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国  逯非  黄志刚  陈舜  王效科 《生态学杂志》2016,27(9):2875-2883
现代农业中化学农药在提高作物产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普遍存在过量用药现象,导致环境污染和危害食品安全.基于2012年的全国性农户问卷调查,本研究分析了2011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使用农药现状,并估算了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 这3种作物至少使用了54种杀虫剂、24种杀菌剂和50种除草剂,其中32%的水稻种植农户使用了生物农药.全国3种作物使用了30.8 kt杀虫剂、16.5 kt杀菌剂和58.3 kt除草剂,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5 Tg Ce,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排放分别占23.8%、16.9%和59.3%.南方区的农药用量占全国用量的51%;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单位产量农药用量分别是0.22、0.18和0.24 g·kg-1粮食,3种作物用药总量分别为44.4、21.4和39.7 kt,温室气体排放分别为665.5、250.1和547.5 Gg Ce;在不同农药种类中,有机磷类杀虫剂占我国所用杀虫剂总量的69%,苯丙咪唑类、有机磷类、唑类和有机硫类等杀菌剂占杀菌剂总量的87%,酰胺类、有机杂环类和有机磷类等除草剂占除草剂总量的85%.因此,减少农药用量,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及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天抗病毒免疫因子作为一种直接抗病毒的效应蛋白,为病原或干扰素(IFN)诱导所产生,在细胞内发挥早期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决定了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状态。脊椎动物重要的抗病毒蛋白包括Mx、PKR、OAS、IFITM、ZAP等,其中,先天免疫因子Mx和IFITM是宿主关键的抗流感病毒蛋白,而针对Viperin抗病毒蛋白的抗病毒机制研究较深入。由于禽类先天免疫系统基础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信息与进展较零散,本文归纳了这三种关键抗病毒蛋白的基本特性及禽类有关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合成一种兼具阳离子脂质体和阳离子聚合物优点的可用于SiRNA的新型脂质聚合物载体.以低分子量的支链聚乙烯亚胺(BPEI,分子量600D)为基础,通过交联剂将油酸与之交联,形成PEI-交联剂-油酸为单元的高分子脂质聚合物.以稳定表达EGFP基因的HeLa-EGFP细胞为模型,比较脂质聚合物、高分子聚合物BPEI(MW 25KD)及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的SiRNA转染效率,以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毒性.将聚合物放置于中性环境37℃保温,检测在温育不同时间后结合FITC标记的寡核苷酸能力.脂质聚合物介导转染EGFP-SiRNA的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的信号下降了72.3%,下降幅度高于Lipofectamine 2000介导转粢的细胞,而BPEI介导的转染细胞中的荧光强度仅比空白对照下降20%左右.MTT结果显示在最适条件下,脂质聚合物的介导的SiRNA转染48h后,细胞存活率为94.87%,高于BPEI 25K和Lipofectamine 2000对照组(80.68%和64.87%).降解实验证实,脂质聚合物和BPEI25K相似,在与FITC标记的寡核苷酸结合后,使其荧光水平下降65%左右;在保温后,脂质聚合物对荧光的抑制能力逐步下降,在8h后其荧光强度与BPEI600对照组相似;BPEI 25K实验组在保温前后荧光强度无显著的变化.脂质聚合物是一种可降解的化合物,具有与Lipofectamine 2000相似的SiRNA转染效率,细胞毒性明显低于BPEI和Lipofectamine 2000.提示脂质聚合物兼具阳离子脂质体和阳离子聚合物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农药施用温室气体排放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舜  逯非  王效科 《生态学报》2016,36(9):2560-2569
过去30年来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并未产生太大变化,但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次数却不断增加。根据6种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收集了相应的农药用量及其制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估算了中国主要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因对病虫害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现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和棉花的每公顷病虫害防治时使用农药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是9.19(1.86—23.24)、20.54(2.03—50.95)、10.38(3.45—19.32)、5.91(2.15—18.34)、10.84(8.10—13.62)、19.51(5.11—49.01)kg CE hm~(-2)a~(-1),即水稻和棉花最高;但论单产农药温室气体排放量,则油菜和棉花远高于其余4种粮食作物。每年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和棉花的病虫害防治使用农药所产生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是220.8(44.7—558.4)、606.7(60.0—1505.1)、336.4(112.0—606.3)、30.9(11.2—96.0)、79.5(59.4—99.8)、96.4(25.2—242.2)Gg CE,总计1.37(0.31—3.13)Tg CE。将以上6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情况外推到全国农作物,则我国一年因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13(0.48—4.85)Tg CE。另外由于缺乏草害面次数据而没有包括除草剂本分,所以以上数字仍是低估。病虫害防治由于作物本身、防治对象、防治方法以及药剂用量的固有差异,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结果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基于自下而上农户调查的估算方法无法克服这些问题,更精确的估算需要自上而下的企业级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5.
6.
6-α-葡糖基-β-环糊精对辣根过氧化物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 ,EC1 .1 1 .1 .1 7)催化酚类及芳香胺类物质进行羟基化、氧化或聚合。这些反应在精细化学品、食品添加剂、功能性材料制备以及有机废水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但是由于在某些条件下酶的稳定性及催化活性较低 ,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范围。酶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对酶分子所处微环境性质的调节而加以改善。实现这种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利用一些特殊成分 ,如糖苷类、多元醇类 ,或有机溶剂与酶之间的修饰作用[2 ]。有关研究显示 ,这些成分能够起到调节酶分子的亲水性 /疏水性及空间构象 ,改善其催化性能及对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氮磷钾肥制造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估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舜  逯非  王效科 《生态学报》2015,35(19):6371-6383
通过收集、整合国内相关数据,推算了符合中国目前情况的各种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制造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从原料到工厂大门)。结果显示,我国平均水平的氮肥制造碳排放系数为:合成氨(液氨)1.672 t CE/t N,尿素2.041 t CE/t N,碳铵1.928 t CE/t N,硝酸铵4.202 t CE/t N,氯化铵2.220 t CE/t N,氮肥综合系数为2.116 t CE/t N。我国一般水平的磷肥制造碳排放系数为:重钙0.467 t CE/t P2O5,磷酸二铵1.109 t CE/t P2O5,磷酸一铵0.740 t CE/t P2O5,普钙0.195 t CE/t P2O5,钙镁磷肥2.105 t CE/t P2O5,磷肥综合系数为0.636 t CE/t P2O5。我国先进水平的钾肥制造碳排放系数为:氯化钾0.168 t CE/t K2O,硫酸钾0.409 t CE/t K2O(其中罗钾法硫酸钾0.443 t CE/t K2O、曼海姆法硫酸钾0.375 t CE/t K2O),钾肥综合系数为0.180 t CE/t K2O。我国大部分氮磷钾肥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普遍为欧美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因此利用国外系数来估算我国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严重低估化肥施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之间,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甲藻其次。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为主。春季和夏季分别以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绝对优势种,秋冬季的优势种类组成多样化。共鉴定57种赤潮生物,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1.25%。调查期间,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于春季和夏季形成赤潮。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呈现春、夏、秋、冬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为1.03×106cells/L,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集中在南麂岛西北近岸海域;秋季和冬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相对集中在南麂岛东南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的三角棘原甲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升高;夏季的中肋骨条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致鸭胚成纤维细胞凋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舜  程安春  汪铭书  周毅 《病毒学报》2008,24(5):396-400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细胞在内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启动系列自身调节基因而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细胞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迄今,据最新报道可感染哺乳动物和禽类的细小病毒有17余种。被感染细胞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和坏死,呈现典型以细胞折光性增强、圆缩直至溶解脱落等为特征的细胞病变。NS1蛋白是细小病毒主要的非结构蛋白,其结构和功能保守,在病毒生命周期与感染宿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影响病毒复制,还参与诱导宿主细胞凋亡。细小病毒NS1蛋白主要经由线粒体途径诱导被感染宿主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全面归纳与总结细小病毒NS1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