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4年4~5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开展了赤潮原因种的大面观测并对期间爆发的特大赤潮进行跟踪调查,在56个站位采集了171份样品。表层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变化范围为2.5×103~6.0×107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122.94°E,30°N的rb12A站;中层东海原甲藻变化范围为1.0×103~5.32×106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rf40站。从水平分布看,东海原甲藻呈不均匀分布,从垂直分布看,赤潮爆发前原甲藻细胞在水体中层密集,大量增殖后上升到表层,爆发赤潮。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温度、N和P、维生素、抗生素对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适宜生长温度和N、P浓度分别为21-25℃,882-1765μmol/L和18-72μmol/L。复合维生素B的加入有利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而50Uml^-1以上的抗生素则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沿海线形亚属海链藻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面孔纹的形态学特征是海链藻的重要分类学依据之一。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大多是从圆筛藻属修订而来, 它们之间的区别特征细微, 需电镜下观察才能准确鉴定。我国关于线形亚属海链藻的报道较少。研究利用电镜(EM)技术, 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 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 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6个隶属于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 分别是紧密海链藻T. densannula Hasle &; Fryxell、微小海链藻T. exigua Fryxell &; Hasle、线形海链藻T. lineata Jousé、微线形海链藻T. nanolineata (Mann) Fryxell &; Hasle、结线形海链藻T. nodulolineata (Hendey) Hasle &; Fryxell和柔弱海链藻T. tenera Proschkina-Lavrenko, 其中有4个为我国新记录种类: 紧密海链藻、线形海链藻、微线形海链藻和结线形海链藻。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电镜照片。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孔纹特征的变化类型及其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镜(LM)和扫描电镜(SEM)技术,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3个新记录种类,分别是安达曼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damanica Gedde、缢缩海链藻Thalassiosira con-stricta Gaarder和双线海链藻Thalassiosira duostra Pienaar。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提供了光镜和电镜照片,并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于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对广州市区若干景观湖水体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进行分类学研究。共观察到11种微囊藻,分别是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 Kützing)、放射微囊藻(M. botrys Teiling)、坚实微囊藻(M. firma Kützing)、水华微囊藻(M. flosaquae Wittrock)、鱼害微囊藻(M. ichthyoblabe Kützing)、挪氏微囊藻(M. novacekii Komárek)、苍白微囊藻(M. pallida (Farlow) Lemm.)、假丝微囊藻(M. pseudofilamentosa Crow)、史密斯微囊藻(M. smithii Komárek & Anagnostidis)、绿色微囊藻(M. viridis A. Braun)和惠氏微囊藻(M. wesenbergii Komárek),对它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并比较这些种类间的形态区别。  相似文献   
6.
东海具齿原甲藻的扫描电子显微结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光学显微镜分析鉴定的基础上,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海赤潮原甲藻标本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藻株(CCMPl517)的细胞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认为两者为同一种类.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发生在我国东海水域的赤潮原甲藻种类是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而非新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之间,南麂海域原甲藻种群的种类组成、季节动态、空间分布及其与水温、盐度、氮磷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原甲藻种类有三角棘原甲藻、东海原甲藻、海洋原甲藻和反曲原甲藻,前两者是南麂海域最为优势的种类,它们的分布季节集中在春季(4-6月),并先后于5月12日和5月25日形成赤潮。原甲藻细胞数量在表层水体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底层,这与原甲藻种类能够自主运动,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性有关。三角棘原甲藻较高细胞数量则相对集中出现在水温为18.5-19.5,盐度为29.58‰-30.95‰的水体中;东海原甲藻较高细胞数量则相对集中出现在水温为18.5-21.3℃,盐度为29.03‰-30.92‰的水体中。氮盐和磷酸盐浓度与原甲藻细胞数量之间呈负相关,磷营养盐浓度的高低对原甲藻种群动态影响更甚。对原甲藻细胞数量和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原甲藻细胞数量与N:P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与磷酸盐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原甲藻细胞具有较强储备氮磷营养物质能力的生物学特性使其能够在低营养条件下取得生长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特性及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对球形棕囊藻不同的藻株(香港株HK和汕头株ST)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开矿学,生活史及生长曲线的研究,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具有一个复杂的异型生活史,具有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群体和游离的单细胞,香港株和汕头株二者单细胞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径大多为3-9μm;群体呈中空的球形囊泡,细胞包埋在胶质囊中较均匀分布,但二者群体大小有较大差异。当培养达到一定阶段,群体衰亡破裂释放大量单细胞,批次培养中球形棕囊藻  相似文献   
9.
不同磷条件对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了海洋浮游动物桡足类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在分别喂食高磷和低磷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时的个体生长发育和摄食的情况。低磷扁藻(C/P=197或375,摩尔比)喂食安氏伪镖水蚤,安氏伪镖水蚤生长速率分别为g=(0.0437±0.0030)/d和g=(0.0339±0.0049)/d,高磷扁藻(C/P=78,摩尔比),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速率为g=(0.1040±0.0395)/d。另外,从无节幼体到桡足幼体的发育所需的时间延长了1.5—2倍。就蚤体磷含量而言,在高磷条件下,个体的磷含量为干重的0.30%—0.33%,处于低磷喂养条件下的个体磷含量仅为0.08%—0.28%。结合生长速率和蚤体磷含量分析表明二者呈显著相关的线性关系。最后,在低磷条件下,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三个生长阶段的安氏伪镖水蚤个体的摄食率分别为150—370、695—703、648—733 cells/(ind?h),明显低于高磷条件下的790、720、728 cells/(ind?h)。据此得到结论:在磷限制条件下培养的饵料藻导致其营养价值发生了变化(C/P和C/N比值),对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发育以及摄食率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表明海洋桡足类安氏伪镖水蚤亦受到磷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春季海南岛近岸海域尿素与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春季(4-5月),对海南岛的海口湾、澄迈湾、文昌八门湾、陵水新村湾和大东海5个海湾的尿素浓度及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其它理化环境因子,分析海南岛近岸海域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其对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水体中尿素平均浓度为2.07-3.30 μmol/L,占总溶解态氮TDN含量的14%-38%,尿素占TDN比例由北向东、南方向递增.浮游生物脲酶活性为0.30-0.84 μmolN· L-1· h-1,海口湾最高,从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少.各海湾较高水平的尿素和脲酶活性主要分布在排污口、养殖区或旅游区的近岸海域.硅藻为优势种,甲藻种类少且密度低,部分甲藻密度达到104-105个/L的水体,尿素和脲酶活性也处于较高水平.海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脲酶活性或尿素占TDN比例等因子存在相关性,表明尿素是海南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不可忽略的重要氮源.尿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春季海南岛近岸海域甲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可能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