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相似文献   

2.
李佳  李言阔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生态学报》2014,34(19):5522-5529
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琵鹭种群年际数量变化与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为(4 632±470)只,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白琵鹭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几乎都存在显著正相关性;10月降水量与2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12月平均最高气温与8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地2a前的10月平均最高气温、4a前的11月平均最高气温、8a前的11月降水量、4a前的12月平均气温是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白琵鹭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8.9%;其中前3个变量可以共同解释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72.1%,这两个月份正是白琵鹭的越冬初期,是结束长距离迁徙的阶段,可能是白琵鹭补充能量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越冬地恶劣的天气可能导致白琵鹭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不利于能量的恢复,从而可能给种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4—2011年东方白鹳越冬种群动态,探讨了其种群动态与气候和水位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4—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平均为(1296±177)只,种群年间波动较大,但总体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动态与鄱阳湖年最低水位、10月份平均水位、12月份平均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冬季水位增加导致东方白鹳栖息地面积减小和人类干扰强度增大有关;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与越冬期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东方白鹳主要在11月份到达鄱阳湖,此时适宜的温度可能有利于提高东方白鹳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迅速补充能量,并降低体温调节所需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相似文献   

4.
王涛  沈渭寿 《生态学报》2020,40(11):3560-3570
利用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地周边13个气象站点1980—2015年气温资料,对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地年际气温和越冬期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越冬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越冬期气温年际变化波动振幅相对全年平均变化较大。其中越冬期最高气温增温速率最快,较年际增暖率高0.09℃/10a。越冬地年气温和越冬期气温增温速率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较为一致。越冬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周期变化较全年均有所提前,存在一个2年的周期振荡。越冬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在统计时段内发生了突变,突变年份分别为1995年、1998年、1993年,气温日较差没有发生突变,越冬期气温和越冬期气温突变的方向除气温日较差以外都是由冷位相到暖位相突变。开展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分布区气候变化的长期监测,对于分析和精准识别气候变化对黑颈鹤越冬地分布区生境的影响,强化对黑颈鹤越冬地的保护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挠力河流域东方白鹳生境质量变化景观模拟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刘红玉  李兆富  白云芳 《生态学报》2006,26(12):4007-4013
挠力河流域是濒危水禽东方白鹳主要繁殖区域。基于东方白鹳主要生境因子与景观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利用GIS技术,以其生境类型图为基础,通过建立HSI模型,模拟评价了近40年来东方白鹳生境质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该流域湿地面积丧失了87%;(2)两种重要生境类型完全丧失,湖泊数量丧失93%左右,岛状林湿地数量丧失66%;(3)湿地景观的这些变化以及地理隔离导致了东方白鹳最佳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95%,最小繁殖生境面积减少了97%;(4)东方白鹳种群数量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其繁殖种群逐渐消失;(5)研究也显示,东方白鹳潜在的生境质量使该区依然具有恢复一定种群数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杨  杨子祥  陈晓鸣  刘平  唐翊峰 《生态学报》2013,33(9):2825-2834
2009-2011年,在四川峨眉对大棚模拟条件下角倍蚜春季的迁飞数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春迁蚜的迁飞活动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在迁飞期内,当日平均气温≥9℃、最高气温≥13℃、平均相对湿度≤80%,春迁蚜开始迁飞;当日平均气温≥15 ℃、最高气温≥22 ℃、日照时数≥7 h、平均相对湿度≤65%,春迁蚜大量迁飞.在迁飞初期和中期,春迁蚜迁飞数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当天气条件适宜时,春迁蚜日迁飞数量的变化为单峰型,前期和末期低、中期高;当迁飞期内遭遇激烈降温,日迁飞数量波动较大,呈双峰或多峰型,同时迁飞期延长、迁飞率和单位面积迁飞量下降.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春迁蚜日迁飞数与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日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P>0.1);表明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春迁蚜迁飞的关键因子,日照次之.  相似文献   

7.
东方白鹳 (Ciconiaciconiaboyciana)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在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称其野生种群数量约为 2 0 0 0~ 2 50 0只[1] 。因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处于生态链的顶级地位 ,国际上常把它作为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标示物种。其主要繁殖地在俄罗斯的阿穆州及乌苏里江流域 ,同时中国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也有部分繁殖种群。其主要越冬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年来鄱阳湖保护区对东方白鹳的统计资料 (表 1 )充分显示 ,鄱阳湖保护区是东方白鹳的重要越冬地。 1 999年 7月 ,俄罗斯科学院黑龙江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开展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监测,并整合1984—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的越冬灰鹤最大种群数量,分析了鄱阳湖灰鹤越冬种群动态以及影响其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近13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灰鹤种群平均数量为(2 335±651)只,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2011年冬季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7 640只。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10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10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10月平均最大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各月的平均水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每年冬季灰鹤在鄱阳湖呈聚集型分布。大湖池、大莲子湖、三湖、汉池湖、企湖、珠湖、南湖(共青)、大汊湖等8个湖泊是灰鹤的重点活动区,(74.9±5.6)%的越冬灰鹤分布在保护区之外。灰鹤的空间分布与滩地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农田面积、人口密度、村庄数量、8月份初级生产力、11月份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滩地面积是影响灰鹤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对灰鹤利用频次空间变化的解释率为15.0%,与11月份初级生产力共同解释了灰鹤年平均群体数量空间变化的24.6%。如竞争、小生境结构、干扰等局地尺度的环境要素对灰鹤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建立的河南尧山地区油松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分析了油松径向生长与该地区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气温升高前后树木生长与平均最高气温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7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树轮年表的相关系数高达-0.64,是该地区油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气候变暖后树轮年表与9、10月份平均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与2、3月降水显著正相关,与4—7月平均最高气温间的相关性较为稳定。因此,重建了尧山地区1801年来4—7月平均最高气温,其方差解释量达40%(调整自由度后为38.9%)。过去216年的高温重建历史中经历了6个较暖的时期:1801—1825,1845—1853,1876—1889,1922—1944,1957—1975,1996—2013年和5个较冷的时期:1826—1844,1854—1875,1890—1921,1945—1956,1978—1995年,其结果与过去伏牛山龙池曼地区5—7月温度重建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周期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4—7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存在着2—4年(ENSO周期)和35.23—48.47年的主要变化周期,小波分析发现在1920年前后气候由长周期变为短周期变化;空间相关分析显示重建的高温序列很好地代表了豫东平原地区的温度变化,同时也发现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850 hPa上空的温度有非常高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豫东高温的波动可能与北太平洋海气振荡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山区森林管理及平原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服务数据。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2009年5月,在达乌里寒鸦(Corvus dauurica)迁徙和越冬期间,针对其在北京麇鹿苑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成体、幼体组成比例的变化,以及在麋鹿苑集群停歇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达乌里寒鸦每年10月中旬前后开始到糜鹿苑聚集活动,次年5月份以后,集群现象消失.持续活动时间为(166±11)d,10月底或11月初种群数量达最大,2008年10月下旬,最大数量一度达(6 500±300)只,4个迁徙越冬期的最大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X_((3))~ 2=8 484.47,P<0.01=.Krushkalwallis H检验表明,4个迁徙越冬季的种群数量之间差异不显著(X_((3))~2=6.14,P=0.11>0.05).幼体的比例在秋季迁徙前期和春季迁徙后期相对较高,可达100%.观察表明,该鸟在麋鹿苑周边的垃圾场觅食后,选择在苑内饮水是其在麋鹿苑集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上海奉贤区1988—2013年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年际变化,探讨了鼠类种群动态与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8—2013年平均鼠密度为1.3%,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年代间变动不大,平均构成比为97.5%.鼠密度高峰期出现在2—5月,3月最高,年平均鼠密度及峰值随年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鼠类成1体与年序呈显著正相关,成2体和老年体与年序呈显著负相关,鼠龄随年代发展有缩短的变化趋势;气温因子除1月平均气温与鼠密度呈弱的正相关外,大多为负相关,2月出现极端暖事件对鼠密度有滞后正效应;降水因子与鼠密度相关性不显著;相对湿度因子与鼠密度大多呈正相关;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与鼠密度及其逐年下降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灭鼠率不断提高与鼠密度的下降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黄地老虎种群动态与积雪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新疆北部地区黑光灯下黄地老虎越(Agrotis segetum)冬代种群数据(1992~2001年),分析了越冬代种群数量与冬季积雪最大厚度和天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地老虎越冬代发蛾的时间为4月30日~6月15日,越冬代种群数量年际间存在很大波动性。黄地老虎越冬代种群数量与当年度覆雪天数(1月1日~4月初)呈显著负相关(R^2=0.6022,P〈0.0083),而与冬季最大积雪厚度(R^2=0.23,P=0.1577)和秋冬季(11月~翌年4月)积雪天数(R^2=0.099,P〈0.3748)相关不显著。当年度覆雪天数可以作为黄地老虎预测中的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四种水鸟的栖息地利用与水深和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水深和食物资源对水鸟栖息地利用的影响,2012 ~ 2013年越冬期,采用样方法,对鄱阳湖沙湖的白鹤 (Grus leucogeranus)、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和白琵鹭 (Platalea leucorodia) 4种水鸟的数量、觅食地和休息地的水深以及主要食物——沉水植物冬芽的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每个样方为150 m? 150 m的栅格,全湖共设置152个样方。结果显示,10月份沉水植物冬芽的平均水深为 (124.2 ± 12.0) cm。4种水鸟觅食地的水深均显著高于其休息地的水深 (白鹤:Z = 11.96, 小天鹅:Z = 4.69, 东方白鹳:Z = 14.44, 白琵鹭:Z = 29.33, 所有P < 0.01);对于2种食冬芽的水鸟,白鹤觅食地的水深、冬芽生物量、取食深度以及休息地水深均显著低于小天鹅 (觅食地水深: Z = 8.56, 冬芽生物量: Z = 2.93, 取食深度: Z = 14.69, 休息地水深: Z = 4.34, 所有P < 0.05),但两者觅食地的冬芽密度差异不显著 (Z = 0.6, P = 0.55);对于2种食鱼性水鸟,东方白鹳觅食地水深、取食深度和休息地水深均显著大于白琵鹭 (觅食地水深: Z = 10.60; 取食深度: Z = 9.35; 休息地水深: Z = 8.47, 所有P < 0.01)。回归分析表明,白鹤、东方白鹳、白琵鹭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水深呈二次项关系,个体数量最大的觅食地水深分别为23.9 cm,33.0 cm和22.6 cm;白鹤、小天鹅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冬芽生物量呈线性关系。3种涉禽均只能分布在一定的水深范围内,且同种食性的水鸟利用不同的水深从而减少在空间生态位的重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学实习茶园的系统调查表明:共查得节肢动物2纲、18目、90科、152属、169种.其中:害虫(包括螨类)2纲、9目、40科、74属、77种;中性昆虫3目、7属、8~10种;天敌(不包括肉食性益螨在内)2纲、11目、47科、73属、83种.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由于生态环境较好,较少使用化学农药,虽然各类节肢动物的种类较多,可是种群数量较少,年中多数时间均处于较好的平衡状态,它们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波动不大.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群数量可受季节、气候、茶树生长和采摘等因素影响,冬季11月至早春3月节肢动物越冬期间,它们的种群数量较少;随着春季气温回升,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群数量也逐渐增加;5~10月茶树生长旺季,节肢动物的种群数量也处于繁衍活跃时期;10月以后因气温下降,茶园节肢动物的生长活动也相应减缓,直至越冬阶段种群数量日渐减少.茶园天敌与害虫的种群数量消长趋势基本相似,天敌的数量消长呈现一定的跟随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究母代越冬经历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子代生长发育、滞育诱导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越冬初期(11月份)、越冬中期(1月份)和越冬末期(3月份)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其子代种群在25℃、光周期15L∶9D和9L∶15D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变化。【结果】长光周期(15L∶9D)下不同越冬时期对中华通草蛉子代的成虫前期并没有显著性影响,但越冬中期的子代成虫历期显著短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产卵前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则以越冬末期显著高于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均以越冬末期子代最高;平均世代周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最长。短光周期(9L∶15D)下中华通草蛉子代成虫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短;子代产卵前期以越冬初期最长,越冬中期次之,越冬末期最短;产卵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单雌平均产卵量以越冬末期最高;子代生命表参数变化趋势与长光照处理一致;子代种群存活率以越冬末期最高,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低。【结论】相比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越冬末期中华通草蛉子代种群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短光周期可诱导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产卵前期的长短可代表滞育深度,母代越冬经历对子代种群滞育诱导有一定的削减作用,母代越冬时间越长,削减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甘肃武威地区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连续2年应用黄板诱集法对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动态进行定时定点监测;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酿酒葡萄园叶蝉一年有4个发生高峰,分别为5月底6月初、7月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5月底6月初种群数量达最高,为集中为害关键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蝉种群动态与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最高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29;P=0.0465),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31;P=0.0041).回归分析表明,平均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高相对湿度和平均最高相对湿度综合影响叶蝉种群变化,其中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是主要因素,对叶蝉种群动态的反向直接作用最大,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最高相对湿度对叶蝉种群动态的影响主要通过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间接发生.主成分分析表明,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是主要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与叶蝉种群数量变化的关联度最大,是影响种群动态的关键影响因子.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是影响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7.
肚倍夏迁蚜的迁飞和繁殖决定了其过夏越冬的种群基数,直接影响第2年的肚倍产量,是肚倍生产中的重要一环。2015-2016年,在湖北竹山对肚倍夏迁蚜在人工环境下的迁飞和繁殖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条件下,肚倍夏迁蚜的迁飞历期为11 d,有2个迁飞高峰。一日内不同时段的迁飞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9∶30-12∶30迁飞率最高。与直接从倍子中取出的夏迁蚜相比,灯光诱集的夏迁蚜开始产若蚜的时间较早,生殖历期较短,生殖个体比例高,5 d内个体死亡比例大,平均产蚜率高(P0.01)。含不同数量夏迁蚜的各组的平均产若蚜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些实验数据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人工条件对肚倍夏迁蚜的影响,为改进肚倍蚜培育技术,增加肚倍产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于超  郝燚  倪义  刘琛  刘瑶  周纯 《动物学杂志》2022,57(2):219-224
水鸟的迁徙停歇是其生活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过程.迁徙停歇地的水文因子和人为活动的变化直接影响水鸟对迁徙停歇地的持续利用.本文统计了 2015至2020年吉林长岭龙凤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迁徙季节的停歇种群数量和停歇期,并记录东方白鹳停歇地的水位和人为干扰类型,利用相关分析、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共捡到死鸟866只.澳门地区所捡死鸟数量在各区域分布非常不均匀(F2,39=9.824, P=0.003),以澳门半岛发现的死鸟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73.2%,而氹仔和路环发现的死鸟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14.3%和12.5%.澳门地区死鸟平均密度为3±0.5只/ km2·yr (1~6只/ km2·yr).死鸟在一年中的分布不均匀,以2~7月死鸟数量多,而8~12月死鸟少,但差异不显著(F13,28=0.598,P=0.825).每月死鸟总数量与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关(F2,11=5.466, P=0.022),回归方程是Y=3.624X1-4.321X2(X1=月平均湿度,X2=月平均最高气温).表明每月死鸟数量与月平均湿度正相关,即湿度越大、死亡的鸟数量越多;而与月平均最高气温负相关,即平均最高气温越高,鸟类死亡数量越少.鸟类死亡数量与风速和降雨量没有关系.分析认为,目前澳门地区死鸟平均密度可能被低估,但澳门半岛死鸟密度(61只/ km2·yr)基本能反映该环境下的野生鸟类死亡密度.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滇西南沧源县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10-2019年通过灯诱监测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沧源县白背飞虱的越冬种群、灯诱种群及田间种群发生特征,并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以成、若虫在再生稻、落粒稻上越冬,越冬虫量最高可达1600头/667 m2,越冬虫量大小与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3);(2)白背飞虱灯诱高峰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及9月,灯诱峰期和诱虫量在不同年份之间差异较大;随着白背飞虱不断迁入,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呈增长趋势,一般于5月底至6月初田间种群数量最大,构成田间种群的危害高峰,而水稻抽穗之后,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向外迁出,9月水稻进入成熟收割期,外地回迁的灯诱峰次虽虫量较大,但对当地水稻威胁较小;(3)沧源县白背飞虱田间最大虫量与5月累积灯诱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70),与越冬虫量以及3、4月累积灯诱虫量无显著关系,5月累积灯诱量又与5月降雨存在显著正相关(r=0.758),说明5月迁入虫源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为害的关键因素.明确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当地白背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