0的种对分别为42对和37对,占比16.60%和14.62%,大部分为与稀有物种组成的种对。在季节方面,C_(ih)0.6的种对有78对,占总种对的30.81%。巢鼠(Micromys minuts)和黄腹鼬、侧纹岩松鼠和臭鼩鼱、南小麝鼩和玉龙绒鼠(E.proditor)3对小型兽类的垂直空间C_(ih)=1。巢鼠和南小麝鼩、臭鼩鼱,滇绒鼠(E.eleusis)和中麝鼩(C.russula)、黄腹鼬,中麝鼩和黄腹鼬,南小麝鼩和臭鼩鼱,6对小型兽类季节C_(ih)=1。结果说明,玉龙县小型兽类优势种、常见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均高于稀有种,但整体对空间的占有利用合理,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保证了种群相对稳定。此调查可为当地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调查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贡山县位于高黎贡山脉的东坡,采集标本的地区海拨都较高,除七箐一处为2.200米外,其余都是2.700米。带蚤的有下列7种兽类:啮齿目:小林姬鼠四川亚种Apode-mus sylvaticus orestes,绒鼠Eothenomys sp.,藏鼠兔Ochotona t.thibetana和社鼠Rattus niviventer confucianus。食虫目: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鼩鼹峨眉亚种Uropsilus soriceps andersoni和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其中除四川短尾鼩系1974.12.12.采自七箐外,其余都是1973.4-5.采。共检获蚤类标本70只,经鉴定共有11种,隶属于3科、6属。本文先记述其中3个新种,并讨论栉叶蚤属分属问题。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1995~1997年东秦岭山地洛南盆地龙牙南洞洞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峨眉鼩鼹Nasillus andersoni,鼩鼹(属种未定)Uropsilinae gen.et sp.indet.,长尾鼩鼱Soriculus sp.,似高山鼠兔Ochotona cf.O.alpina,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艾克氏异仓鼠Allocricetus ehiki,沟牙田鼠Proedromys bedfordi,欧洲异费鼠Allophaiomys deucalion,始鼢鼠Eospalax sp.,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姬鼠Apodemus sp.,马来豪猪(华南亚种)Hystrix brachyura subcristata,居氏大河狸Trogontherium cuvieri等。该动物群同时包括南方型和北方型动物,其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地带的特征。其中峨眉鼩鼹和似高山鼠兔为新发现的化石种。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类似于龙牙北洞,显示出比较古老的性质,时代上多为早更新世晚期或中更新世早期,但龙牙南洞遗址含化石地层对应的热释光(TL)年龄结果分别为(356.6±17.8)ka BP,(273.9±13.7)ka BP和(210.5±10.5)ka BP,最近新的回授光释光(TT-OSL)测年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热释光测年结果,获得的地层年代亦为距今40~20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13.
1984年4至8月和1986年9至11月,在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分别选了老龙潭、西峡、秋千架、六盘沟4个点进行了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蚤类的调查,共发现啮齿动物16种,其中4种为该地区新记录种;蚤类24种,6种为该地区新记录种。有“△”者为该地区新纪录种,“△△”为首次记述的新种,“()”为其寄主。一、啮齿动物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黑线姬鼠A.agrarius小林姬鼠A.draco灰仓鼠Cric-etus migratorius黑线仓鼠C.barabensis社鼠Rattus niviventer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  相似文献   

14.
四川都江堰"中华熊猫谷"是新建的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训练场所。于2010年3月—2014年10月,采用夹日法对该地区小型兽类进行了5次调查。结果表明:1)2243夹日共采集到小型兽类标本238号(捕获率10.6%),隶属2目3科8属13种,其中,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为优势种;2)以生境类型看,弃耕地群落捕获率(11.73%)高于次生林(8.98%);3)从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看,弃耕地(H=0.670)与次生林(H=0.677)差别不大,但弃耕地物种数明显多于次生林;4)2010年到2014年调查期间,小型兽类的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廖文波  吴庆贵  胡锦矗  刘涛  吴红  林玲 《四川动物》2005,24(4):478-480,477
2003年9月~2004年8月对南充城区的鼠形小兽群落进行研究,应用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3种群落:C1以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为主的居民区附近的垃圾地带鼠形小兽群落;C2以微尾鼩+大足鼠(Rattus nitidus)为主的河谷-风景区鼠形小兽群落;C3以微尾鼩+褐家鼠+黑线姬鼠(Apodernus agrarius)为主的校园鼠形小兽群落.其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以C3最高,C2次之,C1最低,导致其原因可能与生境和食物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遗址采集到1件具有现代智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下颌骨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啮齿类中的鼠科化石有锡金小鼠(Mus pahari)、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似德氏狨鼠(Hapalomys cf.H.delacouri)、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gliroid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印度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毛鼠(Rattus losea)共8属11种。这种全部由当地或邻近地区现生种类构成的组合显然比当地早更新世的三合大洞和川黔地区中更新世歌乐山期的鼠类组合进步, 而与广西田东雾云洞的鼠类组合相似, 其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与不平衡铀系法得到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1万年)相吻合。智人洞鼠科动物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热带-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 其中林灌和草地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当时的森林面积可能减少、林灌和草地面积可能增加, 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相对干旱。  相似文献   

17.
2005年3月~2006年2月对四川省南充市郊区的鼠型小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鼠型小兽1499只,隶属于2目2科7种,根据优势种分为两个群落:微尾鼩 黑线姬鼠群落中除优势种外,还捕到少量大足鼠、社鼠、褐家鼠和灰麝鼩,主要分布于住宅区以外的农田林地;褐家鼠 黄胸鼠群落,有少量微尾鼩,分布于住宅区。采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Hurlbert生态优势度和物种数对沟谷地、半坡地、坡顶地以及住宅区4种微生境中捕获的小兽进行了分析。住宅区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高,其次为沟谷地。  相似文献   

18.
2003年7~8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相对密度进行调查,共捕获小型兽类18种,相对密度较大的为高山姬鼠(Apodemus cheurieri),占38.95%,其次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龙姬鼠(Apodemus draco),均占12.21%。在调查生境样点中,菜家坝(12.00%)、大火地沟(9.63%)、腰磨岩(7.26%)和白熊坪(6.29%)4处小型兽类相对密度较大,而文县河(3.68%)和大草坪(3.00%)二处则较小,各样点的优势种群也不相同,导致其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食物充足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黄丽琴  郭宪国  吴滇  王乔花 《昆虫学报》2009,52(12):1328-1337
寄生在小兽体表的革螨可能是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立克次体痘等人兽共患病的媒介。本文报道了云南省28个县(市)小兽体表革螨的野外调查结果, 运用物种数、平均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对小兽寄生革螨的群落特征和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并用系统聚类分析法 (SPSS 16.0软件)对18种主要小兽的革螨群落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在云南省28个县(市)共捕获到小兽14 544头, 隶属于5目(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兔形目、食肉目)10科35属67种, 在捕获的小兽体表采集到革螨80 791头, 经鉴定属于10科33属112种。结果分析表明: 主要的宿主动物为黄胸鼠 Rattus tanezumi、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和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纳氏厉螨Laelaps nuttalli、毒厉螨L. echidninus和贵州厉螨L. guizhouensis为革螨的优势种。齐氏姬鼠A. chevrieri、社鼠N. confucianus和黄胸鼠R. tanezumi体表寄生的革螨种类最多;臭鼩鼱Suncus murinus、齐氏姬鼠A. chevrieri和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的革螨群落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大部分革螨群落的相似程度与相应小兽的亲缘关系及所处生态环境的相似性是基本一致的, 分类地位和生境选择相似的小兽, 它们的革螨群落也被聚为一类。革螨物种数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呈现两个峰值, 最大峰值出现在25°~26°N之间;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呈单峰分布格局, 峰值在海拔2 000~2 500 m之间。革螨和小兽的多样性沿纬度梯度和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趋势也均表现出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型分布格局, 峰值分别出现在北纬25°~27°N和海拔2 000~2 500 m之间。结果提示云南革螨群落种类丰富, 多样性高。云南革螨物种数和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可能直接受到古北和东洋两区系边缘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境内24种主要小型哺乳动物(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群落相似性及群落分类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将每一种小兽体表的所有吸虱昆虫定义为一个相应的吸虱群落单位。结果表明,小兽体表吸虱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很低。多数小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其吸虱的宿主特异性高。在动物分类上隶属同一个属的小兽,其体表吸虱群落相似程度高,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大多被归为一类。在动物分类上近缘的小兽,其体表吸虱群落相似,优势虱种相同或相似,此情形尤其表现在鼠属、白腹鼠属、姬鼠属和绒鼠属。吸虱群落相似性大小与相应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地位上的近缘性高低呈现高度一致。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吸虱昆虫与其所寄生的小兽宿主动物之间存在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