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了解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氮(N)、磷(P)营养盐的响应, 于2013 年6 月、7 月和8 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海水,设置两组N、P 浓度梯度(N1: 35 μmol·L–1, N2: 70 μmol·L–1, P1: 2.2 μmol·L–1, P2: 4.4 μmol·L–1), Si 为35 μmol·L–1, 进行N、P 添加的正交实验, 观察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潜力, 并在实验开始前、实验中期(培养2-4 d)以及实验结束时(培养7-10 d)测定培养液中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和硅酸盐(DSi)含量. 实验结果显, 3 个月份的微表层水样均以高N 高P 的N2P2 实验组生长最好, 而低N 低P(N1P1)、低N 高P(N1P2)、高N 低P(N2P1)组的生长状态相近; 而添加单一营养盐的4 个实验组(N1、N2、P1、P2)不能促进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同时添加N、P 后, 浮游植物能快速生长, 在培养的2-4 d 内达到生物量的最高峰. 与此同时, 营养盐含量也在生长较好的同时添加N、P 组迅速下降, 特别是在N2P2 组中尤为明显, 说明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盐. 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环境中N、P 营养盐的输入能够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加,而单独添加单一营养盐并不能促使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广东大亚湾西南部海域营养盐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大亚湾西南部海域1982~2002年营养盐结构的长期变化。水域中溶解无机氮(DIN)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磷酸盐(PO43-)含量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逐年下降,2000年后有所恢复,硅酸盐(SiO32-)的含量波动较大,但平均维持在20μmol·L-1的较高水平上。各营养盐浓度比值的长期变化表现为氮磷比上升,硅氮比下降,硅磷比稳中有升。结合营养盐浓度及其比值的变化,可以认为大亚湾西南部海域中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因子已经由过去的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各营养盐的浓度及其比值在各季度的分布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春季和冬季受到氮限制的可能性较大,而夏季和秋季受磷限制的可能性较大;在营养盐的平面分布上,大鹏澳内DIN高于澳外水域,而PO43-自1997年后低于澳外水域。  相似文献   

3.
湿地具有良好的吸收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为探究潮滩湿地削减营养盐的效果,本研究于2020年8月、11月和2021年1月、4月,对长江口南汇边滩光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3种生境不同深度沉积物孔隙水溶解态无机氮(DIN)和溶解态无机磷(DIP)浓度进行观测,并分析其与沉积物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生境沉积物孔隙水中DIN和DIP浓度显著低于光滩(P<0.05),其中互花米草生境(82.5%~97.3%)DIN相对削减率高于海三棱藨草生境(25.5%~75.8%),互花米草生境(54.1%~83.9%)DIP相对削减率高于海三棱表藨草生境(55.7%~76.4%);深层沉积物孔隙水NH4+-N和PO43--P浓度显著高于表层(P<0.05),而NO3--N呈相反趋势。季节上,3种生境孔隙水DIN浓度均表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而D...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3年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4年5月(春季)渤海中部氮、磷、硅营养盐库各赋存形态数据以及温度、盐度等水文数据,分析海域不同季节各营养盐库以及相互间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受陆源输入、吸收转化、扰动混合以及分解释放等因素影响,各营养盐库含量及其组分迁移转化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高生产力季节为无机态向有机态和颗粒态转化期,秋季为有机态和颗粒态溶解分解释放期。夏季氮磷营养盐库含量分别为(37.43±10.09)μmol/L和(0.73±0.19)μmol/L,且以溶解有机态为主要赋存形态。秋季各营养盐库以及无机态组分含量受扰动以及分解释放影响均明显增加,而溶解有机态和颗粒态组分降低,其中颗粒氮(PN, particulate nitrogen)含量为(1.78±1.05)μmol/L,降幅66%;溶解有机磷(DOP,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含量为(0.13±0.06)μmol/L,降幅66%;而溶解无机磷(DIP,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为(0.54±0.20)μmol/L,升高10.8倍。春季各营养盐库组分变化明显,其中溶解无机氮(DIN,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P和活性硅酸盐(SiO_3, reactive silicate)受浮游植物吸收转化影响,含量较秋季分别降幅45%、89%和85%, DON受秋冬季分解影响,含量降低36%。而PN和DOP增加明显,分别增高27%和1.6倍。调查海域各赋存形态营养盐比值表明,无机态营养盐比值均远离Redfield比值,对海域内硅藻的优势种地位产生影响。而各有机态以及颗粒态组分比值显示相比较氮,DOP、颗粒态磷(PP, particulate phosphorus)和硅在秋冬季低生产力季节更易受到扰动和分解释放影响,对于缓解海域内磷硅限制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及毗邻海域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伟  孙健  聂红涛  姜国强  陶建华 《生态学报》2015,35(12):4034-4044
基于2006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7年3月(春季)的现场调查数据,对珠江口及毗邻海域中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等环境生态因子的时空分布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氮磷比与叶绿素a含量和种群多样性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该海域营养盐对于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营养盐表现出较强的季节和空间差异性,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均值春季(1.545 mg/L、0.056 mg/L)和夏季(1.570 mg/L、0.058 mg/L)均大于秋季(1.442 mg/L、0.034 mg/L),且春夏季浓度空间差异更明显。(2)调查期间海域营养盐含量超标现象突出,夏季尤为明显。无机氮(DIN)总体均值0.99 mg/L,超四类海水标准限值1倍,活性磷酸盐(PO4-P)总体均值0.021 mg/L,DIN∶PO4-P平均值为130;叶绿素a浓度与营养盐、p H、温度有较显著的相关性。(3)叶绿素a浓度较高的站位,具有较高的DIN∶PO4-P值,但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偏低,优势种明显,主要为中肋骨条藻。氮磷比的改变会影响不同生长特性的浮游植物间的竞争和种群结构的改变;今后海洋污染治理中,在控制氮、磷污染时要注意氮磷比的改变可能造成的浮游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利用1997年秋季和1998年春季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海水中NO3--N、SiO3^2-.SiSiO3^2-,Si及PO4^3--P,DOP、PP均高于春季,平均含量分别为4.97、11.6、0.44、0.26、0.82μmol·L-1,而春季则是NO2--N、NH4+-N、DON、PN含量高,平均含量分别为0.70、2.26、9.88、7.88μmol·L-·PP(54%)和PO4^3--P(51%)分别为秋季和春季磷的主要形态,两个季节氮结构基本一致,均以DON和PN为主.除春季PO4^3--P外,营养盐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呈现近岸含量较高,溶解无机氮秋季以NO3^- -N为主而春季则以NH4^+-N为主,秋季PO4^3- -P同时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而春季则主要来源于台湾暖流.显示出春季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的影响程度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7.
舟山海域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受控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保护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了解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组成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到2017年对舟山海域33个站位开展4个季节的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88种和浮游幼体19类,优势种共12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更替和群落特征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夏秋、秋冬、冬春相邻季节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75%、80%、100%和60%;平均生物量为夏季(176.34 mg/m3)>春季(120.20 mg/m3)和秋季(86.28 mg/m3)>冬季(7.21 mg/m3);平均丰度为夏季(143.97个/m3)>春季(86.30个/m3)>秋季(21.38个/m3)和冬季(26.86个/m3);平均多样性指数:夏季(3.03)>秋季(2.82)>春季(2.05)>冬季(1.71)。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温度、盐度、Chl a和营养盐是影响舟山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主要受盐度的影响,夏季主要受温度、盐度和Chl a的影响,秋季主要受Chl a的影响,冬季主要受悬浮物和溶解氧的影响,而营养盐对每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春忠  陈晓  郑建峰 《生态科学》2011,30(6):581-585
根据2007年3月至12月福建省兴化湾海域的水质监测结果,重点分析了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有机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对兴化湾海域的富营化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兴化湾海域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是DIN、DIP,其含量主要受径流排放和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等因素的影响。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旺盛,但雨水增多,最终导致了DIP、DIN含量的升高。秋季水温下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逐渐减弱,DIP、DIN的含量也逐渐升高。兴化湾富营养化水平加重,2007年的富营养化指数是2000年的5.7倍,主要体现在DIN、DIP等指标的升高。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几十年里,河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向沿海生态系统输送不平衡的营养盐负荷导致了严重的区域或全球富营养化问题。闽江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明显,为了研究闽江水体营养盐输送比例的变化特征,于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对闽江下游表层水体碳、氮、磷、硅营养盐进行了季节观测。结果表明:闽江下游表层水体溶解态硅(DSi)、成岩硅(LSi)和生物硅(BSi)的年平均含量分别为5.30、4.58和2.37 mg·L-1,但季节性差异大,夏季表现为溶解态硅>成岩硅>生物硅,秋季为溶解态硅>生物硅>成岩硅,而冬季为成岩硅>溶解态硅>生物硅。其中溶解态硅在总硅中的比例沿向海方向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生物硅与之相反。从化学计量比来看,闽江水体明显地受碳、磷限制,基本不受硅、氮限制。据估算,闽江每年向河口输送1.03×1010 mol溶解态硅和0.46×1010 mol生物硅,并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碳、氮、磷负荷则呈上升趋势,这种营养盐比例关系会导致河口及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研究闽江水体碳、氮、磷、硅...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1 年5、8、10 月以及2012 年2 月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4 个航次海水水质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该海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 利用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水质营养状况。结果表明, 无机氮年平均浓度为0.476 mg·L1, 春季最高, 平均为0.636 mg·L1。4 个季节中溶解无机氮以硝态氮(NO3-N)为主要存在形式, 占年平均含量的76.6%, 其中以春季比例为最高, 氨氮(NH4-N)占无机氮年平均含量的23.3%, 亚硝氮(NO2-N)含量较低,全年基本未检出。磷酸盐的年平均浓度为0.164 mg·L1, 季节变化呈现春季至冬季递增的分布特征。氮和磷的空间分布基本符合由陆向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本海域春季和夏季属于中度营养水平, 秋季和冬季属于氮限制中度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大亚湾水域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垂直分层状况, 并为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的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于大亚湾大辣甲和桑洲之间连线的中间点附近海域选点, 在2007年~2008年进行了4个季度的垂直采样监测。本次研究分析了大亚湾大辣甲水域叶绿素a及营养盐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变化, 并分析了叶绿素a与DIN、PO4-P和SiO3-Si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监测时段内, 叶绿素a和DIN、PO4-P、SiO3-Si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50~5.80 mg·m-3、0.023~0.159 mg·L-1、1.606~19.69μg·L-1和0.065~1.13 mg·L-1, 营养盐和叶绿素a在4个季度里的垂直变化趋势各有不同;在季节变化上, SiO3-Si与DIN比较相似, 总体呈现夏、冬、秋季高, 春季较低的特征, PO4-P恰好相反, 夏季的浓度最低, 叶绿素a总体呈现夏、春、冬季高, 秋季较低的特征;在整个垂直水柱内, DIN和SiO3-Si对叶绿素a的影响相对较小, PO4-P和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统计渔获物物种组成,计算该海域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对资源密度、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物种组成比例与台湾海峡大体一致。秋冬春夏4个季度优势种种类数均较少,分别为4、2、1、3种,且季节更替明显。不同季节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季Margalef种类丰富度均值为3.54,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均值为1.99,Pielou均匀度均值为0.71;各调查站位Margalef种类丰富度均值为7.87,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均值为2.94,Pielou均匀度均值为0.75,表明该海域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分析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可为今后开展海洋工程建设渔业资源损益评价、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和海洋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岸海域浮游病毒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6.7—2007.12期间,采用SYBR Green I染色-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对江苏沿海海域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四个季度的调查,同时调查还包括细菌丰度、叶绿素a浓度。浮游病毒水平分布呈现中间高,两侧低。苏北浅滩海域病毒含量最高,最高值为47.90×106个/mL;吕泗海域最低,最低值为0.03×106个/mL。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秋季相当。垂直分布也变现为明显的季节变化,除秋季外,表层浮游病毒丰度高于底层水体。浮游病毒与细菌丰度比(VBR)为0.30—180.08,平均为18.35。春季浮游病毒与叶绿素a、细菌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74(P<0.01);而在秋季,浮游病毒只与细菌有较强的相关性(r=0.79,P<0.01),这说明不同季节,浮游病毒的主要宿主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良  李纯厚  杜飞雁  贾晓平  张伟 《生态学报》2010,30(11):2981-2991
2004年3月(春季)、5月(夏季)、9月(秋季)和12月(冬季)4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计鉴定浮游动物128个种类,浮游幼体14个类群。浮游动物出现的种类数依次是:夏季(90种),秋季(81种),冬季(71种),春季(47种)。浮游动物的丰度以夏季最高,平均1013.38 ind.m-3;其次是秋季,平均913.30 ind.m-3;春季最低,平均162.37 ind.m-3。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秋季(773.89 mg.m-3),夏季(472.82 mg.m-3),冬季(286.44 mg.m-3),春季(164.11 mg.m-3),生物量高低与种类组成关系密切,秋季优势类群为水母类和毛颚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所以生物量较高。4个季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春季的3项指数值均最低,冬季最高,夏、秋季节相差不大。此外,分析结果表明:毛颚类作为优势种且4个季节均有出现,是对大亚湾海域水体较20a前水温上升的响应;浮游动物近岸生物量高于湾中部;从丰度的平面分布看,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栖息环境已经不同程度受到大型建设工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毛竹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季节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Li-6400测定毛竹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响应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毛竹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合量子效率的年均值分别为7.30、19.15、1075mmol.m-2.s-1,0.032;最大净光合速率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春季的光补偿点最高,夏季次之,而秋季和冬季均较小;光饱和点与光合量子效率的季节变化均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毛竹CO2补偿点、CO2饱和点、羧化效率的年均值分别为73.52、1500μmol.mol-1,0.033。CO2补偿点春季>冬季>秋季>夏季;CO2饱和点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羧化效率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毛竹光合最适温度均在20~30℃,光合最适温度在春、秋季与实验前3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十分接近,而夏、冬季与测定前10天的最高气温平均值较为接近,光合最适温度在春、秋两季相当,夏季稍高,冬季最低。光合最适湿度为40%~65%,季节变化趋势: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总体而言,毛竹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季节响应与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叶片的生理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茅尾海营养状况及其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茅尾海海域水质调查结果,采用营养指数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对海湾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结合2007年入海污染源调查结果,探讨了茅尾海的营养盐来源。结果表明:茅尾海受无机氮污染较重,海域处于呈富营养状态,有机污染程度属2级,表明开始受到有机污染。营养盐高值区集中在北部海域和东部海域。钦江、茅岭江等入海河流携带入海的营养盐是海域营养的主要来源,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79%以上,其次来自钦州湾外海的混合排污口。2001~2007年茅尾海DIN、DIP年均浓度分别与入海河流氮、磷营养盐入海负荷呈显著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3和0.824。  相似文献   

17.
分别于2007年的7月(夏季)、11月(秋季)与2008年的1月(冬季)、4月(春季)采用高保真、无扰动重力柱状取样器替代常规抓斗式采样,研究了象山港海域表层海水、上覆水及沉积物中N素转化细菌(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该海域N素转化细菌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调查期间,象山港海域水样和沉积物样品中N素转化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0×104~2.4×104 cells·ml-1和30×104~2.4×104 cells·g-1.表层海水、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的硝化细菌数量均值分别2.24×103cells·ml-1、3.61×103 cells·ml-1和6.45×103 cells·g-1,表层海水、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均值分别为4.84×103 cells·ml-1、5.31×103 cells·ml-1和3.12×103 cells·g-1.表层海水和上覆水硝化细菌数量均值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而沉积物中硝化细菌数量均值为秋季、冬季高于其他季节;冬季、春季的反硝化细菌数量高于秋季、夏季.调查期间,象山港海域的硝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垂直分布特征,反硝化细菌表现为表层海水高于上覆水及沉积物,而硝化细菌则表现为沉积物及上覆水高于表层海水;平面分布特征,象山港中部及支港与主港交汇处的站点N素转化细菌数量较高,近岸工农业活动造成的陆源污染及海水增养殖活动造成的养殖污染是造成此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为.多元统计分析表明,N、P营养盐、DO、水温、盐度、有机质污染及初级生产力等是影响象山港海域N素转化细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瓯江口春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2007年4月瓯江口海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盐和其他水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DIP和DIN分布特征均是近河口最高,由近河口向外数量逐渐减少.在灵昆岛南侧和东南侧近口门水域,是DIP和DIN的高值中心,但该水域高浓度悬沙使水体透光率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在口门外侧海域,悬沙浓度已经明显降低,因而是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由内海向外海数量逐渐递减;其中,大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小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之间显著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由瓯江口营养盐和悬浮物分布特征决定,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很好地反映出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有效的下行控制,从而使水域生态系统在此季节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营养盐作为浮游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研究了獐子岛附近海域营养盐含量水平、空间分布及营养盐结构,并据此估算了现有营养水平可支持的潜在生物量,评估了该海域虾夷扇贝增殖渔获量。结果表明,獐子岛附近海域海水总体营养水平较低,底层水中的营养盐浓度是表层水的2—3倍,海水中的营养盐浓度基本高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且溶解无机氮与磷酸盐的比值(DIN/PO4-P)和硅酸盐与磷酸盐的比值(Si O3-Si/PO4-P)均22,全海域为磷营养限制。根据磷限制因子及食物链能流转移理论估算,该海域1000 km2现有的营养水平可支持一个生长周期内虾夷扇贝增殖的动态理论生产量为3.8—6.1万t,如人为增加5%—20%的水体磷,则虾夷扇贝增殖产量可增加0.25—1.00万t。  相似文献   

20.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之间,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甲藻其次。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为主。春季和夏季分别以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绝对优势种,秋冬季的优势种类组成多样化。共鉴定57种赤潮生物,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1.25%。调查期间,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于春季和夏季形成赤潮。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呈现春、夏、秋、冬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为1.03×106cells/L,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集中在南麂岛西北近岸海域;秋季和冬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相对集中在南麂岛东南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的三角棘原甲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升高;夏季的中肋骨条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