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探究了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的温度可能影响东方白鹳选择鄱阳湖作为长期越冬地的决策,而增加对长江中、下游其他湿地的利用。同时,越冬地气候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初期以及越冬后期的气温变量与2~9年后的种群数量显著正相关。尤其是越冬初期10月份的气温变量与2~5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极显著相关,越冬后期2月和3月的气温变量分别与8年后和3年后的种数数量极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2年前的3月平均最高气温、4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4年前的3月平均气温是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9.2%(R2=0.792,F=20.901,df=26,P=0.000)。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个体迁飞后补充能量和迁飞前积累能量的关键阶段,适宜的气温有利于成体的能量积累和幼体的存活,且东方白鹳性成熟年龄为2~6年,因此,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将会在2年后体现。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保护区白琵鹭越冬种群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3个冬季的调查显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Platakakucorodia)种群数量在12月或1月达到峰值,3个越冬期最大种群数量分别为4 757只、10 385只和7 268只.大湖池、沙湖、常湖池是白琵鹭主要的栖息地,每个越冬期在这3个湖泊栖息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占保护区总数量的...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4—2011年东方白鹳越冬种群动态,探讨了其种群动态与气候和水位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4—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平均为(1296±177)只,种群年间波动较大,但总体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动态与鄱阳湖年最低水位、10月份平均水位、12月份平均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冬季水位增加导致东方白鹳栖息地面积减小和人类干扰强度增大有关;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与越冬期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东方白鹳主要在11月份到达鄱阳湖,此时适宜的温度可能有利于提高东方白鹳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迅速补充能量,并降低体温调节所需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相似文献   

5.
王涛  沈渭寿 《生态学报》2020,40(11):3560-3570
利用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地周边13个气象站点1980—2015年气温资料,对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地年际气温和越冬期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越冬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越冬期气温年际变化波动振幅相对全年平均变化较大。其中越冬期最高气温增温速率最快,较年际增暖率高0.09℃/10a。越冬地年气温和越冬期气温增温速率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较为一致。越冬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周期变化较全年均有所提前,存在一个2年的周期振荡。越冬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在统计时段内发生了突变,突变年份分别为1995年、1998年、1993年,气温日较差没有发生突变,越冬期气温和越冬期气温突变的方向除气温日较差以外都是由冷位相到暖位相突变。开展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分布区气候变化的长期监测,对于分析和精准识别气候变化对黑颈鹤越冬地分布区生境的影响,强化对黑颈鹤越冬地的保护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为我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已知的白琵鹭繁殖生境分布较为破碎。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类对地下水超采、湿地开垦等致使作为白琵鹭主要繁殖地的我国东北地区湿地面积缩减,因此有必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去减轻东北地区环境变化导致的白琵鹭生境破碎化。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运用MaxEnt模型与GIS空间技术对东北地区白琵鹭的生境适宜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训练AUC和测试AUC)分别为0.918和0.945,显示了模型预测能力较高,适合白琵鹭的潜在生境预测。研究发现:影响白琵鹭繁殖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36.8%)和植被覆盖度(32.6%),其次是等温性(11.5%)、距湖泊距离(8.6%)和最干季降水量(4.0%),影响较少的是距道路距离(2.7%)、最湿月降水量(2.4%)、距居民地距离(0.8%)、土地利用类型(0.4%)和距河流距离(0.2%)。白琵鹭在东北地区的适宜栖息地集中在低海拔、气候适宜和离水源较近的地方。获得了适宜白琵鹭生境的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分布。本研究为白琵鹭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信息,并为其栖息地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区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开展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监测,并整合1984—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的越冬灰鹤最大种群数量,分析了鄱阳湖灰鹤越冬种群动态以及影响其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近13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灰鹤种群平均数量为(2 335±651)只,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2011年冬季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7 640只。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10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10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10月平均最大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各月的平均水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每年冬季灰鹤在鄱阳湖呈聚集型分布。大湖池、大莲子湖、三湖、汉池湖、企湖、珠湖、南湖(共青)、大汊湖等8个湖泊是灰鹤的重点活动区,(74.9±5.6)%的越冬灰鹤分布在保护区之外。灰鹤的空间分布与滩地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农田面积、人口密度、村庄数量、8月份初级生产力、11月份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滩地面积是影响灰鹤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对灰鹤利用频次空间变化的解释率为15.0%,与11月份初级生产力共同解释了灰鹤年平均群体数量空间变化的24.6%。如竞争、小生境结构、干扰等局地尺度的环境要素对灰鹤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直径生长与气侯的非线性响应函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Fritts响应函数基础上,提出一种树木生长对各气候变量的非线性响应函数。该响应函数把气候变量的交互作用(各气候变量乘积)之和进行合并,不仅防止了自由度的显著下降,而且还有助于了解各气候变量交互作用对树木生长的平均效应。一组马尾松芯样(15株树,30个芯样,位于马尾松分布带北端)经定年和除趋势后得到的年轮年表与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关系,经该非线性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所取马尾松对前1年11月、当年2、5、8、9、11月的降水量的平方有显著正响应;对前1年12月、当年3、8、12月的平均气温之平方有显著正响应,而对当年2月的平均气温的平方有显著负响应。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四种水鸟的栖息地利用与水深和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水深和食物资源对水鸟栖息地利用的影响,2012 ~ 2013年越冬期,采用样方法,对鄱阳湖沙湖的白鹤 (Grus leucogeranus)、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和白琵鹭 (Platalea leucorodia) 4种水鸟的数量、觅食地和休息地的水深以及主要食物——沉水植物冬芽的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每个样方为150 m? 150 m的栅格,全湖共设置152个样方。结果显示,10月份沉水植物冬芽的平均水深为 (124.2 ± 12.0) cm。4种水鸟觅食地的水深均显著高于其休息地的水深 (白鹤:Z = 11.96, 小天鹅:Z = 4.69, 东方白鹳:Z = 14.44, 白琵鹭:Z = 29.33, 所有P < 0.01);对于2种食冬芽的水鸟,白鹤觅食地的水深、冬芽生物量、取食深度以及休息地水深均显著低于小天鹅 (觅食地水深: Z = 8.56, 冬芽生物量: Z = 2.93, 取食深度: Z = 14.69, 休息地水深: Z = 4.34, 所有P < 0.05),但两者觅食地的冬芽密度差异不显著 (Z = 0.6, P = 0.55);对于2种食鱼性水鸟,东方白鹳觅食地水深、取食深度和休息地水深均显著大于白琵鹭 (觅食地水深: Z = 10.60; 取食深度: Z = 9.35; 休息地水深: Z = 8.47, 所有P < 0.01)。回归分析表明,白鹤、东方白鹳、白琵鹭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水深呈二次项关系,个体数量最大的觅食地水深分别为23.9 cm,33.0 cm和22.6 cm;白鹤、小天鹅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冬芽生物量呈线性关系。3种涉禽均只能分布在一定的水深范围内,且同种食性的水鸟利用不同的水深从而减少在空间生态位的重叠。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上海奉贤区1988—2013年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年际变化,探讨了鼠类种群动态与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8—2013年平均鼠密度为1.3%,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年代间变动不大,平均构成比为97.5%.鼠密度高峰期出现在2—5月,3月最高,年平均鼠密度及峰值随年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鼠类成1体与年序呈显著正相关,成2体和老年体与年序呈显著负相关,鼠龄随年代发展有缩短的变化趋势;气温因子除1月平均气温与鼠密度呈弱的正相关外,大多为负相关,2月出现极端暖事件对鼠密度有滞后正效应;降水因子与鼠密度相关性不显著;相对湿度因子与鼠密度大多呈正相关;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与鼠密度及其逐年下降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灭鼠率不断提高与鼠密度的下降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0年,该研究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在鄱阳湖区64个湖泊开展了越冬白鹤种群监测。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分布有稳定的越冬白鹤种群,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108±849)只,2002年冬季达到最大值4004只;从2003年开始鄱阳湖区越冬白鹤数量表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共有46个湖泊被记录到有白鹤活动。其中,达到全球白鹤种群数量1%标准以上的湖泊达25个;白鹤数量接近或超过全球白鹤种群数量的40%,即1280只个体以上的湖泊包括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汊池、蚌湖和蚕豆湖,以及保护区外的南湖。自然保护区涵盖了越冬白鹤的主要聚集湖泊。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总数量的(66±27.3)%。保护区外分布的白鹤数量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个体。  相似文献   

12.
川西亚高山不同年龄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的基本方法,建立王朗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在集中分布上限区域的年轮宽度年表,选取差值年表分析不同年龄云杉的径向生长同逐月气候因子的相关及响应关系,结果显示:幼龄组云杉年表的敏感度高于中龄组和老龄组云杉,幼龄组云杉对生长季前及生长季的气温状况显著正相关;中龄组云杉年表仅与当年4月份和7月份的月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老龄组云杉的年轮宽度指数同上年生长季(上年8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最低温显著负相关,上年生长季高温的"滞后效应"在老龄组云杉体现的更为突出;幼龄组与中龄组云杉对当年6月份降水持续增加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上年12月份的降水会对幼龄组和老龄组云杉径向生长不利。研究表明幼龄组云杉包含的气候信息要优于中龄组和老龄组云杉,在该区域进行相关研究时应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不同年龄跨度的云杉年表。  相似文献   

13.
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越冬种群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是全球性濒危鸟类,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作为新发现的重要越冬地,具有全球保护意义.2004~2007年对保护区内黑脸琵鹭越冬种群的调查结果表明,该越冬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7~72只),占全球总数比例也相应增加(2.2%~4.1%).其主要分布在红树林、沿海滩涂和人工养殖塘3种生境,其中,沿海滩涂累计记录到的个体数最多,达217只;人工养殖塘记录剑最大集群,为52只.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该越冬种群及其生境.  相似文献   

14.
刘敏  毛子军  厉悦  夏志宇 《生态学杂志》2018,29(11):3530-3540
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研究原始阔叶红松林分布区内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40.9° N)、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2.4° N)、凉水自然保护区(47.2° N)和胜山自然保护区(49.4° N)4个纬度样地的2个径级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不同径级红松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异同,以及影响不同纬度红松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探讨气候变化显著的40多年中红松径向生长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 2个径级红松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小径级(胸径为10~20 cm)红松对当年生长季的平均最低气温以及上一年的气候因子更敏感,而大径级(胸径>40 cm)红松对当年生长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更敏感.影响4个纬度样地红松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存在一定差异:在最南端的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是当年生长季的季均气温和季均最高气温;最北端的胜山自然保护区是低温因子,包括所有季节的平均最低气温、冬季的平均最高气温,以及除上一年生长季末期和当年生长季以外所有季节的平均气温;中间纬度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当年生长季和生长季末期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和当年生长季的降水量;凉水自然保护区是当年生长季的平均气温.在气温不断上升的40多年,最南端的2个径级红松径向生长均显著下降,最北端均显著上升,中间2个纬度样地变化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河北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草甸植被多处于山地顶部,对外界干扰敏感。为了研究该地区的草甸植被变化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收集了该地区近30年的TM遥感影像资料,1980—2015年的气候数据,包括年平均气温、7月份平均气温、1月份平均气温、年降水量、6—8月平均降水量等多个气候指标,以及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数据等,用滑动平均法、M-K检验法、相关分析法及偏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大海陀自然保护区草甸植被NDVI及其与气候响应。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大海陀自然保护区草甸植被NDV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4年NDVI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2)大海陀自然保护区草甸区域的年降水量变化整体表现为波动循环的趋势,总体略有上升,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年均温变化表现为上升趋势,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该地区的气温上升趋势主要由以1月为主的冬季温度升高而引起。(3)草甸植被NDVI与年均温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纬度阔叶红松林红松径向生长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期揭示不同纬度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差异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红松的动态特征、适应性及敏感性.结果表明: 不同纬度红松径向生长对当地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最南部的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红松径向生长与生长季的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中部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低海拔区域红松径向生长与生长季的水分因子(降水、相对湿度和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凉水自然保护区红松径向生长与生长季的水分因子(相对湿度和PDSI)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因子(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最北部的胜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径向生长则与大部分月份的气温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当年6月气候因子是影响所有纬度红松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4个样地都与当年6月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在气温不断上升的近40年,最南部的红松径向生长呈显著下降趋势,最北部呈显著上升趋势,中部的变化不显著.如果未来气温升高而降水不变,红松分布区可能缩小.  相似文献   

17.
澳门路凼连贯公路西侧的湿地保护区是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每年的越冬数量稳定增长。2007~2009年度2个冬季的调查结果显示,黑脸琵鹭每年11月初至次年4月底在澳门越冬,12月至翌年2月份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超过50只。其中人工湿地是黑脸琵鹭主要的休息场所,沿岸滩涂是其重要觅食地。黑脸琵鹭昼间栖息行为以休息为主,其次是护理行为。栖息地周边主要人为干扰为噪声污染,但噪声水平较低,经噪声预测模型计算出传播至黑脸琵鹭停歇处的噪声水平为45.4dB(A)及46.5dB(A),低于鸟类耐受阈值,警觉受惊行为多数由大型牵引车和直升飞机引起。随着保护区周边地区的开发,车流量将进一步增加,建议加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控制周边交通干线的车流量,并调整直升飞机飞行路线,尽量绕行保护区上空,以减少对黑脸琵鹭栖息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